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天下謂之大忠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0-12-29 20:08      字數:2202
  李賢這稀奇古怪的問題,倒是把寇準給問的愣了愣。

  難道他要給這個少年郎說,他就是寇準嗎?

  好在眼前的少年郎性情雖灑脫,但也知方才的問話有些失禮,忙向之拱手道歉,避免了車內氣氛的進一步尷尬。

  後那少年郎正襟危坐,於他又談論起了開封城內的美食。對此,寇準到是有些心得,想到妻子宋氏嚐試的新鮮菜品,也說了不少內中的口味。

  談著談著,寇準臉上的表情漸漸鬆弛下來,似乎有很久了,沒有人和他這樣輕鬆的聊天了。

  見著少年郎和他興趣相投,要不了數日又會成為自己的學生。寇準突發奇想,有些想知道,他在別人的眼中,尤其青年士人中,到底是何印象。

  “少年郎方才提到寇準,嗯,寇相公,我認為之名不副實,不知少年郎,以為此人如何?”

  寇準麵帶微笑問道。

  對於眼前少年的回答,他還是有些期待的,連身子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

  “寇相公嗎?”李賢突聽眼前的大叔問起,有些茫然。

  咱聊的好好的美食,他都有些想到這位大叔家蹭飯了,怎麽又扯到那位強老頭上去了?

  是的,在李賢對於寇準的初步認知裏,那就是位有個性,有抱負,有才能的強老頭。

  除了個性,非要一句體麵的話來評價的話,李賢想到了範仲淹曾說過一句話,覺得非常適合。

  但沒直接說出口,兩隻眼睛在這位搭便車的大叔的方正之臉上轉了一圈,意思很明顯,我若說了,你該不會到處宣揚吧?

  雖然你損人家的在先……

  “公可能保密,畢竟背後說別人不太好!

  當然,小子的拙見亦是不能凳大雅之堂。出得我嘴,入得公耳,全當是為旅途增加樂趣罷了!”

  寇準注意到李賢的注視,點了點頭:“誠如少年郎所言,貴如官家,都不以言犯事,我想寇相公就算知道,應該也不會說什麽!”

  那可說不準!是因為對方沒有在身邊,聽你損他!

  李賢腹誹道。

  見之好奇的盯著自己,李賢斟酌開口道:“說到寇相公,小子一直認為用一句話很好概括——

  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

  ……

  大宋京都,開封。

  禮部緊鎖的貢院之內,翰林學士,也是此番省試皇帝親自認命的同知貢舉晁迥,正在認認真真地看考生卷子。

  時而皺眉,時而展眉,時而搖頭,時而點頭,似乎遇到了什麽難事。

  若有人在晁迥身邊,能發現這位同知貢舉手裏拿的是一張字跡清秀的卷子,一側赫然寫的正是命題詩。

  於其手邊,共有三份試卷,唯有他手裏的這份,品味的時間最長。

  “以小見大,借物詠誌……細嚼多遍,越是能回味,當真是不錯,此詩當為第一!”

  省試與解試的題型相差不大,以進士科為例,考題依舊為詩、賦、論各一首,及策五道。

  和解試的區別之處在於,省試更加嚴格和公平些,雖還沒出現謄錄,畢竟舉子是在太多了,如之今年,就有上萬的舉人來參加科考。但已有了互保連坐製,及鎖院等製度。

  尤其今歲,大宋皇帝趙恒更是接受了王旦等人的建議下,正式設立了封彌官。封彌官起源於前唐,製度形成卻是在宋,也是今年。這等官吏的職責在於對編排好的試卷點數等級,封印考生的相關性信息,比如籍貫姓名三代等等,以字號代替。

  於科考之內,更是設置了內簾官和外簾官。內簾官包括權知貢舉,權同知貢舉,點檢官和參評官,參與試卷的評閱。外簾官,如編排試卷官,監門官,巡捕官,包括封彌官,大多是組織考場的紀律。

  其中權知貢舉,也就是常說的主考官,多以翰林學士擔任,不僅是出題人,更是評卷人,並最終定下優劣高低,可以說在省試中有很大的權力。

  晁迥,便是月前大宋官家趙恒親自定下的此屆省試的權知貢舉。

  其人五十有五,太平興國時舉進士,後來做過大理評事、右正言、直史館,刑部尚書。

  因之才學,尤其晁迥編寫的《鹹平新書》《理樞》等篇,頗受趙恒賞識,自去年開始,即授予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如今正還主持著國史修訂的修訂工作。

  性格上,晁迥待人寬厚,容易讓人親近,做官行事沒有做事,頗受朝臣的尊敬,趙恒平日更是稱之為“好學長者”,非常敬重。

  也難怪會在今歲的省試上,會讓之擔任主考官,且朝野內外在得到官家的任命後,皆無異議。

  其實,自從得到皇帝任命後,晁迥這些知貢舉的官吏就被鎖在了貢院內的另一處院裏,又稱之為“鎖宿”,不允許和外麵的人交往,如同囚犯,除非考官暴疾,或是妻兒病故。內中的出題,包括當下的試卷都是由專人送來的。

  這項規定,也是太宗朝時出現舞弊時間後,專門定下來的。

  趙恒當政,也不是沒有出現過舞弊時間,比如五年前的鹹平三年,王欽若收受賄賂,使得一位任姓考生成功登第。

  事情發生後,王欽若因為特受趙恒重視,加上很多當事人出了“意外”,證據不足免於一難,其他人就沒有那麽幸運了,包括兵部員外郎,工部尚書,退直官等大大小小上百的官吏,要麽削籍流放,要麽鋃鐺入獄。

  後幾年,包括眼下的景德三年,考場紀律,尤其針對主考官的紀律都被嚴格執行,另有人選嚴密監視。

  “此中三卷,我等各有人肯定,實在難以抉擇,不知明遠認為那個可為第一?”

  正當晁迥把手裏的試卷放下時,另外四個考官一同走來,就等著晁迥這名主考官定名次。

  名次隻要定下,後麵再一排序,送至宮內,讓大宋官家過目下,基本上就可以放榜了,而他們這群困了近月的內簾官們,終於是可以回家了。

  卻見晁迥笑著點了點剛剛放下的那一卷,麵帶微笑看向周邊的幾位閱卷同僚:“晁某認為,此人詩賦策皆為上等,當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