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阻力從來都有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0-12-29 20:08      字數:2295
  “官家叫我於此,是為了王監事上次和李賢商討的國子監改製之事。”

  李賢沉著氣道,見其餘人皆做傾聽模樣,他稍微移動左腳,方便站的舒服些。

  “為何要改變國子監現在的教育模式?

  因為國子監的教學模式現在來看,並不特別突出,沒有形成有效的約束力,也沒有達到發掘各項才能者的目的。

  到不是說裏麵的直講不好,恰恰是直講先生都不錯。且進入的學生也比大宋的普通學子高上一層。

  真正的問題出在教學方法上……”

  李賢的後一句話,到有些給包括他在內的國子監學生臉上貼金的感覺,反正王旦聽過後,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譏諷。

  入國子監的學子,多是群酒囊飯袋,真正的家學淵源者,多不會將家中子弟送入其中浪費時間,多會送於家學或各地興辦的私人書院之內。

  想要改變包括國子監乃至天下官學的頹廢之時,他這個宰執看的很清楚,一是他們商談了一上午的經費,二是教學的人才。

  兩方麵,對於現今的大宋朝廷來說,都是問題。

  站在朝堂高處看,宋遼之戰的後遺症還沒徹底解決。由於連續多年的戰爭,全國死的男人太多了。

  眼下大宋男丁稀少,若是再次花費國庫庫存,自前幾年後,又一次舉國大規模興辦官學,行分科之製度,男人們都去讀書了,又有多少男丁回去老老實實種田。

  大宋到底是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

  與其變,不如不變。

  這種決定,也是王旦在中書省內,同其餘幾個執宰共同商議的結果。

  要是官家問起他們中的任何一人,都要用理由搪塞過去。

  經曆連年戰亂後,大宋首先需要的是穩重發展。或者幾十年過去,等國庫豐富,人丁興旺,再行考慮官學的發展也不遲。

  李賢和王旦這群人比起來,就像是初生的羊羔,闖入了狼群之內。

  很多時候,習慣以後世人的態度看待整個世界,思考問題也不會那麽的徹底。

  比如修學校,實行分科分管製度,他隻根據後世的模式提出了想法,無法考慮的太過深入。

  這麽多年來,他一直沒想過進入朝堂,甚至本意上連讀書科舉都不願意參加,原因正在這裏——他很清楚,他不是做官的那塊料!

  天氣燥熱,李賢說的額頭冒汗,不管王旭上書說了什麽。趁著這個機會,有皇帝當麵,他準備將自己對“高等學校”的看法全盤拖出,。免得以後有事了,皇帝又火急火燎的把他召入宮裏。

  對於王旭把他牽扯進來,李賢也是有些生氣的。

  他都想當個透明人,奈何每每還是暴露。

  接過內侍遞來的一杯水,李賢喝了一口,緩緩放下,繼續道:“分科,是因為術業有專攻,官家需要的是經世致用的人才,不可能全都來入仕,那樣全都做官了,又哪裏來的人才來幫官家治理。

  規範化的教育方式,是因為國子監也好,各縣學,州學也好,既然學子入了校舍,便要規範化的考試和實踐,才能讓他們用心課業,學以致用。

  而現今天下各處的官學,官家可以打聽一下,教學方式層次不齊,走出來的學子也是層次不齊。

  這樣不僅是浪費朝廷的錢,也是浪費官家的一片苦心!”

  最後李賢總結道:“我聽人說過‘天下治亂,係之於人,得人則治,失人則亂’。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

  做完總結發言,李賢就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躬身候之。

  心裏卻在暗歎,這次該沒說錯話吧?別弄得賞錢沒了不說,還被下獄……我老婆都沒娶呢!

  因為李賢的最後兩句話,崇政殿一時寂靜。

  連有些反對在此時大規模興辦官學的王旦都覺得李賢說的有理,人才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毫無疑問是至關重要的。

  丁謂又看了眼李賢,摸了摸下巴的胡須。他那日在家中時,就感覺此子談吐見識不凡,今次的話語又讓人眼前一亮。

  觸景生情,難免想到李家的另一人,金科狀元,亦是此人的親兄長。那青年,在丁謂看來,有執宰之能,假以時日,又是大宋政壇的一顆明亮的新星!

  所以,在李誌中狀元後,丁謂非常罕見地送去了賀貼。

  他看人很準的。

  “李家有此二子,何愁不興?”

  ……

  上麵穩坐的趙恒亦是重複念叨了李賢的後兩句話,他非常佩服李賢,能在這個年紀,就有這些想法。

  還都是朝臣知道或不知道,沒有提出的見解。

  趙恒站了起來,走下榻,一步一步向李賢靠近,離之五步時停住。

  處在他這個位置,也正好是幾名朝廷大員所處位置的中央。

  “所以你給王監事說到了製定更為嚴格的教學製度?比如寄宿製,年末考試製度,學分畢業製度。”

  趙恒道。

  自看了王旭的奏書,便對這些新鮮的詞匯,及個中意思非常感興趣。否則也不會大張旗鼓的叫了幾個臣子,一同商議內中可行性。

  見李賢點頭,趙大官家又道:“還有那分科之法,以武學,儒學,醫藥學,農學,畫學……以人才能力天賦分之。

  除此外,你還有什麽想說的嗎?”

  還有什麽想說的?

  鬼使神差間,李賢抬起了頭,他看到的是趙恒柔和的麵孔。

  沒有憤怒,沒有壓迫,隻是平平常常的鼓勵語氣。

  談到補充之言,他當然有,主要針對的是當下國子監最大的弊端。

  這句話他上次沒有給王旭說,因為包括王旭還有他這等官吏家庭都是受益者,也可以說是興建官學,科舉取士的主要受益者。

  “李賢卻有補充。以我所處的國子監為例,所招收的學子,多是七品以上官吏子弟。

  對於人才的態度,當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進而李賢認為,隻要是宋人,任何有才能者,無論出生門第,都有資格進入這所傾注了大宋國力的最高學府內學習。

  寒門亦如此。

  請官家明鑒!”

  嘴裏吐完這句話,李賢頓覺渾身一輕。

  他的這句話在這個時間節點,這個環境下,說出口,可能是錯的,也可能是對的,誰又能分得清的呢?

  做任何變革前,都會遇到阻力,就看趙恒這位大宋官家怎麽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