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冬季攻勢(22)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6:00      字數:2252
  “司徒公,那接下來如何行事?若是依照原定,恐怕不足成勢!”

  董昭翻過太原郭氏一族的話題,轉頭問向王允。按照原本的計劃,誘使顏良出兵,使之攻河東。而後,漢軍主力出涅縣,奪取上黨戰略要地。如此一來,隻要奪回上黨,大漢就又有了幾年積蓄實力的時間。

  繡衣使知道李傕與趙國的聯係,也知道這其中有著關中韋氏的參與。至於韋端和李傕是否全都暗中投了袁紹,則不太確定。但這些就已經足夠了。

  張楊率大軍一動,趙國理應也會心急,將攻取河東的時間提前,以免事泄。可惜,顯然周國的調查司也清清楚楚的掌握著李傕的一舉一動。現在李傕舉事失敗,趙軍自然也就沒了進入河東之機。

  亦或者說,趙軍從始至終都識破了司徒公的布局,想要反其道而行之,借此伏擊進攻上黨的朱儁所部。若非司徒公提早發現不對,在張楊率軍拿下端氏後,使其就地駐紮,不再攻取高都。而朱儁所部,則繼續南下,試探趙軍的部署。

  現在,局勢徹底明朗。

  大家夥擺弄了一大圈,還是回到了最初的原點。

  漢趙爭上黨!

  “周之賈詡、郭嘉,趙之田豐、沮授,皆世之大才,可惜不能為吾所用。”

  董昭一問,王允並沒有立即回答,反倒是感慨了一聲。自己足智多謀,腹藏萬機。沒想到那賈詡、郭嘉、田豐、沮授,也都不是什麽好相與之徒。

  好在,自己也絕非沒有勝算。

  因為,周國已經計成,想要坐山觀虎鬥,輕易不會攻己之腹地。

  “公仁,高逆的打算,汝可看的清?”

  王允目光一轉,看向董昭,詢問一句。

  董昭點了下頭,答道:“周國想要脫身於外,靜候吾大漢與趙國拚個兩敗俱傷,而後趁機謀利。不得不說,這場博弈之中,周王勝了。”

  “確實,那賈詡和郭奉孝,果非虛名。不過,公仁可還有所答?”

  “嗯?”

  董昭疑惑的看了一眼王允,而後言道:“有!”

  “且講!”

  “司徒公,去歲周軍伐蜀失利,可謂是予了周軍當頭棒喝。其朝必以為劉益州病故,巴蜀權爭嚴重之時,可輕易而下之。隻是,讓彼等沒想到的是,有著諸多世家響應,漢中張魯配合進攻,三路下蜀,竟無功而退。”

  “究其原因,一者事出倉促,周軍精銳未齊,貿然出兵,反倒使得巴蜀同仇敵愾,不能出仗勢直下。二來,關涼之地,千裏邊防,也使得周軍不敢全力南下攻蜀。黃權區區萬人,嚴守諸關,便使得周兵寸步難行。”

  董昭說到一半,王允突然插口說道::“公任,天下皆知,周之所敗,乃張鬆合縱之功也!”

  “昭不以為之!”

  董昭出口駁決,繼續說道:“司徒公,不可否認張鬆乃非凡輩。然而,隻要周國各軍精銳齊聚,縱是巴蜀合力,亦不能當。更遑論,地分多勢,令出多主乎?”

  “周之所敗,實乃顧慮頗多。西北兩隴,需防鮮卑,北地、上郡一樣如此。河東要防吾大漢與趙國,弘農又要防楚國。故而周軍雖然抽調四軍精銳,卻隻是駐守陳倉,觀察局勢。卻不知,如此一來,力不能聚,自是給了巴蜀喘息之機,方得敗戰。”

  “唉,公任可繼老夫之誌也!”

  董昭說完,王允不禁麵露喜色,欣慰而言。

  時隔半載,周軍伐蜀的布局,幾乎已經被天下各方勢力摸出來了大概。畢竟這種大規模戰事結束後,壓根就封不住悠悠眾口。

  董公仁所言,正中其要。

  周兵之敗,非是敗在地利、天時、人和,而是敗在遲疑不決。

  當然,放到自己身上,亦是如此。

  畢竟,周國家大業大,即便是沒了劉焉病故的契機,也一樣可以多花費些時間,逐漸蠶食巴蜀。又何必冒著後院起火,孤注一擲的全力進攻巴蜀。

  所以,今日周國的一舉一動,全都是在圍繞著伐蜀做準備。

  得了王允誇讚,董昭麵色古井無波,繼續言道:“司徒公,昭以為周兵目的在於離石。離石乃古之要塞,屏障河東、上郡。周若得之,聚高奴之兵在離石,以一軍精騎在北地,足以兼顧周國北麵千裏邊防。河東有離石、箕關在外,則可安心生產,足兵足糧。”

  “函穀、潼關又是大河要塞,周國守備軍守之即可。再加上河首宋建實力大損,無力東出。也就是說,周國隻要拿下離石,就可以抽調起碼六軍精銳,付之巴蜀。”

  董昭說完,王允欣慰的點了點頭,麵帶喜色的說道:“所以,離石,讓與周國又有何妨?”

  “可如此做的話,周軍便可朝夕而至都城外啊!”

  “若能取勝,晉陽可為陪都!”

  王允絲毫不在乎的說了一句,隻要能夠在這場與趙國的角力之中獲勝,晉陽的重要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司徒公究竟有何打算?趙國勢力龐大,朝夕不足滅之!”

  董昭有些摸不清楚王允的打算,以現在自己掌握的情況外,縱是諸事皆順,大漢也最多不過奪趙之數郡,擴充實力而已。

  可整個趙國,能比晉陽適合做都城的,也唯有鄴城一地啊!

  董昭的不解,王允看的清清楚楚,但也沒有向其講明。不是信不過,而是擔心其勸諫自己啊。畢竟,此計委實過於冒險。一旦有所失,必是身死國滅。

  終不得解,董昭雖然有些失望,可也對王允充滿信心。沒有親眼見過司徒公運籌帷幄之間的人,根本想不到司徒公究竟是何等雄才!

  既然司徒公如此說,必然是有著足夠的把握!

  那自己盡力相助即可,何必問及根底?

  .......

  兩國高層布略於廟堂,兩軍將士搏戰於荒野。

  襄桓縣。

  在趙軍想要誘敵深入,不作設防的情況下,輕而易舉的就被朱儁率領的漢軍精銳奪去。

  而後,以襄桓為囤糧之所,大軍繼續南下。

  這一行,直至上黨要地壺關。

  壺關,地處上黨之中,扼守南北東西,遮蔽郡治長子,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趙軍留守在上黨的兵馬,如今也悉數聚集於壺關,阻絕漢軍行徑,為大軍部署爭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