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殿試
作者:白馬嘯秋風      更新:2020-12-29 19:01      字數:2184
  兩人剛走出武英殿,袁繼便氣急敗壞的對呂大器道:“儼若,陛下如此恣意妄為,你怎麽沒有出一言反對呢!”

  呂大器淡淡一笑,道:“文川,不要急,慢慢說。”

  袁繼跺腳道:“我能不急嗎?這樣完全違背朝廷禮製,也不合祖宗規矩。不行,我得趕快去告訴其他大臣們,讓他們集中反對陛下。”

  呂大器一把拉住袁繼道:“袁兄,你怎麽如此糊塗啊!我告訴你,你現在去將這些告訴那些其他大臣,我保證明天你就會呆在天牢裏麵。”

  袁繼臉色微變,道:“難道我們就什麽都不做,任由陛下如此胡鬧?”

  呂大器歎了一口氣道:“袁兄,朝廷內的形勢,你我都清楚。東林黨、閹黨各有勢力,陛下多受製約。陛下想憑借此次科舉招攬一些自己可以信任的人,這也不是理所應當之事嗎?這些進入殿試之人,直接接受陛下的禦選。今後就都是天子的門生,他們忠心的或許就隻有陛下了。這是陛下謀劃的大局,你我二人必須同意。”

  袁繼歎了一口氣,說道:“殿試倒是沒有問題,但陛下為何還要增加四個進士名額呢!這不是等於完全否認我們之前所做的一切嗎?”

  呂大器笑了笑,將手中的文牒遞給袁繼,道:“你先看看這個吧!”停了一會,他語氣平淡異常的說道:“看到了沒,周顯這個名字可是在殿試名單中位列前茅的?他在崇禎八年,用火銃打死了滿虜貝勒薩哈廉,攜帶蒙古汗阿布奈及其母親囊囊太後返回我大明境內。被陛下任命為昭信校尉,陪太子讀書。可以說,他是陛下一手提拔的。而這次,陛下將他的名次從孫山之後調到孫山之前,然後又將他加入殿試名單。這其中的深意,你還看不出來嗎?”

  袁繼臉露驚愕,過了好一會才道:“那陛下為什麽還要加四個名額,直接加上周顯一個人不就行了嗎?”

  呂大器無奈的搖了搖頭。“你啊你,就是太直。如果隻加一人,那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是怎麽一回事了嗎?我對你說,這件事有關陛下名聲,你我必須將它完全爛在肚子裏麵。否則,以陛下愛好虛名,而又外寬內忌的性格,絕對會要了你我的老命。”

  袁繼沉默了良久,最終點了點頭。

  武英殿為崇禎皇帝平常召對大臣的地方,一般十分的安靜。但今日卻難得的熱鬧了起來,六十餘人聚於廳內。其中四十八人為殿試的學子,十數是個從各部而來的考官、記筆,還有數個侍候的宮女太監。

  隨著一聲長長的喊叫,崇禎皇帝邁著闊步緩緩走了進來。武英殿內吵鬧的眾人頓時安靜了下來,齊齊跪下向崇禎帝拜禮。

  崇禎揮手讓眾人起來,坐到龍椅之上,沉聲道:“諸位都是朝廷千挑萬選而來的士子,是我大明的未來。今日朕聚集你們,隻想問汝等一句。今日內外交訌,何以報仇雪恥?”

  眾人臉色一怔,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應答。崇禎帝臉上閃過一股怒色,再次問道:“你們說今日朝廷之困局,到底該如何解決,如何才能再次中興我大明?”

  周顯在殿內所站立的位置並不靠前,聽到崇禎帝如此發問,心中也略感吃驚。自尊心極強的崇禎帝發出如此之問,可見他是多麽迫切的想要改變大明目前的頹勢。周顯在心中也不禁問起了自己,如何可以中興大明?

  此時,一個響亮的聲音在殿內響起。“學生有奏。”

  如何中興大明?這個話題太大,一般人很難在短時間謀定一個清晰的思路。但朝堂之上,不怕磚石之言,最怕無人應說。這一聲喊叫打破了堂內的沉靜,也衝破了眾人沉默給崇禎帝所帶來的尷尬。他臉色一喜,連忙問道:“卿是何人,家住何地?”

  那人躬身一拜,高聲道:“學生魏藻德,順天通州人。”

  魏藻德!周顯聽到他的名字,心中一凜。這可是崇禎帝的最後一任首輔,也是在崇禎十三年他親封的狀元郎。但這位狀元郎在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崇禎帝向他詢問對策,他卻選擇閉口不言。在李自成入京之後,他靜靜的呆在家中,以為憑借自己的才能,一定能東山再起,出將入相。

  當劉宗敏將他下獄逼捐之時,曾經問過他“為何不去殉死?”他卻答了一句“方求效用,哪敢求死?”,一心想要投靠新朝。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劉宗敏輕視他的人品。且不相信他堂堂一個首輔會僅僅隻有幾萬兩銀子。最後在獄吏的嚴刑拷打之下,腦裂而死於獄中。此刻,周顯聽他首先發言,心中暗想此人的確有幾分察言觀色的本事,卻不知他的真實才能到底如何?

  崇禎帝回想了一下,他曾閱覽過大部分進士的文章,對此人印象並不深刻。再想到他倉促而言,所述應該並無太多可取之處。但他首先發言,卻解了自己的困窘,對他的印象也有所改觀。帶著淡淡笑意,溫言道:“卿有何策,盡且說來。”

  魏藻德直了直身子,高聲道:“學生以為,欲報昔日之仇,必首先令天下之人‘知恥’。士卒知恥而忘其身,百姓知恥而顧其家,將相知恥而盡其責。滿虜肆虐,流賊橫行,隻有令天下之人都能知恥而後勇,才能改變朝廷頹勢,再次中興我大明。”

  崇禎帝點了點頭,說道:“此論有禮,但如何又能使天下之人知恥?”

  魏藻德自信說道:“想要天下之人知恥,倒也簡單,施以教化即可。天下士人何止千萬,陛下在朝廷之上,對將相大臣進行說教,讓其盡責。而將那些士子派往軍中,鄉間讓其對士卒百姓施以教導,讓其忠心衛國。如此,自可人人知恥,人人盡心,朝廷中興可待。”

  他抬頭看了看崇禎帝,發現對方極其感興趣,隨即繼續說道:“回想崇禎十一年,滿虜兵臨通州,學生曾主動上城堅守,對百姓傳授天下大義。教其忠心報國,死守城池。在學生和諸位百姓的堅守之下,滿虜始終不能破城,最終率部向東而撤。如此,可見百姓確實是可以施以教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