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緣起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9      字數:2299
  很快,一名老仆懷抱長琴而來。

  “梧桐之木,七弦琴瑟,焦於其尾,遂名曰之焦尾!”

  蔡邕接過愛琴,右手輕撫其麵,甚是珍惜,又向周瑜言道:“來,周郎接琴!”

  “多謝蔡師!”

  周瑜起身躬身一禮,向前走來,自蔡邕手中接過焦尾。左手攬之於懷,右手輕彈其弦。

  一聲琴音,悠久綿長,美妙絕倫。

  周瑜神魂為之一震,怔怔的望著懷中焦尾,感歎一聲:“此琴,當真世琴之冠。瑜家中所藏良琴甚廣,卻無一比之三分也!”

  “瑜,拜謝蔡師!”

  周瑜歎完,又是懷親躬身致禮。

  “哈哈~此乃老夫走之吳會,自盛火之中,取之桐爨,鑄以七弦,故曰焦尾。”

  焦尾琴乃蔡邕平生最愛,得周瑜賞讚,自然也是高興。

  “今日,能撫此琴,實乃瑜之幸也!”

  周瑜又是感言一句,向室內眾人躬身致禮,言道:“還請諸君稍待,瑜去去便來。”

  隨後,焦尾付於老仆之手,周瑜請身入側室。

  蔡邕、蔡琰父女多有奏雅,蔡家老仆也深知此間道理。又命人於側珠簾之間,放置美案,焚之檀香,敬候周瑜歸來。

  而此時此刻,蔡琰也正端望珠簾之中。

  焦尾之琴,常時皆置於蔡琰之手。今日老仆取琴,蔡琰還專門詢問了一番。

  周瑜?

  廬江舒縣周氏子弟。

  蔡琰亦是有所聽聞,畢竟隨父親行於吳會數年,周氏這等大族子弟,也見過不少。

  傳言,周瑜乃周氏一族後輩最具才氣者,通詩律,好雅音。隻是,不其是否當之此名?

  “阿姊,萬一阿翁發現了怎麽辦,豈不是失禮?”

  旁邊一個小丫頭片子,拽了一下蔡琰的衣角,擔心的問了一句。

  蔡琰美眸一橫,嚇唬這丫頭說道:“貞姬,汝再說話,肯定會被阿翁發現。別說話,阿翁自然不知!”

  “……”

  蔡琬小嘴一嘟,頓時不敢再出聲。而其阿姊,則是亭落大方的佇立在側門之右,注視著那張香案。

  上麵,放置著阿翁最心愛的焦尾,亦是自己最喜歡的焦尾……

  趁著周瑜沐浴焚香之際,蔡邕也將目光看向年歲更大些的魯肅身上。

  “魯朗出身下邳,可惜老夫行於吳會,卻未曾至下邳一去,否則也能早日見到魯朗了,惜哉惜哉!”

  魯肅當即回禮,言道:“蔡師遊於吳會,交結名士,聲傳大江兩側。肅幼時,便常聞蔡師之賢名。今日得見尊顏,為肅之幸!”

  蔡邕看著這個小子,宛若大人一般,行止有據,不禁也感到心奇。

  下邳魯氏並不出名,蔡邕當然不知道,也不知曉還有魯肅這般才俊少年。

  才華?

  想都不用想,周氏周郎少年出名,才華音律皆勝於他人。若是常人,豈會為伍?

  這魯肅才具,應當不會差於周郎三分。更兼這份沉著肅重,不虧肅之雅意。

  果不其然,蔡邕隨後於魯肅交談之間,多有考校。而魯肅一一而決,雖其所答,並非皆滿蔡邕之意,可盡是其所獨見。

  不言其他,端是這番坦蕩豪爽,成於其胸,便足以讓人賞心。

  真奇才也!

  時過三刻,周瑜複而入室。

  一身長袍錦布,徐徐走來,宛若清風拂麵,令人神誌一清。

  再觀來人之貌,麵若美玉,眉似橫鋒,朱唇明眸,端是玉樹臨風,儀表非凡。更兼瑜乃大人,材高雄健,八尺之餘,鼎鼎而佇,甚是英姿颯爽。

  一襲長發,以錦帛束之,攬住前額,獨餘鬢角,綴於麵頰,行走之間,清風徐過,翩然輕動。

  “瑜,見過諸君!”

  見禮之後,周瑜閑散漫步,徐至珠簾之內。

  眼眸不經意的看了一眼已經癡住的蔡琰、蔡琬姐妹,微微屈身致意,安然落座。

  “阿姊,阿姊!”

  蔡琬連著拽了好幾下阿姊的衣角,這才把已經陷入花癡狀態的蔡琰拉回來。

  “阿姊不害羞噢~”

  蔡琬一邊說著,一邊還比劃著自己臉頰。

  蔡琰緩過神後,目光依然不離周瑜,麵色還是略帶紅粉之狀。可聽了蔡琬這小丫頭的嘲笑,當即羞紅脖頸。又故作惱怒,輕揪蔡琬的耳朵,嚇唬說道:“哼,剛才阿姊說什麽啦,不要說話。”

  “嘁!”

  蔡琬輕嘁一聲,扭頭不再搭理蔡琰。

  而此時,室內眾人皆已醒也!

  幾十歲的蔡邕,不禁連連搖頭苦笑,言道:“與周郎相交,真如癡如醉也!”

  法衍也是沒想到,這個周郎居然,居然能有此等姿容,果非常人!

  法正到時沒啥感覺,小屁孩一個。

  魯肅是嘴角直抽,每次都要這樣耍帥,還真是頂不住啊。當初,怎麽就跟這家夥相交甚密呢,這日後還不德天天自愧啊!

  正在惆悵間,隻聞一聲琴瑟聲響,隨即連綿不絕,徐徐入耳,宛若天音。

  周瑜玉指輕躍,接連勾起弦音,一蹙正接一緩,舒展有度。更兼焦尾之音,渾然天成,奏其琴瑟,欲似仙音。

  便是蔡邕這等音律大家,也不由為之一歎,不愧是英雄出少年。

  至於佇於側門處的蔡琰,早已癡醉。本以為周瑜音律不過平平,這才放心不下焦尾,前來觀之。竟不想,其人琴瑟,更勝於己三分!

  一曲雅音作罷……

  周瑜平鬆一口氣,輕呡兩口茶水,這才拂袖起身,走出珠簾。

  “小子音律尚有缺憾,還望諸君見諒!”

  周瑜的神色並不是太過欣喜,仿佛更有些不滿之意。

  法衍這等粗略琴音之人,當然不知道情況,隻是讚揚說道:“周郎之曲,真是令人神清氣爽,絕而複念啊!”

  “多謝法師謬讚,瑜此曲有誤,當不得法師所讚!”

  “不錯,臨近曲罷,心有所動!”

  上首蔡邕極度滿意的點明說道,隨即搖了下頭,回味片刻,繼續言道:“不過,周郎大可不必自愧。今日臨場起意,氛圍難調,更有他擾。便是老夫,也不敢言無誤哉!”

  說完,蔡邕瞥了一眼珠簾側麵位置。

  周瑜頓時一陣語塞,好吧,確實如此。方才還未曾在意,卻不知曲意將終,心中卻突然生起扭頭觀望之想。

  正所謂心正則琴音正,心遠則琴意遠。

  心思一動,周瑜便知此曲亦是有誤,更兼蔡邕大家在此,又豈會聽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