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晉六卿之戰(二)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1      字數:2187
  但是那些天的經曆卻令趙鞅感到十分擔心。原來邯鄲午的態度十分曖昧,曖昧的原因並不重要(趙鞅也不關心);趙鞅曾旁敲側擊地試探過他幾次(如果他與範氏發生衝突,邯鄲午會幫助誰),但是邯鄲午好像根本不理解他的用意,無論怎麽暗示就是不表態。

  事到如今,趙鞅認為可以回師了——他不想在把衛靈公逼成晉國的敵人之後再把他逼成自己的敵人。但是他還需要做一件事,以便把逼反衛國人的責任轉嫁出去。他派使者去見衛靈公,明知故問地詢問他為什麽背棄聯盟。

  衛靈公派使者答複道:“趙孟還是問攻城第二天領頭站在城下的那個傻瓜(涉佗)吧!寡君之所以留下他一條性命,就是打算請大國追究他與另一個傻瓜(成何)的則任。”

  趙鞅回國後向晉定公匯報了情況,晉定公馬上下令拘捕兩人。涉佗束手就擒;成何的消息比較靈通,他趕在抓捕行動開始之前逃出新絳、跑到燕國去了。

  晉國人希望把那名“破壞兩國傳統友誼”的罪魁禍首交給衛國人處置,以換來對方回心轉意。但是衛靈公用盡渾身解數、冒著事敗身死的危險才擺脫晉國的控製,又怎能僅憑晉人的三言兩語和一名小人物的性命為代價而回心轉意?衛靈公斷然拒絕了晉國人的請求,晉定公盛怒之下便將涉佗處死了。

  趙鞅回師後,邯鄲午卻沒閑著。他私下派使者去見衛靈公,要求他給自己一個說法,以避免雙方再次發生衝突。

  就像筆者前麵說的,衛靈公隻是憎恨晉國公室,卻不拒絕與晉國大夫建立同盟關係。衛國人(也包括齊國人)認為最大的威脅就來自邯鄲,如果能夠與邯鄲締結和平協議,國家的安全壓力會大幅度降低。

  衛靈公大喜,但是他認為不能繞過齊國單獨與邯鄲媾和,於是又把齊國人拉進了。齊國人也很高興,三方非常順利地達成了和平協議。這個協議是三方互相妥協的產物,也達到了三方共贏的結果,但是對新絳政權卻是不利的。因此三方都對協議內容秘而不宣。

  協議中約定衛國拿出五百戶人口做為進攻伍氏城給邯鄲造成的損失。五百戶不是小數目,人口的遷徙和安置都是大工程,這個行動是無論如何瞞也瞞不住的。

  前麵說過,齊景公在占領夷儀後將當地人遷到了齊國境內,他後來又將兩個小邑連同人口送給衛國。邯鄲午所要求的五百戶實際上就是齊景公送給衛國的夷儀人。

  士鞅去世後,趙鞅升任亞卿,官居中軍佐。此時趙鞅開始展示出他那與生俱來的強悍性情和獨斷專行的霸道作風。

  邯鄲午對趙鞅的忌憚迫使他秘密地將此事向舅舅中行寅做了匯報。

  中行寅卻不以為然:中行氏的勢力遠大於趙氏;如果再加上範氏,兩家軍隊完全可以從趙氏封地上碾壓過去,將它變為寸草不生的焦土廢墟。他安慰外甥說:“你完全不用擔心,隻要經營好邯鄲就可以了;新絳這麵有舅氏在,他趙鞅就算升為中軍將,我該修理他也絕不會手軟。”

  有了舅舅撐腰,邯鄲午這才把心放到肚子裏;他後來把五百戶安置在靠近齊國邊境的東野城。

  邯鄲午有個兄弟名叫邯鄲凱,他的母親是衛國人。邯鄲凱臃腫肥胖,長著一顆大番薯似的腦袋,眼睛很小卻生著兩張大眼皮(如此顯得眼睛就更小了),塌鼻子,牙齒細而碎,大而臃腫的下巴擠出好幾層,頭發胡子發黃而稀疏;平日裏說話如太監一般氣若遊絲。

  那個家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從來沒有上過戰場;常年的的好吃懶做使他養出一身“婦女肉”。邯鄲凱天生擅長奉承人,總是能把人哄得舒舒服服的。他沒什麽架子,結交麵相當之廣:上至達官顯貴、下到販夫走卒都有朋友。他似乎也沒什麽非分之想,也從不拉幫結夥,跟任何人都不遠不近。

  就是這樣一位看起來禽獸無害的人物卻懷著極大的野心——奪取邯鄲大夫的位置;當邯鄲與衛國秘密媾和之後,那個罪惡的欲念就變得更加強烈了。

  天下沒有不傳閑話的嘴,邯鄲與齊、衛之間的秘密終於傳到趙鞅耳朵裏了。趙鞅又驚又怒,他的第一感覺就是:“邯鄲午已經背叛了趙氏,倒到中行氏那邊去了!”

  但是關於這個猜想,趙鞅手中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加以證明(但是沒關係,隻要邯鄲凱在,罪證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趙鞅問董安於自己應當如何處理此事。董安於說:“臣以為目前看來還是以冷處理為好;午畢竟還沒有公開站到中行氏一邊,主人如果采取過激手段,就真的把他推到對立麵上去了。主人可以發布一道命令,令他把那五百戶遷到晉陽來。此事如能順利完成,就讓它過去吧!”

  趙鞅強壓住怒火,馬上派人到邯鄲去,要求邯鄲午把人口送過來;此時已經是魯定公十三年(BC497)春。

  邯鄲午接到命令時感到有些無奈,他不敢違抗宗主的命令,隻得命東野城的行政官把人口集合起來準備遷徙。

  這時邯鄲凱冒出來了,他當著邯鄲午和很多人的麵不無憂慮地提出:“那五百戶表麵上是衛國人送給咱們的賠償,實際上是雙方結盟的保證;不僅如此,裏麵甚至還有齊國人的影子。兄長把人口送到晉陽去,就相當於撕毀三方盟約,並與衛、齊絕交,必然重啟戰端。所以兄長還是慎重行事為好。”他的這番切中問題的關鍵之處,話說出了很多人的擔心,因此引起了在場者的強烈共鳴。

  麵對族人、官員的普遍質疑,邯鄲午一時手足無措,不知應當如何是好。其他人除了發牢騷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邯鄲凱建議道:“公室已經報複了衛國,卻沒有報複齊國;而東野又與齊國交界。我們不如以公室的名義從東野入侵齊國。當齊國人出師作戰時,我們就借口把那些人遷入內地。如此衛國人就不會有意見了。”

  在場者都認為此事可行,邯鄲午馬上下達了征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