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山東之局4
作者:白馬嘯秋風      更新:2020-12-29 19:03      字數:3121
  俞百易掌管全軍輜重,不到三萬士卒的軍備,隨便湊湊也就夠了。上次招募,即使條件要求的十分苛刻,亦在一個月內完成了兩萬餘士卒的招募。這次雖說人數比上次稍多了一點,但這一兩個月內有近二十萬流民擁入濟南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生計沒有著落的貧民,隻要稍微運作一點,應該就可以招募到大量兵卒。之後再從其他各府隨便招募一些,隨隨便便也就有三萬人了。

  因而,俞百易稍作沉思,便直接答應了。

  周顯看此事已了,便笑著說道:“那第二件事,我們也算達成共識了。接著再來討論第三件,這也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我軍新占據的東昌、兗州二府,朝廷一直沒有派出對應的知府人選。平時倒是沒有什麽,但戰時若是不能統一管轄,各州縣彼此孤立,難免沒有辦法形成抵禦外敵的凝聚力。因而,我準備奏請聖上,晉升青州同知顧鹹正為東昌知府,泰安知州夏允彝為兗州知府。高撫台,你看這樣可好?”

  高名衡眉頭微蹙,沉默了片刻道:“顧鹹正從濰縣縣令晉升為青州同知,且在吳知府到達青州之前主持青州政務數月之久,政績斐然。他晉升為東昌知府,我是沒有意見的。但夏知州在泰安知州的位子上還不滿一年,如果現在提升為兗州知府,難免不能服眾。我並不是懷疑夏知州的能力,隻是這升遷要遵守一定的規製。”

  夏允彝也站出來道:“多謝督帥看重下官,但高撫台說的十分有理。下官在鄉致仕數年,對很多政務都不熟悉。目前擔任泰安知州已是手忙腳亂,再行升遷實在難以承受,還望督帥見諒。”

  高名衡微微點頭,對夏允彝的表態十分滿意。東昌、兗州二府,不可能都讓周顯親信的人擔任,這是他的底線。

  周顯倒也沒有堅持,“那高撫台認為,何人比較合適?兗州知府的位子總不能一直空著。”

  高名衡立即道:“我手下有一通判,名曰彭士奇,薄有才能。如果督帥願意,會後我攜他來拜見督帥。如果到時候督帥覺得他能夠勝任,不妨給他一次機會。反之,再挑選其他人選也不遲。”

  周顯問道:“是那個提議減輕農賦,增加商稅,充盈府庫,招募忠勇以滅賊的彭士奇嗎?”

  高名衡臉色有點尷尬,“是他。隻不過他當時是酒後的一時狂言,現在的他,行事要謹慎認真的多了。”

  周顯搖了搖頭道:“他的提議並沒有錯,也是我一直想要施行的。既然高撫台舉薦他,那就他吧!請高撫台與我一起上書,向聖上表明此事。”周顯最初本就對顧鹹正、夏允彝二人同時升任知府沒有抱太大希望,現在有一人成功,已經算是達成了他的目標。況且彭士奇此人,周顯早有耳聞。雖說是高名衡的親信,但的確也算有能力的人。由他擔任兗州知府,也算是一個好的結果。

  高名衡心中大喜,但表麵平靜道:“那就依督帥所言。”

  周顯接著說道:“另外,兗州、東昌治下各州府知州、縣令也需要立即補充完成。如果在座的諸位有合適的人選,都可直接舉薦,到時候再擇優錄用。大亂之世,更需要不拘一格重用人才。而山東能否穩固,並不在於一二將領,而在於在座的諸位是否齊心一致?以才錄用,才高者居高位,這是基本的原則。”

  王章突然插嘴道:“這個才的標準是什麽?由誰來評定他們是否有才?”

  周顯笑道:“這個才嗎?每個人心中的標準都不一樣。有的人文章寫的好,有的人擅於治理百姓,有的人會生財聚財。沒有什麽最好,隻看合不合適。不如這樣吧!我派出兩人,高撫台也派出兩人,然後王知府和吳知府各派出一人,組成一個六人小組。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搜集諸位舉薦官員的各項具體情況,並對他們進行考核,然後把考核的情況寫成文字回報上來。最後由我和高撫台根據這些情況來共同決定任命哪些人。你們看這樣可好?”

