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千裏之外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0-12-29 20:08      字數:2389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登科後》唐朝·孟郊

  科舉自唐以來,成為了無數人魚躍龍門的好機會。中舉者,自會有無數人爭相羨慕,他們的後半生亦會比普通人好過很多。

  一如現在,雖然發解試是進入開封參加省試和殿試的第一道關卡,但諸多人士人且不論後麵能不能過省試,自是盼望解試能中就滿足了。

  畢竟在大宋通過解試,中舉者,登科即授官不說。未獲士生,亦可免除丁役、身丁錢米。曾赴禮部試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許贖。

  而今年華州參與發解試的據說足有一千五百人參加,按照以往的錄取概率,大約隻有三十人能通過,獲取前往開封參加省試的資格,通過率不足百分之二。

  這和李賢關係不大,從出考場的兄長神色來看,兄長應該不錯。

  旁人問起,李誌會說“一般一般”。

  學霸和學渣的世界自然是不同的。

  這個一般,在李賢理解就是“題很簡單必中無疑,我能考一百分”。

  發解試的答題環節結束,現在隻需要靜靜地等待結果便好。

  李誌也難得給自己放了個假,花了一天的時間來見為之打氣的親友。

  當日收了蘇家準小舅子,送來的蘇家小娘子寫的信後,第三日便精神滿滿地開始了攻讀。

  弄得李賢吃了頓狗糧,亦是無聲歎息了一句,愛情真偉大。

  父母將蘇家小娘子嫁給兄長算是做對了,這兩人還沒成親,就已經信來眼去了,隻差睡在一個床上。

  “男大不中留,兄長養大了,心就被女人勾了去,還有沒有我這個親弟弟!”

  李賢親眼目睹,喟然而談。

  他也不能落後!

  後麵等待解試成績貼榜的日子,李賢也沒閑著,每天給兄長布置測驗題的時候,不忘把幾個外甥侄子拉過來,檢查他們的課業。

  這種有成就感的事情,李賢足足堅持了半個月。

  監督人之時,李賢不忘讓孫二狗花重金,由開封多地,把有科舉以來,所以的省試殿試題,尤其是大宋這麽年來的題目全都整來,自己還弄了幾套預測題。

  給了兄長拿去做,又給了即將科舉的幾個晚輩去做。

  為了兄長拿下狀元,為了李趙蘇三家能多出些進士,他是真的拚了!

  看著周圍人認真學習的樣子,李賢不得不感慨一句“年輕人的激情真好,我就算去了國子監,也是混日子的料”。

  漸漸地,連幾個與他歲數差不多大小的外甥都有點懼他了,見他的眼神,如同見了學院夫子。

  甚至之後很多年,有了此等經曆的人,見了李賢這個長輩都是繞著走。

  而在千裏之外,開封府的解試也結束了。

  寇家府院內。

  寇準吃過晚飯後,正在書房裏翻看各地文書。

  裏麵除了公務之文外,還有不少積攢許久的私人信件。當然也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給他寄件的,多是同朝為官且相熟的官吏。否則的話,不用到寇準手上,就會被門房給扣下來。

  寇準膝下無子,今年唯一參加開封府解試的隻有一個遠方侄子。

  今日下午,他那表侄還特來拜訪,留下來一起吃了個飯。

  觸景生情,寇準不得不感歎這些年來,科舉確實是深入人心。

  想起太平興國五年,自己中進士時,還沒如此多的士子。

  太宗之後,參加的人數逐年增多,進士的名額也從最初的幾百,增加到現在的幾百,確實為大宋選拔了不少人才。

  隻是職位就那麽多,這也導致很多人待任狀態。

  “唉!”

  寇準歎了口氣,不說朝中的一些任免,他這段時間的日子也不好過。

  自澶淵之盟後,因之前反對議和,他這個同平章事就成了政敵的眼中釘,引起有些人的嫉恨。有人於官家耳中進讒言不說,甚至於開封流傳起了很多的流言。

  他一身正氣,對趙宋王朝忠心耿耿,自不會對流言蜚語所累,繼續完成自己的本職任務。

  對官家該指正的指正,他四十多歲,為官這麽多年,還真就沒怕過誰!

  燭火下,寇準翻著翻著突然看到了一封來自陝西路京兆府的信件。

  前任京兆府尹據說因為貪汙之事,為禦史台告發了,鋃鐺入獄不說,連京兆府下的不少主官都被撤免。

  新上任的好像叫薛奎,官家不放心,更為了防止京兆府內主官的權利過大,還派了廣陵郡王郡王遙領。

  當時官家製授告命後,正是政事堂敕授告身的。畢士安似乎也很欣賞這個人,當日就是他向官家舉薦的。

  看了眼信封的糊名,知京兆府事薛奎。再看了眼日期,是兩月之前郵寄的。

  他和薛奎並不熟,但對之的事跡卻是如雷貫耳,此等正直官吏,其實正應該是大宋的中流砥柱啊!

  “會是什麽事呢?”

  寇準有些好奇,若是平常的政事,隻需送往政事堂就行了,用不得直接遞給他。要是讓禦史告發了,怕會說他倆有結黨營私之嫌。

  他到是無所謂,這些年因為舉薦不少看好的官吏,不知被禦史告了多少次,言之任人唯親!

  但在當下的大環境下,聯係自身處境,對薛奎這等為官家啟用,處於上升期的官吏來說,是大大不利的。

  不過信既然送來了,不妨打開看看。

  當寇準花了一刻鍾的時間仔細讀完後,悟了!

  薛奎這是親自向他舉薦賢良,此人名叫李自明,和他還是老鄉,同為華州人。

  進士出身,為官清明,政績斐然,可卻在前任京兆府尹的打壓之下,一直在乾佑縣擔任縣令。

  信中還提了乾佑令李自明為了改善乾佑縣民生,結合其子一個叫李賢的少年的建議,準備興建特產工坊,以期富民之舉。

  “這個李自明有點耳熟……是個幹實事的人!”

  寇準摸了摸下巴的胡須,一時間沒想起來,搖了搖頭。

  “年紀大了,這段時間事情也多,很多事都忘了。不過這薛奎還真是‘膽大’!”

  在大宋現行的薦舉製度下,每位舉主要承擔薦舉失察之責。薛奎上次正是因此事才免職,沒想到他這一上任,屁股還沒坐熱,就向自己親自舉薦起來了。

  寇準仔細琢磨了下,便將薛奎的信放在了一邊,他打算明日抽空去三司看看乾佑縣這些年的發展狀況。

  若這李自明真有能力,不妨推一把。

  趁著自己還在開封,還沒被官家貶謫,為大宋推舉能吏,能推一個是一個,唯願他們為大宋百姓多做些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