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龍現於絳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0      字數:2109
  魯昭公二十九年(BC513)秋,晉國故都絳城周邊連降大雨;數日之後,天空稍稍放晴,強烈的陽光刺破雲層間隙射向大地。絳城郊外水墨藍天交融的天空中忽然出現一條傳說中巨龍的影子,那巨龍盤旋之時發出巨大的嘯聲,翻滾一陣便鑽入雲層,隨著濃雲消失無蹤。

  當時包括魏舒在內的大量晉人都目睹了曠世奇觀,晉人接下來便對龍出現的原因做出了五花八門的猜測。魏舒不禁嘖嘖驚歎,他一直以為龍隻存在傳說之中,沒成想竟然在有生之年親眼目睹了龍的本尊。

  魏舒問太史蔡墨道:“我聽說:‘人之所以沒有龍聰明,是因為人從來沒有捕獲過真龍。’這種說法正確嗎?”

  蔡墨說:“人的智慧確實不足,但不能說龍的智慧超越了人。古時發生過豢養真龍的事實,所以才出現了‘豢龍氏’和‘禦龍氏’。”

  魏舒問:“這兩個氏族我都有所耳聞,但是不知道其中的典故,夫子能否告訴我呢?”

  蔡墨說:“古時之龍是很常見的。當初有個人叫‘飆叔安’,他的嫡子名叫‘董父’。董父特別喜歡和龍接觸,他有著獨特的天賦,漸漸熟知了龍的習性,了解龍喜歡什麽、厭惡什麽;他能滿足龍的需要,也能與龍共舞,因此身邊聚集了很多龍。董父馴服龍以侍奉舜帝,為舜駕馭戰車。舜帝賜他姓董姓,為豢龍氏;又將他封到鬷川(今山東定陶一帶),鬷夷便是董父的後代。

  “但是夏代以後,豢龍氏日衰,幾近滅絕,馴養龍的技藝也逐漸失傳,龍的蹤跡也很難尋覓。後來,孔甲(少康後九世君主)能以美德侍奉上帝;上帝為了獎勵孔甲,特地賜給他四條乘龍,兩雌兩雄。但是孔甲不會飼養,又找不到掌握技術的豢龍氏遺民,隻好任由四龍自生自滅。

  “古老的‘陶唐氏(始祖為堯帝)’當時已經改名為‘豕韋氏’,並走向衰落。氏族中有個叫劉累的,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竟然遇見了豢龍氏族人,劉累便向他學習豢龍之術。學成之後,劉累就去侍奉孔甲,擔任馴服飼養龍的官員。孔甲終於乘上四龍駕馭的戰車,周遊名川天地之間;他為了嘉獎劉累,也為了有別於其他氏族,特賜他為‘禦龍氏’。

  “後來有條雌龍不幸病死,劉累竟然私自將它做成美食進獻給王後。王後對此絕世美食讚不絕口,卻不知是龍肉所製。不久,王後身體有恙,食不甘味,她便要求劉累再次進獻佳肴。劉累大為恐懼,他既不敢抗命,又不肯殺龍,隻得逃離夏都,流亡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附近)。豢龍氏後代被封於唐,改稱‘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給叔虞;晉國的範氏便是劉累的後代。豢龍術從劉累以後就失傳了,也就沒有人能馴養龍了。”

  魏絳問:“既然龍在古時十分常見,為什麽現在幾乎絕跡了?”

  蔡墨說:“天下萬物由官員進行管理,《周禮》和各國禮法對官員的名稱和職責做了規定。官員得到任命就要盡職盡責,一日失職,斧鉞即至。失去官職就失去前途,所以官員都要兢兢業業,這樣被管理之物才會興盛繁榮。如果舍棄了某種官員,其物就會蟄伏湮滅。所以天下最高為五行之官,封為上公,列為貴族,掌管社稷,最為尊貴。

  “在五行之官中,金正稱為‘蓐收’,木正稱為‘句芒’,水正稱為‘玄冥’,火正稱為‘祝融’,土正稱為‘後土’。後來某位水官發動叛亂被滅,先帝便廢除了玄冥之官。龍屬於水,失去水官的庇護,龍的種族因此才不得延續。

  “關於龍在古時是常見之物還有一個佐證,即《周易》中爻辭多有關於龍的語句;如‘潛龍勿用’、‘亢龍有悔’、‘飛龍在天’、‘見龍在田’、‘龍戰於野’等等。如果當時龍不是常見之物,誰能將場景描述得如此形象清晰?”

  魏舒又問:“上古諸帝氏族都屬於何官?”

  蔡墨說:“上古帝氏擔任五官的人很多。少昊當年居住在窮桑(曲阜),他有四位兄弟,分別是‘重’、‘該’、‘修’、‘熙’,少昊使重擔任句芒、該擔任蓐收、修及熙為玄冥。四氏累世盡忠職守、不廢君命,窮桑因此壯大。顓頊氏的一個子弟後來擔任祝融,共工氏的一個子弟擔任後土。後土又演變為‘田正’或‘社、稷’,掌管農事和對社神的祭祀,夏以前的後土為烈山氏的‘柱’;周祖‘棄’也擔任過這個職務,至今受到祭祀。”

  魏舒讚歎道:“祖先真是太偉大了,但是很可惜,我們對先人的了解真是越來越少。我讀的古籍也算很多了,尚且隻是略知商末到今日之事。再過千百年,我們的後代恐怕連我們這個時代的事情都不會知道了!數不數典都不能忘祖啊!”

  魏舒不久組織了一批官員,派他們專門到各地去搜集各種散失民間的典籍和軼事,回來後匯集整理成冊,存放在庫府中供人們抄寫查閱。

  本年冬天,趙鞅和中行寅帥師在被晉國占領的陸渾戎故地汝濱築城。兩人向當地人征收了一車生鐵,回國後趙鞅用鐵鑄造了一座鼎,鼎上鑄著士匄製定的《晉刑》,這口鼎就被安防在太廟門口供國人參觀,該鼎又被稱作“刑鼎”。

  晉國於是成為繼鄭國之後第二個公布成文法的國家,兩國公布時間相差二十三年;叔向當年極力反對的事,如今在晉國也發生了。

  一般認為,管仲的思想裏已經包含了大量的法家元素,因此法家思想起源於春秋前期的齊國。但是,將法家思想發揚光大的卻是晉國人。士蒍、趙盾是晉國的法家先驅,尤其是趙盾,他當政期間製定修正了大量晉法;士會、欒書等人繼承發揚了法律精神,把晉國變成一個靠“晉法”說話的國家。晉國之強大、與施行法製有著重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