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朱說的上進之路(下)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1-02-25 22:17      字數:2237
  於深沉的夜幕之下,突兀響起的敲門聲,其實很容易惹人注意。

  隻是因為處在朱家的內宅外側的陰暗之地,加上特殊的地位,導致除了仆從外,其實很少有人前來。

  聽到那熟悉且有節奏的敲門聲,已過四旬的朱文瀚戀戀不舍地放下了手中手冊。

  實際上,自今日訪友歸來,聽得仆從說到今日之事,朱文瀚就明白朱說,一定會來尋他的。

  他手下幾個子女之中,朱文瀚早就認為朱說為幾人中可造之材。其之本身,也一直無視朱說的血脈身份,全心全意的教導。

  但人總會長大的,他實在沒想到真相於某一日會來的快!

  “進來!”

  朱文瀚挑了挑油燈裏的芯子,屋內的光亮迅速變亮,並映襯出了朱說那張讓人熟悉的臉龐。

  “事情我都知道了,說兒,無論其他人怎麽看,朱家一直都是你的家。但你既然已經長大,若是想要回歸範家,我也不會阻攔。而你未來所做之事,我也不會囉嗦。

  我隻有一句話送給你,選好路,走好路!”

  朱文瀚的身上有種官吏的厚重氣息,亦不乏一股文氣。人生得儒雅,是有名的謙謙君子。他對朱家部分子弟的作為亦是有所耳聞,他從內心也是一直認可養子於朱氏子弟的嚴格要求。

  所以,在今日之事上,朱文瀚是支持朱說的。也難怪今日,會以溫言細語說道,和平日於後輩的嚴肅形成了鮮明對比。

  朱說對父親朱文瀚的心情最為熟絡。

  他先是站在朱文瀚麵前,後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三個頭。

  “您於朱說的養育教導之恩,朱說永遠銘記在心。正如您說的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路去走。請恕朱說不能一直服侍在您和母親的身邊。

  且自明日起,朱說會前往應天府求學,學成之日,朱說會再回朱家拜謝的!”

  朱文瀚長歎一句道:“是雄鷹就該在外麵闖蕩闖蕩,說兒你就去吧!但願你的幾個兄弟的話語,不要放在心上……”

  “朱說明白!”

  ……

  翌日。

  天色大亮。

  朱說收拾起簡單的行囊,來到了謝氏的住處。

  先是和母親謝氏及三個弟弟聊了聊他打算遠去遊學的想法,卻並未提及昨日之事。

  隨後,麵向謝氏磕了三個響頭,並拒絕了謝氏給予他的路費,言之三兄弟於朱家要照顧好母親。

  後背著行囊,於朱平安及弟兄娘親的送行下,踏上了離開長山朱家的路。

  朱家在長山縣城南端六裏處,再往東麵二十裏處,有一寺廟,內有高僧居住。

  這些年來,朱說除了在朱家家學和縣學內進學外,最愛來的便是此地。

  此地寺廟高僧曰慧實,其人學識淵博,這種淵博程度,朱說隻在麵對父親朱文瀚時有所感觸。

  因為近幾年來時常於慧實門下學習,朱說與之雖無師徒之名,但有師徒之實。

  這次選擇離開長山,前往應天府,朱說即要專程拜別慧實大師。

  隻可惜抵達寺廟之事,這位遠近聞名的高僧,今日恰不在寺廟之內。

  朱說難掩失落,隻好留下了一封書信。

  後又在寺廟之內苦等一日,第二日終於選擇再次上路。

  從長山縣出發,直往應天府,少說也要一月的行程。

  此時已經是秋日的尾巴,冬日的開始。

  白日短暫,黑夜漫長。

  朱說於途中,也不著急,一邊行走,一邊讀書。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紙上得來終覺淺,朱說於途中,將書中所學和現實結合,深以為然,個人的學識亦在不斷的實踐中得以增進。

  尤其沿途底層民眾的民生之艱難,官吏之享樂,讓朱說心中埋下了一個變革的想法。這種想法尚處於萌芽之階段。

  曆時一月又四日,當抵達宋州,即應天府境內之時。

  來自瓊州之地的海商整合及官吏懲治之事,為說書人說的神乎其神,傳至應天府,朱說聽罷,忍不住拍手稱快!

  “海運使李賢,其之才能,及於河西大義之事,我於長山多聽慧實大師稱讚,沒想到其之手段層出不窮,借勢也好,借威也罷,僅在數月之內,就讓瓊雷之地的海商團聚其之周圍,不虧是我大宋新一代青年才俊的標杆人物。還有那呂夷簡、王曾,此二人能用雷霆手段,絕非等閑人也!”

  朱說的目光是毒辣獨到的,隻聽得三兩事,就猜中了內中的玄機。想到自己的年紀,還有前來應天府的目的,再有前人的激烈,他更有了學習的緊迫性。

  初至應天府,朱說並未沉迷此間的花花世界,直往應天書院而去。

  卻說南京應天府,本為宋州。因宋太祖趙匡胤發跡於宋州,所以改國號為宋,再因為宋州在古時候即為商丘,商丘又為大火星分野之地,宋故而自稱為炎宋,或是火宋。

  由於各種各樣的曆史淵源性,宋州到了景德三年,即被趙恒提升為應天府,屬於京東路治。

  此地人口迅速激增,文化經濟日漸昌盛。

  在東京大修宮觀之際,於今歲春,大中祥符二年春,由東京有消息傳來。

  皇帝趙恒有在應天府以修“宮正殿”,具體的詳情,據說工部之內,亦是議論紛紛。加上朝中反對聲浪頗大,此事恐一時半會難以成型,但並不妨礙應天府的發展。

  其中,不斷變革和擴建的應天書院,幾乎成為了應天府的標誌性建築。

  其處於商丘之地南湖之畔,風景優美,氣候宜人。

  自景德年,由國子監開始的學製和學業改革後,應天書院隨即被提升為府學。

  而要追溯應天書院的曆史,可以把時間推回到近百年前的五代後晉,當時官學的大規模廢棄,催生了私學的興盛,應天書院由此孕育而生。

  時至今日,應天書院的規模,已經直逼兩京國子監,學舍已有近兩百間,書卷多則兩千卷。

  更是於今夏,聘請了戚舜賓為主院,以曹誠為助教……皇帝趙恒亦是不吝撥款,讓應天書院的聲望僅次於兩京國子監,成為士子,尤其相鄰州縣貧寒士子爭相求學之地。

  在這麽一個略顯寒冷的冬日,朱說踏進了應天書院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