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 晉六卿之戰(一)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1      字數:2224
  齊、魯正在夾穀之會舉行之時,趙鞅率領一支軍隊趕到邯鄲。他要求邯鄲午(趙午)出師與他共同討伐剛剛叛離聯盟的衛國。

  由於邯鄲午在去年發生的伍氏之戰中被衛靈公打得狼狽不堪,他一直窩著一股火,想要通過一場勝利來挽回顏麵。因此邯鄲午特別重視這次行動,也為行動進行了充足準備。

  趙鞅與邯鄲午率軍來到帝丘西郊,紮下營後便開始攻打城門。但是進攻的形式卻顯得十分奇葩——晉國人與其說是來報複衛國的,不如說是來逞英雄、爭麵子的。

  第一次邯鄲午隻帶了七十名不要命的家夥發動進攻。他們氣勢洶洶地來到城門下,也不叫陣,隻是麵對城門列陣。衛國人顯然不太願意招惹邯鄲人,將領隻派出一個小隊出城“應戰”,小隊象征性地比劃一番,扔下幾具屍體便逃進城門去了。

  邯鄲午感到已經挽回了麵子,他挑起一顆衛國人的首級,對著城上晃來晃去,並揮著拳頭叫喊道:“這就是你們進攻伍氏城的下場!”

  衛人也不搭話,邯鄲午這才不可一世地帶領部下喊著口號返回營地。他在營門前懸掛敵人首級時碰到了涉佗(就是兩年前在盟會中伸手推衛靈公手的那位)。涉佗乜嘢著眼睛,神情不屑地說道:“夫子的勇氣雖然很大,但還是不足以引起敵人的恐懼。我要是像夫子那樣站在城下,衛國人肯定會嚇得連城門都不敢開啟。”

  邯鄲午報以同樣不屑的表情,回應道:“那我倒要開開眼界!看夫子是怎樣以一人之力鎮壓一國之師的!”

  涉佗說道:“那就明早相見!”

  第二天一早,涉佗帶領著七十名亡命徒來到城門前,他們用器械鑿了一陣城門——這當然不能對城門造成任何損害。衛國人沒有做出反應,他們就轉身、來到防守者能看到他們的地方排列成隊,如樹木一樣聳立不動。涉佗站在隊伍最前麵,此時城上隻要射出兩輪箭,那些亡命徒就會死得一個不剩。但是衛國人依然沒有采用任何手段,涉佗一直站到日上三竿、腹中饑餓之時才帶人回到軍營。他興衝衝地去見邯鄲午,可是邯鄲午已經躲起來,到哪裏也找不著他了。

  在接下來的兩天裏,晉軍沒有繼續發動進攻,衛國人也沒有挑起事端。在此期間涉佗一直上躥下跳,他向趙鞅請求說:“衛國人已經嚇破了膽,夫子請允許我帶著部下攻城;十日之內我必將衛元(衛靈公)帶到夫子麵前!”

  但是趙鞅卻別有一番打算。原來他的手下搞砸盟會、逼反衛靈公後,士鞅就開始在在國內散布趙鞅有意拆散華夏聯盟、趁機攫取私人利益、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論。

  趙鞅又吃了個啞巴虧(逼反衛國正合士鞅的心意),心裏有苦卻說不出。他不得不避開風口浪尖,借著巡視封地的名義躲進晉陽。晉陽是趙氏的老巢,隻有在那裏他才能舒緩自己焦慮的心情。趙鞅憎恨士鞅到這種程度,以至於他竟然為自己又起了個名字——誌父——來避免與士鞅重名(但是本書後麵依然稱他為“鞅”)。

  後來陽虎跑來投奔趙鞅了,但是趙氏所有的高級家臣都反對接納他。趙鞅卻說:“季氏不能馴服陽虎,是季氏無能。季氏豈能與我誌父相提並論?陽虎以家臣身份執掌魯國政權數年,是有大本領的人。這種人我請都不一定能請的來,難道還要把他推出去?我不接納他,他必然會投奔範氏;等他率軍滅了趙氏,你我哭都來不及!”

  趙鞅給了陽虎車正的職位,命他負責整個家族的戰車、戰馬管理事務。陽虎誠惶誠恐地接受了任命,這個任命卻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甚至連孔子都斷言趙氏必然因此發生內亂。趙鞅卻覺得人們沒必要大驚小怪,他對控製陽虎具有極大的自信,而事實證明他確實擁有高超的馭人能力。

  趙鞅身材中等,比陽虎整整矮了一個頭;但是他身上永遠籠罩著不可侵犯的、令人膽寒的凜冽之氣。陽虎每當見到他,都發自內心地表現出畢恭畢敬的樣子;任何時候都不敢生出一絲非分之想。

  趙鞅因為被士鞅詆毀而不敢回到新絳,陽虎了解到主人的煩惱,於是說道:“範鞅沒什麽智慧,他又很老了,恐怕活不過今年了。範氏外部政敵眾多,內部不和已久;卿大夫各自為政,一切以個人利益為先,哪裏還在乎是非曲直、公室興亡?所以主人不必為此事擔心。看來子大叔的‘九條箴言’仍然對主人起著作用,主人必須將它忘掉才可放手行事。

  “既然範鞅拿衛國來打擊主人,主人也可以利用衛國增加實力。臣了解衛侯,他隻反對晉國霸權,卻不拒絕與晉國大夫來往。盡管成何、涉佗得罪了衛侯,但是主人可以在這件事上做些文章。”

  陽虎這番話說完沒半個月,士鞅就壽終正寢了;智躒成為新一任中軍將,士吉射為下軍佐。

  趙鞅不禁為陽虎預言的準確性嘖嘖稱奇。陽虎建議他趁機挽回頹勢,因此當衛靈公奪取伍氏城後,趙鞅便打著討伐的旗號到衛國來“做文章”了。

  邯鄲午與趙鞅有著共同的先人——趙夙。趙夙的一個兒子名叫“趙衰”,趙衰跟隨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晉文公即位後被封為卿士,成為趙氏宗主。趙夙的另一個兒子生下趙穿,趙穿曾為了救堂兄趙盾不惜射殺晉靈公。趙穿生下趙旃;晉景公滅赤狄後把趙旃封在邯鄲,這支後來就改稱“邯鄲氏”。

  邯鄲是晉國東部首屈一指的重鎮:城大、民富、兵甲眾多、鐵礦豐富,是華狄交往的中心城市。因此邯鄲午就成為權臣們競相拉攏的人物。邯鄲午的母親是中行吳的女兒,按輩分論,邯鄲午是中行寅的外甥。中行氏又與範氏一體,結果夾在趙、範兩大敵對勢力之間的邯鄲午不但身份非常尷尬,而且立場又極為重要。

  邯鄲午平時就生活在邯鄲,他與新絳方麵聯係不多,見趙鞅的次數遠少於見中行寅。趙鞅要求他與自己聯合伐衛也包含著觀察他態度、拉攏他入夥的意味。由於本次軍事行動摻雜太多與取勝無關的因素,因此勝敗對於趙鞅來講就變得不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