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金榜題名(上)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6:00      字數:2242
  次日後,一大清早,教學署的眾人再度會首署衙內。

  休息了一整天的蔡邕,神采奕奕,端坐在桌案上,正觀閱著手中的答卷。考生所答,雖瑕疵不少,可也多有別見,有用與否,起碼沒辜負國朝三年之養。

  很快,韓融便跳出昨日自己所看到的一張答卷,心中遲疑了片刻,還是走到蔡邕身前,言道:“伯喈兄,且觀此議如何?”

  蔡邕愣了一下,抬起頭疑惑的看了一眼韓融,又看看其手中端著的卷子。昨日之言,自己當然還記得,隻不過本以為是韓融一時起興,過上一日也就權且不提了。

  可現在...

  接過卷子,蔡邕瞄了一眼,三陸柒號。

  目光下掃,觀其題目:何以興民!

  題目很特別,真要說起答案來,可能會有數百種,甚至更多。

  而且,縱是自己,也未必能答的讓所有閱者滿意。畢竟,天下之間,誌同道合者何其少也。

  繼續往下看,蔡邕的麵色也愈加沉重起來。

  辭藻算不得華麗,或許還比不上一般人所修飾的文章。隻是,這文中所點之意,包含甚多,國家之要,皆在筆下。

  不說其他,隻要這篇文章流傳出去,所作之人必是得萬民之深愛,士族之所憎,勳貴之望切。

  耕田,一個大周上下從所未曾提及的關鍵。

  自打立國以來,不論王上公卿,還是士民商賈,都對那承繼漢室以來的耕田製度閉口不談,乃至於忘卻。

  大漢之所以淪落到眼下偏居一方的局麵,耕田製度的崩潰,絕對算的上一個主要原因。而大周接盤之後,仗著稅製的更改以及以工代賑的法子,不斷收攏民心,讓利於民,方形成今日大周民心所望的形勢。

  可說到根本,王上也不敢輕易去動耕田。

  尤其是那些有主之地,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便是那些無主的荒地,也都是拿著軍隊的名義去占據。因為軍方不比政方,諸府衙想要占據荒墾之地,難免會有人從中牟利,亦或者為士民冠以與民爭利的惡名。

  軍方就沒那麽多顧及了,大周所有的土地都是他們打下來的。別說高舉著軍隊的名頭,便是直接占了這些荒墾之地,也是理所應當。

  數百萬畝的軍屯,以及隸屬於中尉府下的諸多民屯,皆是如此而來。

  但始終都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土地兼並之患,荼毒於腹心。

  作此答卷之人,顯然也是考慮到了土地兼並的問題,沒有那麽好解決,筆下言語雖有委婉,可卻仍舊劍鋒直指。如此扭扭捏捏,反倒不如大刀闊斧,點名題意,或可爭科舉之榜。

  不錯,蔡邕也準備無視土地兼並這個問題。

  倒非不知其間弊處,可以說國朝高層,幾乎人人盡知。

  可那又能如何?

  大周現在還沒到整頓此事的時候!

  王上的威望或許足以震懾所有人,可卻並不能保證如此大動幹戈,不會對國朝造成嚴重的損害。而且,於爭天下有弊無益。

  “此人見解獨到,足以入榜也!”

  蔡邕定了下心神,麵帶微笑,捋著胡下寸須,與韓融言道。

  韓融麵色一凜,沒有著急說話,而是緊緊盯著蔡邕的麵龐。約莫片刻後,方才輕聲問道:“伯喈兄,此事不足以掛念於心?”

  蔡邕頓了一下,勉強一笑,言道:“元長,良機未至,貿然而行,恐是禍非福!”

  “蔡兄,正所謂福禍相依。有所得必有所失,而此事關乎之重,冠天下之首,焉能遲之?且國朝欲以爭天下,當有所重,此不失為一利器。”

  韓融眉目一橫,對於蔡邕的回答顯然很是不滿意。

  蔡伯喈也繃住嘴唇,閉口不言。韓元長最善辯言,自己未必就能壓他一籌。況且此事也非自己一言所能決,乃至王上諸卿,都要議上一議。

  畢竟,事關重大啊!

  蔡邕不說話,韓融擰了下眉頭,不由心中一暗。

  說起來,針對此事對自己乃至於家族也一樣沒有好處。甚至,更改田製,也同樣會影響大周在士族之中的威望。尤其是國朝的根基,關隴世家。

  隴上隴右還好說,多年戰亂,世家對於那點時不時就遭劫的田產也看不上眼。其目光,主要放在軍方。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

  涼州處於邊地,自是有無數人加入軍中,再加上軍中高層多是涼州人士,自然對涼州士族子弟多有照顧,比起天天種田強的多了。

  而關中,就比較難解決了。

  偏偏關中又是大周的腹心所在,承載著整個國朝的運轉,輕易難動。

  可若是再看遠些,等到蔡邕所言的良機到時,估計亦是尾大不掉。那個時候,再想重整田製,難度不知要增長幾何。

  兩人靜默了片刻,周圍幾位閱卷的名士,也都將目光轉到二人身上。

  “此事且先作罷,還是以科舉為重。早日擇出入榜之人,也好讓王上及諸卿安心,使諸學子安心。”

  蔡邕身旁的馬日磾,看到兩人不知何故僵持不下。於是出言,給了二人一個台階下,免得在眾人麵前折了顏麵。

  蔡邕、韓融也心知此事非一時所能解,借著馬日磾所言,拱禮相讓。

  回到自己的桌案前,韓融滿腦子都是方才之事,再觀閱答卷,亦是乏味無趣,甚是掃興。

  而蔡邕,倒是一副好心性,彷佛剛才從未發生過什麽一般,猶是怡然自得的閱著卷子。時不時看到興起之處,還不吝喜色,擊掌道彩。

  依科舉之製,射策七日後,發榜定等第。

  時過五日,高誠回到長安未央宮,也見到了教學署遞交上來的榜上名單。

  這金榜,一如後世,十人為甲,四十人為乙,共擇五十人。

  也就是說,參加此次科舉的太學生與上林學子,隻有寥寥五十人可以入榜,可以一步登天。而不至於像餘者一般,或留學繼續苦讀,或歸入鄉裏,充斥地方。

  這五十人,要不了一個月的功夫,就會下到地方郡縣,成為一員特殊的地方掾屬、文吏。而後,憑借著科舉中策之名,日後升職也會更加便利。

  乙榜五十名,自然是不需要高誠再親自去排等第,但這狀元、榜眼、探花卻是不可假他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