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孫武入吳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0      字數:2389
  不久,一個齊國商人來到吳國采購貨物,商人與伍子胥是舊相識,就在閑暇時去拜訪他。伍子胥問起齊國的局勢,商人說:“陳氏和鮑氏的情況不太妙,高、國、東郭和梁丘等氏族一直與兩氏作對,陳氏內部也不和睦;各方都在拉攏黨羽以壯大力量。我聽說孫武拒絕各方遊說,躲到邊邑去了。孫武有套獨特的戰爭理論,我曾經聽過他講授兵法,真是耳目一新、聞所未聞。孫武之才幹絕不在天下任何一位名將之下,夫子如果想用能人,孫武堪當大任。”

  孫武出自陳氏,他的祖父陳書因伐莒有功而被齊景公此為孫氏。

  伍子胥大喜,他專門到齊國考對孫武進行考察。通過數天的交流,他認為孫武確實是位曠世大才,然後就帶著他回到吳國來見闔閭。孫武向闔閭奉獻了他編纂的十三篇《孫子兵法》,闔閭閱讀後大驚:“仗還有這麽打的?”

  原來闔閭自幼接受季劄的華夏式教育,閱讀的曆史、軍事典籍都出自華夏(當然弑君的觀念也可能是受到了華夏諸侯的啟發)。華夏戰禮的條條框框很多,包括不伐遭遇天災大喪之國,不傷害戰俘和平民,不滅絕敵國祭祀(闔閭放走徐子就是很好的例子)等等。

  設計此種戰禮的基礎是“家天下”的政治製度,戰禮的血緣特征顯著。設計者認為:王室與天下諸侯、包括諸侯之間要麽兄弟(同姓),要麽是舅甥(存在婚姻關係),每位君主的身體裏與交戰國君主體內都流淌著相同祖先的血液。因此國家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親族內部矛盾,當然不能殺對方全家而後後快,否則就對不起祖先和上天。先人的在天之靈就會降下大罪。

  後來隨著戎狄反叛、楚國崛起,戰禮中特別不合時宜的條款就被拋棄了(如“不鼓不成列”、“不重傷”等),但是基本原則仍然被嚴格遵守。

  孫武則不然,他在撰寫《孫子兵法》時排除了血緣製的幹擾,而隻是以戰勝做為唯一目的(即兵法的“一”),圍繞這個目的計各種原則。為了達到目的,就要不擇手段,因此孫子提出“兵行詭道”的思想(老子也具有同樣的思想,他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要綜合考察天時、地形,要搜集關於敵國與軍隊的一切情報,要知己知彼;要嚴守軍令:動如漫山遍野的脫兔,靜如漫山遍野的處子;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己之長擊敵之短;要欺騙、要詭詐、要要像烈火燎原毫不留情;為了勝利要無所不用其極。

  孫武據此提出將帥要具備“智信嚴勇仁”五個特征。他把智慧排在首位,把仁慈排在末尾,以此說明戰爭是智慧的較量,是“奇”和“詭”的對抗;對生命的憐憫要適可而止。

  孫子以其敏銳的前瞻性使得他的理論超越了血緣製,遠遠超越那個時代。

  實際上“禮崩樂壞”不僅體現在天下時局上,也體現在人的思想上,體現在《孫子兵法》中。由於孫武揭露了戰爭的殘酷本質,認清本質的諸侯們便摒棄戰禮,開始以血洗地了。以至於後來孟子痛心疾首地說:“爭地之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但是孟子所稱的“罪”恐怕也不能算在孫子頭上;如果硬要算,那麽因“伐交、伐謀”而免遭戰火塗炭的生靈就應當感謝他了。

  闔閭得孫子與《兵法》如獲至寶,他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一直與孫武泡在一起,向他學習兵法理論,研究伐楚戰術,並將將理論率先應用在不走運的楚人身上。

  魯昭公三十一年秋,吳國人出師進攻楚國的夷城(城父,今安徽亳州附近)。之所以把夷城做為目標,是因為徐子被楚昭王安置在那裏,闔閭想要體驗下“滅國絕嗣”的感覺。但是吳軍行進道善道時,泛濫的淮河阻斷了軍隊前進的道路。闔閭不願意無功而返,於是分兵向潛城(今安徽霍山西南)和六城(今安徽六安附近)進發。

  前麵說過,潛城是大別山東脈之霍山的東大門。從潛城西行進兩百餘裏就到了大別山的西大門柏舉(今湖北麻城西北);過柏舉便進入楚國腹地。因此潛城便成為吳、楚爭奪最為激烈的城市。

  楚沈尹戌帥師救潛和六,吳軍主動撤退。沈尹戌撲了個空,心中十分惱火。後來他得知進攻潛城的吳軍聲勢浩大,但隻是虛張聲勢,而且數量並不多,他便隱隱猜到了吳國人的戰術(四分三軍)。

  當時潛與六相距約一百五十裏左右,而且從南岡(兩城中點之處)到潛的道路十分難行。沈尹戌覺得兩城相距太遠,一旦某城被攻,另一城無力救援。沈尹戌就在征得楚昭王同意後,在南岡築了一座新城,又把潛城的人口遷過去。

  不久,另一支吳軍又包圍了弦城(今河南光山西北,淮河南岸),楚昭王不得不派軍救援,但是援軍快要到達目的地時吳軍又撤軍了。

  楚國一年兩次勞師動眾卻毫無戰果,人們開始變得心浮氣躁;而吳國人卻有條不紊地執行各項入侵行動。每個進攻目標都不是隨意挑選的,每個行動計劃都是精心製定的;吳國人通過行動搜集軍事情報,分析敵軍將領的戰術風格,做出各種嚐試,製定後麵軍事的計劃。

  這年十二月初一發生了一次日食,當天夜裏趙鞅夢見一個赤身露體的小童子邊唱邊跳。他醒來以後把怪夢的內容告訴卜官史墨,請他詮釋怪夢想要傳遞的信息。

  史墨說:“六年後的本月,吳軍恐怕要攻陷郢都吧!但是吳軍卻不能保有勝利。”

  楚國人不甘心被吳國牽著鼻子走,決定利用越國反製吳國。魯昭公三十二年春,楚昭王派大司馬子西出使越國。

  越、楚是傳統盟友,越君允常又是個堅定的反吳者,雙方順利地簽訂了《反越同盟條約》。當年春天,吳軍再次入侵楚國;允常見時機到來,於是率越軍渡過錢塘江,包圍了禦兒和陘城兩個邊邑。闔閭見勢不妙,立即終止原計劃,轉身迎擊越軍。但是越軍並不與吳軍交戰,而是迅速撤回江南。

  闔閭心中惱火,他不打算放過越人。他調集了一百艘運兵船,乘船橫渡錢塘江,洗劫了敵國的數個邊邑。史墨夜觀天象,發現木星正處於十二分野的“星紀”範圍。星紀屬於吳、越分野,木星當時已經進入越國區域。他第二天對趙鞅說:“越國得歲星而吳國進攻,不出四十年,越國將滅亡吳國。”

  趙鞅問:“為什麽是四十年?”

  史墨回答說:“犯歲星(犯太歲)而亡國的,一般在三歲(三十六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