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王允退兵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9      字數:2352
  當天下午,整個安邑城來來往往的信騎不計其數。

  數日後,安邑周邊縣邑百姓,盡被官府告之,即日起他們就是大周國的子民了。百姓們對此基本上抱著隨意的態度,反正又不是他們當家。

  當魏國的子民和當周國的子民,有什麽區別嗎?不還是要繳納糧!

  倒是有些宵小之徒,趁機打著魏國名號或是舉著響應朝廷的名頭,起兵造反。也不知道其等是忠於僅持續數年的魏國,還是忠於日落西山的漢朝。

  隻是,很抱歉。

  一直呆在安邑周邊的第一軍將士,用刀和弓,告訴了他們什麽叫做戰爭。

  長安來的郡府官員,在張既的率領下,也抵達安邑,正與魏國相衛覬交接具體事宜。同時,身在安邑的魏騎就地改編,以李式為軍將,薑隱為副將,胡封、李蒙為師帥,改編的第二騎兵軍,在尚未滿編狀態下,北上聞喜。

  徐榮抵達聞喜幾日後,也在不緩不急的改編著軍隊編製。多餘的兵員,都調回安邑,準備籌建京戍守備軍第五師。

  第五軍及第六軍大多數將帥都已至此,唯獨第六軍軍將樊稠,仍在洛陽堅守,沒有時間趕至聞喜。因此,高誠很大度的將閑置了兩個月的夏育,再度啟用,暫代第六軍軍將。

  兩軍基礎架子很快就搭好了,各軍、各師的編製也盡數滿員。自第一軍、第一騎兵軍中抽調的憲兵、軍務人員,也正在加緊培養兩軍憲兵隊和軍務隊。

  至於周軍最為緊要的軍紀,更是早在改編成軍後,就告及每一個士兵,要其熟記。

  至此,聞喜城外,足足聚集了四個軍的部隊,兩支騎兵軍,兩支步兵軍。在安邑,還有著周國的頭號王牌第一軍。裁撤下來準備籌建的京戍第五師,四千餘人。整個河東地界,就有周軍近八萬大軍。

  甚至,王允都不知道傅燮的第二軍已經南下,還一度以為河東的兵力已經高達十萬人馬。最關鍵的是,這其中還有著兩萬五千餘騎兵。

  熟思之後,王允也不願在此繼續糾纏,直接退兵回到臨汾。而後,以郭太率白波軍兩萬,坐鎮臨汾。呂布假節鉞,率步卒兩萬,精騎一萬兩千餘,坐鎮襄陵。

  其餘兵馬,悉數退回太原,休養生息,以待後時。

  安邑城內的那點密事,王允知道的晚了。再加上高誠小兒行動迅捷,還沒一日功夫,就撲滅魏將郭汜的反抗。否則,自己怎麽著也要嚐試一番。

  畢竟,周國拿下河東和河南,實力劇增,剛好堵住漢軍南下。遷延日久,隻怕耗不過周國。

  一出河東,王允又派張揚坐鎮上黨。同時,召回久攻洛陽不下的穆順所部,屯聚野王。

  身處洛陽城內的樊稠和張濟,在看到漢軍退走後,總算是鬆了一大口氣。這得虧了穆順兵馬,自進入河南郡境內,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否則,洛陽城哪裏能守這麽長時日。

  外敵一退,二人便帶著手下三千餘人也退到洛陽城外。而城內,則是被中牟潘氏的潘芝以及河內溫氏的司馬防,帶領洛陽壯勇守之。

  兩軍的關係鬧得很僵,尤其是以潘芝為首的河南世家中人。先前強拉壯勇,樊稠、張濟也搜刮了他們世家仆從,還強逼勒索錢財數百萬,用以軍用。

  結果倒好,北上一戰,數千洛陽子弟,全落在河內了。樊稠和張濟倒是帶著親信部曲四千餘人,倉皇逃回洛陽。

  若不是先前穆順大軍攻城,迫於外在壓力,潘芝早就將兩人給趕出城去。

  這城內,別的不多,就是壯勇充足。

  至於司馬防,處於兩頭中間,委實難受。這樊稠、張濟就不說了,大家都是魏王屬僚。可去歲自己任河南尹的時候,若非潘氏等世家幫助,想要安撫魏軍劫掠回來的數十萬百姓,談何容易。況且,潘氏也被大王任命為洛陽令啊。

  文武不和!

  樊稠、張濟倒也是心氣夠大,在城外駐營後,就不再管洛陽的任何事。司馬防和潘芝可還不知道安邑此時已經變了天,大家日後都是周國的人了。

  現在兩人也在靜候著長安方麵的來人,這其中包括對他們的封賞以及交接洛陽政務的人員。

  等都射堅和龐淯帶著準備充足的縣邑長吏,隨著禦史中丞楊懿抵達洛陽城外時,已是進入九月下旬。

  這個時候,王允早就率領漢軍退回並州境內。屯聚在聞喜的周國大軍,也紛紛南下,還於安邑,隻留下徐榮的第五軍,屯駐聞喜。

  張任率領的第一騎兵軍,也在朝著馮詡歸去。他們的防區是馮詡至上郡之間,這數百裏的空曠區域。

  第二軍傅燮則是被堵在箕關,十餘日下來,愣是沒打破箕關。

  箕關作為河東的重要關隘,自然是不能掌握在漢軍手中。隻是箕關扼守險要,易守難攻,又有河內西部諸縣邑支撐,穆順大軍為後援,一點也不虛周軍。

  第六軍在夏育的帶領下,從大陽南下,正奔向函穀關。打算自洛陽孟津北上,先斷了箕關的後路再說。

  高誠與第一軍仍在安邑坐鎮,同時還有李式的第二騎兵軍。

  河東新歸之地,張既初任一郡之長名望不重。再加上新任魏王董秉,又要等待魏國社稷、宗廟建好,祭拜之後,才能回長安。

  所以,高誠借此時機,坐鎮安邑。一邊為張既撐腰,一邊躲避著朝堂上那群官卿。

  王允大軍退回並州的消息,一傳到長安,閻象、鍾繇、楊衡等人便急不可耐的奏疏請自己回長安。

  嘁,真以為自個不知道他們什麽打算?

  不就是蔡氏的那小妮子嘛!

  還有下麵那群跟著起哄的郡縣官長,一個個都嚷嚷著要自己稱帝。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搞得自己是頭疼非常!

  這兩天,看奉孝的眼神都不對了……

  納妾是小事,畢竟高龑等過了今歲,也就六歲了。自己就算是要納蔡璣,一番籌備下,蔡璣也得明歲進宮。

  如此一來,即便是明歲蔡璣有了身孕,次歲誕下子女。那七歲的年齡差,足以保證嫡長子的優勢。

  先前不納妾,為的就是保證長子與次子的年齡差距。自己真正考慮的是高龑,是大周第二代繼承人的權勢。

  龑兒能力如何,尚且不知。但再怎麽著,也要保證長子比自己其餘兒子,更早掌握些權柄,以力壓群子的威勢,繼承社稷。

  禍起蕭牆,可是戰亂時代毀滅一個勢力,最容易的事情!

  至於稱帝?

  郭奉孝開個壞頭,讓他自己處理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