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章 稱帝大典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1-01-13 21:23      字數:2286
  方出洛城門,於城外恭候的諸多朝野名望及鄉亭三老,幾三萬餘人,皆拜呼萬年。

  於諸望、三老麵前,高誠親出曰起,命彼等隨行,參稱帝大典。

  北去隊伍,再一次增加。

  同樣,早已準備妥當的羽林騎、虎賁郎以及衛尉、光祿勳所屬各部,亦是參與行伍,護持左右。

  行及五裏,還未抵近中渭橋。

  聚集圍觀的百姓,就已經開始歡呼起來了。

  嚴肅了快半日的高誠,也是扯開車駕窗子一口,瞄著外麵的景象。

  隻見所過之處,百姓皆是伏身在地,耳邊傳來不斷的山呼萬歲。可惜,今日大典,禮製甚嚴,自己根本沒法出車駕,觀望盛舉。

  但聽著那山呼海嘯的聲音,少說也得有個數萬人吧!

  然而,這個猜測,還是遠遠低估了。

  前往蘭池的隊伍,僅是諸望、三老就有近三萬人,又有虎賁、羽林、宮禁及衛尉、光祿勳所屬,亦有萬人。再加上其餘王室宗人、公侯勳貴、百官家屬、宦官、宮婢、廝仆等,不下五萬餘人。

  至於中渭橋左近,更是人山人海。

  從此至橋頭,五裏之間。自渭橋為中,東西兩分,又有二裏有餘,皆是長安百姓。而渭橋對岸,更有馮詡百姓,亦列於對岸相擁,以觀盛舉。

  沒錯,他們隻能在這渭橋左右觀望大王來去。再往北去不遠,便是蘭池,周遭悉數封禁,擅入者死。

  為了抽調出足夠的將士守衛,大周更是調動了藍田大營常年保持的兩萬新兵,以維持秩序。

  大駕過中渭橋,徑往蘭池。

  設壇祭天之場所,便在蘭池宮外不遠處。

  而蘭池守衛的警戒範圍,可以說直至渭橋北岸的圍觀百姓處。

  待到了祭壇處,周圍清平的巨大的空曠地,也很快被隨行人員塞滿。諸多甲士,層層環扣,維持著秩序和安全。

  高誠車駕則是入了蘭池宮前殿,於此靜候良辰。

  沒休息多長時間,良辰便至。

  高誠再度穿著那二三十斤重的衣服,朝著祭台而去。

  依舊是那山呼萬年相伴,高誠走上了祭台,身側少府謁者相伴。

  先祭蒼天,後祀後土,以祭詞告天地,稟明神靈。

  又作詔曰:惟中國之君,自始皇帝起,曆經二代而終,傳於漢高。漢高起於淮泗,戡定天下,漢武揚兵北幕,懸單於首於華闕,漢室大昌。中承新朝,漢光武複之,由而再興。然傳於桓、靈,荒暴不止,以致天下困苦,黎民難存,九州遂分,天命盡失,群雄逐鹿。朕起於關隴,興正義之師,伐殘暴之舉,遂有國周。置英賢於左右,施以德政,四下安平。今百官、黎庶,合辭勸進,尊朕為皇帝,以主黔黎。勉徇於情於周明武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告祭天地於蘭池之畔,即皇帝位。於此,定天下之號曰大周,以周元年續之,是為明武。是日,恭詣太廟,追尊四代考妣為皇帝皇後。立大社大稷於長安,分置南北郊。以冊寶立妃薑氏為皇後,嫡長子龑為皇太子。布告天下,鹹使聞之。大周明武五年二月二十三日!

  詔畢,即皇帝之位。

  而後,有司奉上皇帝六璽。

  高誠敬而納之,懸於綬帶。

  再三敬拜天地,而後移駕東北。

  至漢高祖長陵,早已尋覓好的漢室宗親,恭列長陵外左右之側。

  鹹使相引,遂至於陵廟。

  而後,作祭作詞,拜而敬之。

  祭拜過漢高後,便有漢室宗親,奉上傳國璽,以示天命,自漢歸周。

  高誠三拜璽印而受之,詔封其為歸命公,許立社稷、宗廟,傳漢之祭祀。

  整套流程下來,絲毫沒把正兒八經的大漢天子劉辨放在眼裏。當然劉辨現在還不知道這些,更不知道自己那些八杆子打不著的親戚,已經當著高皇帝的麵,把天命歸於大周了。

  稍後,又回到蘭池。

  再祭天地,承奉至寶,以示天命歸之。再祭四海山川,諸靈神袛。

  至此,稱帝大典算是結束了大半,百官萬民陛下萬年、大周萬年以慶。

  隨後大駕折返長安,歸於太廟,祭告諸祖。追尊文王為文皇帝,祖父為太皇帝,曾祖為高皇帝。

  敬告祖先後,稱帝儀式,才算正式完畢。

  而後,高誠領百官歸宣德殿。

  正式冊封薑紓為皇後,授皇後印綬。冊封蔡璣為貴人,秦妃、林妃皆為美人。

  接著,正式冊封高龑為皇太子,加秦王,授秦王印綬,居太子宮,許開府。同時,冊封世子妃孫氏,為太子妃、秦王妃。

  再冊封嫡長女高瓊珶為長公主,位同諸侯王,授長公主印綬。冊封嫡次女高寶寶為京兆公主,位同郡侯。冊封義女為河東公主,位同郡侯。

  除去嫡長子的太子位,以及嫡長女的長公主位,公主亦或日後所誕皇子的封爵,基本上也由此定下論調,那就是位同郡侯,連縣公都沒得。

  如此製度,自然是為了限製日後皇子的權利。畢竟,他們隻是郡侯,即便再怎麽混也最多混個縣公。但是跟太子所居的秦王一比,就差之千裏了。

  而嫡長製,自然也是大周的傳位之製。

  把自己一大家子封完後,就輪到百官。

  三公自是不用多說,悉數加封縣公,而郡公則是留給追封的,總不能日後諸公薨了不追贈吧。至於國公,即便是三公,也未必就能享受到追諡國公的待遇。

  九卿悉加郡侯,軍將悉封郡侯。其餘諸官,依勸進之功,悉數進加。

  大肆封賞過後,國朝並沒有開始舉國大酺,而是準備了一番後,馬不停蹄的就趕往馮詡郡,直奔黃帝陵。

  好在路程不遠,高誠領百官皆乘快馬,終在三月初三趕到了黃帝陵。

  早就準備妥當的栗邑令,恭迎帝駕入黃帝陵。

  而後,高誠領百官,大祭軒轅始祖。

  後命謁者引黃帝陵中香火,歸於長安社稷,以示香火傳承。

  又詔封栗邑令,兼黃帝陵令,負責修繕黃帝陵,每年祭祀,香火不斷,祭物不絕。

  待到黃帝陵香火,傳至長安大周社稷後。

  高誠又領皇後、太子、百官敬祭,祈告香火不絕,社稷永傳。

  三日後,帝著天子服飾,登新建南北郊。

  祭天於南郊,就陽之義。祀地於北郊,即陰之象。

  奉傳國寶璽,秉軒轅香火,即天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