  王章最擔心的是周顯獨攬任命地方官員的權力,現在他與高名衡共同商議決定,可以說是十分公平。他心中十分佩服周顯的大度,拱了拱手,“屬下支持督帥的決議。”

  看王章這個刺頭都已經表態,其他人更沒什麽意見,紛紛出言表示支持。

  又議了一會,周顯突然有一些陰冷的感覺,他抬頭向外望去,淡淡笑道:“不知不覺,天已經快要黑了。韓暢,去告訴廚房,讓他們將做好的晚膳端過來,先讓諸位吃飽肚子。也趁這段時間休息一會,稍後我們再議。”說完,他站起身子,晃了晃身子,笑道:“沒想到議個事還這麽累。諸位也可出去活動活動,但不要走遠。”

  周顯離開大堂,在蕭冷的引領下走進一間偏房。

  房內共有三人,其中一個三十一二歲,古銅色臉龐,神色間有些許疲憊。另外兩個都二十出頭,麵相有七分相似。看到周顯,三人連忙起身。年長的上前一步,恭恭敬敬的向周顯屈身拜道:“罪將楊衍拜見大帥。”

  周顯輕輕的擺了擺手,淡淡笑道:“緒之不必多禮,快快請坐。這兩位是?”

  楊衍坐下,“這兩位是罪將的從弟,楊彩和楊珍。”

  蕭冷彎下身子,低聲向周顯道:“他們兩位都是楊總兵的公子。”

  周顯看了兩人一眼,笑道:“將門虎子,果然不凡,兩位公子也請坐吧!”

  兩人向周顯抱拳施禮,然後在側位坐下。

  在明末,楊家算是臨沂第一大家族。元初明末,戰亂不止,山東十室九空。朱元璋下令,遷山西之民入山東,楊家便是在此時遷入山東的眾多百姓之一。萬曆年間,楊肇基由武舉人世襲指揮使,從此開啟了他的為將生涯。曆任防倭三鎮總兵,沂州衛正指揮使,大同總兵,都督僉事兼任右都督。後又升任為左都督,大將軍,在軍中去世之後還被崇禎帝追授為太傅太師。威望之盛,堪稱崇禎初年第一人。其子楊禦蔭和楊禦蕃都在軍中擔任總兵,楊衍不到三十歲便擔任副將,並被誥封為驃騎將軍。說楊家為將門,一定也不誇張。

  楊禦蔭早逝,楊禦蕃中人之姿,在楊肇基逝去之後,楊家威勢便不如往昔。後來孫可望成功偷襲揚州,楊禦蕃奉命集結臨沂周邊衛所兵南下增援,在淮安與賊軍對峙。但不久之後,劉澤清反叛,盡取山東西三府之地。

  衛所兵戰力本就不強,紀律散漫,且鄉土觀念特重。聽聞家鄉被賊軍所攻的消息後,還未等楊禦蕃下令後撤,便直接逃散了大半。李定國趁勢猛攻,大敗楊禦蕃,並將他手下的數千殘軍圍困在宿遷城中。

  楊禦蕃在內沒有足夠的糧草,在外沒有一個援兵的情況下,舉旗投降。李定國率部北上,遇到抵抗,就令楊禦蕃陣前勸降。其父楊肇基威名震天下,而楊禦蕃所統帥的大軍是在淮南的最後一支官軍。看到他來勸降,紛紛獻城。李定國兵不血刃收複睢寧,邳州等地,最後連徐州也收入了囊中。

  當楊禦蕃的所作所為傳到京師的時候,群情激奮,彈劾如雲。崇禎帝念及楊肇基以往的功績,並沒有追究他的家人,但將楊禦蕃和楊衍兩人列入罪臣名單,賞銀一千兩取其頭顱。

  楊家為地方大族,雖然楊肇基之妻楊老太太直接宣稱將楊禦蕃和楊衍逐出家族,但一般人仍視他們為罪臣之家。特別是那些隨楊禦蕃出征而戰死的將士們的家屬,每日都要在楊家門前鬧上幾次。

  在周顯率部到達臨沂的時候,楊家已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楊老太太卻在臨沂被圍的時候,拿出半數家產襄助守城。並開辦粥場,救濟災民。

  周顯得知了楊老太太的壯舉之後,深感敬佩。便親自去拜訪了住持楊家事務的楊老太太,並祭拜了楊肇基。這之後,在周顯的主持下,楊家拿出一些銀子給予那些戰死將士的家屬。同時,周顯嚴令達成一致後,不得再騷擾楊家。

  這件事也算是解決了,當時周顯算是無心之舉,但後來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隆武建朝,為了限製孫可望的權勢,啟用了不少以前歸屬於朝廷的將領,楊禦蕃便是其中的一個。他得以重新掌管軍隊,雖說人數不多,隻有三四千弱卒,但有了一定的獨立性。他派人到山東聯係周顯,提出願意重歸朝廷。

  周顯對此當然十分樂意,他派人告訴他讓他尋機北歸,自己會派出軍隊接應。但不久前,隆武帝下令調楊禦蕃前去揚州。楊衍借機與楊禦蕃大鬧一番,率親信數百逃離駐地,最終逃回臨沂,被當地守將解送到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