第292章 複唐大業?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1-04-01 00:07      字數:2199
  椅子石,坐落於小雞鳴寺的後崖山畔。

  三佛齊王室於僧人格外優待,隻要是登記了的寺廟,都會領取一定的私田或是私有林地。

  這些固有資產,也成了各地寺廟,除了朝廷的供奉和普通人的香火錢外,最重要的收入,以維持整個寺廟的正常運轉。

  小雞鳴寺的後崖,自屬於小雞鳴寺,對於此地,常有人歇腳或來遊玩,後崖的椅子石,包括旁邊的草亭,自也成為來往之人常停留之所。

  又得李賢贈予的一串香火錢,小和尚悟能忙謝過,小心地將李賢一行人送至岔路口,指好了密林外的椅子石方向,這又雙手合一禮道:“天色不早了,施主先去遊玩,待過上兩刻鍾,小僧將午齋做好了,還請施主等人勿要嫌棄,品嚐一二。”

  沒辦法,這位施主實在太大方了!

  給予的香火錢,都快趕上小雞鳴寺兩月的收入了,悟能又極為樸實,而廟裏的師父常參悟佛法,又不管這些俗事,他心中有些過意不去的同時,便想著把這群施主給招待好。

  李賢笑著點頭應下。

  看著悟能告退離開,李賢一行人這才往前方走去。

  後方緊隨的曾波往前靠了靠,輕聲道:“小郎,那群人早於一個時辰前就到了,看來楊哥兒說的不錯,此等人叛逃大宋後,雖自身仍為宋人,又為楊哥兒降服,但對我等依然警惕的很。

  但這群人,任之再狡猾,也如何想不到,一舉一動,早為我們監視。隻要一有異動,自會為兄弟們拿下!”

  曾波口中的那夥人,自是今次李賢來雞鳴寺相見的一群人。

  這群人多是於邦加等地生活的漢人,近些年來,逐漸匯集,形成了一個不算小的群體。

  多於邦加等地定居,並以中介商的身份,做些生意。雖說來自中原,說著漢話,學著漢字,但對趙宋的認可度並不高。

  甚至有一部分,更是喜歡來坑於三佛齊做生意的宋人行商。

  少則圖財,重則害命。

  有句話說得好,對自己狠的,可能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人。

  今歲初春,李賢尚於吳哥國時,先行一步的楊唯在邦加,就是被這夥人給坑了。但能帶著一行百人,且武器裝備精良,先行一步來南洋諸國實地探路的少年們豈是好欺負的,當日就把這個團夥的頭腦給抓了。

  恰逢李賢也來信,言之讓楊唯盡快在三佛齊找一群可利用的人。於是,在楊唯的各種手段下,此叫“行商會”的首領骨幹且是屈服,並表示願意聽之任命安排。

  和“行商會”這處漢人團夥相反的是,另一處叫“唐鄉會”的漢人團夥,就要守禮守法不少,其之宗旨亦是照顧本地來的漢人,將之聚集在一起,共同扶持,並應對各種危機,如漢人於三佛齊之地的身份地位問題,當然還有其他一些主張。

  而行商會和唐鄉會間的關係不算特別好,兩者因為觀念的不同,用敵對的關係也說得過去。

  在楊唯憑著外力的手段,暫時讓有上百成員的行商會聽命後,在唐鄉會方麵亦有滲透。

  而小雞鳴寺的這場相見,也是於前日即送去的消息,行商會和唐鄉會皆有派人前來。選擇於此,不外乎這裏人少,亦不會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力。

  曾波說的監視之眾,大概率兩夥都有。且在之前為何選擇在小雞鳴寺轉上一圈,再來相見商談,李賢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和坦蕩,要想對馬六甲更廣更深的開發,短時間內,團結這裏的漢人是必須的。

  當然,李賢也不可能真的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除了這些明麵上的布置,私下裏,曾波帶著楊唯於此留下的人手,亦有安排,自不擔心行商會或是風評好的唐鄉會鋌而走險,於之不利……

  而憑著楊唯於邦加留下來的人,於兩者的滲透,其實關於兩者的對他到來的態度,李賢已於前日夜半在驛舍受到了情報。

  這次小雞鳴寺之行,如何讓兩者從內心深處,開始接受大宋海運府的領導,並成為他拓展三佛齊王國,或是整個馬六甲計劃的先鋒,李賢是有必勝把握的!

  重點還是在於兩個字,利益。

  李賢抬頭看了看遠方的竹林,竹林內為日光所照,但在密草叢中,總感覺隱藏了……連鳥雀都停止了說叫,有著不同於這片樹林生機的沉寂。

  他率先踏步向前,顯得從容不迫:“走,看看他們會做些什麽!”

  沿著山澗的小路不過一百五十多步,轉個小彎道,便能看到一個醒目的椅子形狀的石頭。

  此時的椅子石畔的小亭內,正有四人分南北站立。

  南側方向,乃是一老一少二人,老者麵上有個橫跨左右臉蛋的醒目疤痕,顯得有些猙獰,旁側的青年看起來二十四五,長得分外壯碩,裸露的胳膊給人無窮的力量之感,尤其是那雙略帶凶意的眼睛,給了幾分生人勿進的感覺。

  北側的乃是一隊夫婦,年不過三旬,看起來很是慈和。兩人相互依偎,指著前方的海灘,偶爾傳出幾聲輕笑,顯得很是歡快。

  “行商會堂堂的左護法,也做小女兒姿態,真是可笑可笑!”

  那長滿疤痕的老年人,望向旁側坐著的夫婦,冷哼之後,狠狠地向著地上吐了一痰。旁側的少年,雖沒說話,但麵向背後的夫婦,臉上滿是憤慨。

  中年夫婦中的女人轉過身子,看向旁邊的老人和青年,臉上含著笑,但這種突兀出現的笑,於小小的亭子內,顯得滿是刺耳:“唐鄉會義字靠上,上次小女子若沒聽說,李當家的可是說了,那位楊當家若不能給死去的兄弟一個交代,便已一直為敵下去嗎?這次怎麽見到李當家不僅親自來了,還把孫子給帶來了?且這次我們所見的還是宋使,與唐鄉會的‘複唐’的大業背道而馳!看來唐鄉會所謂的義也不過如此!”

  旁邊的青年正待揚起手,用物理手段理論一二,但看滿是疤痕的老者用眼神製止了。

  接著,能老者從坐著的欄杆站了起來,在這一瞬間,那旁側原本還淡定的夫婦頓時緊張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