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諸事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9      字數:2387
  三爵製的頒布,在數日之內,傳遍了整個關中。唯有涼州,相距較遠,尚需餘日功夫。

  駐紮在關中各地的大軍,在軍務司的調度下,紛紛開始更爵。

  依冊典錄,重書在籍。

  工程量很是龐大,短短旬月間都未必能夠完成。同時進行的還有兩次大戰的戰功封賞,以及更爵後即時領取的月支錢糧。

  方進行兩日,大周國相便麵見君上,大傾苦水。

  高誠正與郭嘉、賈詡兩人,圍繞著轟轟烈烈的漢趙之戰討論。

  閻象苦著臉闖進來,直言道:“大王,更爵月支,可否容後再行發放。長安府庫之中,難以為繼啊!”

  高誠白眼一翻,抬手示意宦官撤下與圖。看著短歎不休的閻象,不由咋舌言道:“閻相,府庫之中錢糧萬萬,何以不繼?”

  閻象眉頭一橫,就差頓足拍腿,歎聲回道:“大王,今歲上計已入府庫,有兩萬萬六千萬錢。然去除各寺預支,內府之用,陣亡將士撫恤,所餘不過半數。眼下三軍將士,新補丁伍,悉為輔兵,有近四萬之數。餘者眾士卒,為正兵、公士、造士者,七八萬人。為三都尉者,數以千計。為三將軍者,近千之數。關內侯、都亭侯、都鄉候、亭侯、縣侯,二百餘人。”

  “尚有文爵各等者八千餘人,兩者所耗預估將達四千餘萬錢。餘下不足萬萬錢,何以支持一歲?況且,錢幣尚小,糧秣為重。久經大戰,各地府庫存糧不足三百萬石。新秋糧稅,尚未入庫,實在難以供應月支!”

  國相洋洋灑灑的說了一堆,可卻聽得高誠嘴角抽抽不已。大周別的自個不知道,但肯定不會缺錢。

  這幾年來,鑄錢署每年都要鑄造數以千萬計的通寶錢。尤其是自去歲占據了河東後,原先每月限製在三四十萬的鑄錢量,全力生產下都快超過三百萬了。

  短短一年時間,整個河東的市麵上流通的全是通寶錢。而這背後,還隱藏著數之不盡的舊幣。河東一地不大,人口卻占去大周的一半。富戶、士族更是遍地皆有,一抓一大把。

  再者大周的商貿可是非常發達的啊,絲路才被截斷幾個月,影響還沒有擴散至全國各地。關中南連天府之國益州,漢中水路直通荊揚,崤函兩道更是中原河北西行必經之路。

  關中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長達千年之久,並非沒有原因。

  最最關鍵的是,大周的家底厚啊。糧秣或許不多,但幾年下來攢下的錢帛少說也有幾億錢。若是連士卒的工資都發不起,那自己還蹦噠個什麽勁。

  “閻相,三軍百官月支穀糧雖匱,但亦可折兌錢帛。彼等手中錢帛一多,必然需要購買商貨,而後國朝又取其稅,豈不美哉?”

  “大王,隻是不知眾國士是否願意折兌錢帛啊。畢竟,人以食為天。更值亂世,穀糧尤有甚之。”

  “嗨!臨近秋收,穀價必降。吾等大可以現價兌之,何愁眾人不取錢帛,獨鍾穀糧。”

  “……”

  此言一出,別說閻象了。縱是在側旁聽的郭嘉、賈詡,也不禁為大王的想法感到無話可說。

  看來,從一開始自家大王就已經做好了謀劃啊!

  閻象咋舌了片刻,囔囔了兩句後,無奈拱手應道:“臣明白,這便下去安排。臣告退!”

  “閻相且慢,尚有一事,需要閻相操勞。”

  高誠頓語止住正欲離去的閻象。

  閻象再躬禮,言道:“大王還有何吩咐?”

  “三爵之製,想必閻相也已了然於胸。這其中,有不少爵稱與現今諸職多有重複。所以,有些職稱,必須要更名。”

  “諾,且待臣回去後,與鍾尚書討論一番。”

  ……

  閻象一走,殿內又隻剩三人。

  高誠將先前的話題再度拾起,與郭嘉、賈詡二人說道:“文和的意思是說,上艾之戰未必沒有轉機?何出此言?”

  眼下,並州戰場的最新消息言,趙漢兩國兵馬齊聚上艾。鎮守長城關口的張燕,業已率眾向太行深山中突圍。

  整個上艾地區,僅剩下兩萬人左右的張揚大軍在鎮守。也虧的上艾城池雖然不大,卻一直倍受王允關注。先前也據之險地,建立了不少防線。

  此外,呼廚泉率領的南匈奴大軍,也越過離石,進入太原郡內。

  趙軍想要一鼓作氣,拿下上艾,破南匈奴大軍,兵圍晉陽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同樣王允獲勝的希望,也一樣很是渺茫。

  除非說這個時候,呂布率領並州狼騎奔回晉陽,參與這一場大戰。否則,僅靠著南匈奴近五萬騎,以及五六萬的步卒。麵對總兵力高達十三四萬的精銳趙軍,守住晉陽就不錯了。

  至於賈詡說的轉機,高誠委實想不到。縱觀整個北方,目前就是周、趙、楚、漢四國爭雄之局。

  眼下漢趙交戰,對於趙國來說,具備威脅能力的隻有的周國和楚國。而先前周楚交戰,皆損失不小,很難再支撐起一場大戰。。

  並州戰局傾向於趙國時,楚軍仍是屯駐在孟津,由此便可觀,楚國根本不會出兵渡河攻趙。

  那麽,賈詡所謂的轉機在哪呢?

  老狐狸也沒有明明白白的道出,隻是隱晦暗笑,世態變幻無窮。

  不提此事,郭嘉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大王,前些時日,鎮東將軍張衛上奏,請求發兵攻蜀。不知大王意下如何,若是伐蜀,臣等也好準備一番。”

  高誠搖了下頭,緩緩皺起眉頭,歎氣一聲,言道:“奉孝,方才閻相因三爵月支都親自麵奏了。若是再伐蜀,隻怕整個國相府都要來宮內諫言了。”

  “大王,巴蜀天府之國,四塞之地。劉焉非是凡輩,據此之地,雖不能出而拓地,但守城足矣。時日遷久,蜀地自成一方,隻怕更難取之。”

  郭嘉擔憂的說道,蜀地險關要道不計其數,出去難進去更難。更兼其地錢糧豐碩,讓劉焉再執掌幾年,必然固若金湯。

  “奉孝的意思,孤明白。如今蜀地尚未盡附劉焉,心向吾大周者眾,確實是取蜀地之良機。然,今歲大戰連連,吾大周也無力南下。再快也要等待明歲秋收之後了。”

  高誠心中琢磨著時間,一年內,大周積兩歲之糧,足以進行一場長時間的戰爭。

  對於益州,自己至始至終都不敢小覷。倒不是擔心蜀軍的戰力,而是擔心那蜀道之難。

  一打起來,沒個一年半載,想要越過重重險隘,純粹是妄想天開。

  “這樣,奉孝、文和,汝二人回去都謀籌一番。運籌帷幄在前,方有三軍用命於後。”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