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三桓之亂(七)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0      字數:2078
  冉豎不善言語,不知道如何還口,隻得轉身離開。他忽然遇見了季平子,向他訴苦道:“齊國軍中有個君子,麵龐白皙,長臉美髯,特別會罵人。我不過射了他一箭,他就沒完沒了地罵我。”

  季平子說:“那人肯定是子強了,他罵人,你沒還口嗎?”

  冉豎說:“我稱他是君子(因為他不想要魯軍士兵的命),又怎麽敢還口?”

  魯國有個勇士名叫林雍,季平子命他做顏鳴的車右;但是林雍從心裏瞧不起顏鳴,認為他隻是憑著諂媚才得到季平子寵信的。

  戰鬥開始後不久,林雍便跳下戰車以步兵的身份作戰去了。他不太理解本次戰事的“潛規則”,對著敵人大砍大殺。好在他手上還沒出人命就被齊大夫何忌抓住了,何忌不想要他的命,隻是割了他一隻耳朵。

  林雍不服不忿,捂著傷口放言要與何忌決鬥。何忌的禦戎看看何忌,又看看林雍的腳,忽然對林雍說:“你低頭,看看你的腳怎麽了?”林雍剛低下頭,何忌便用戈刺穿了他的腳掌,說道:“真是不知死活!沒有下一次了!”說完便轉身離開了。

  林雍隻好用一隻腳跳著走,正在此時顏鳴乘著戰車趕到,把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帶回軍營。

  戰鬥進行了一個時辰便草草結束,雙方各自撤軍回營。第二天齊國人拔營撤軍,魯軍在後麵遠遠跟著。陳開與監視郕邑的軍隊合兵一處返回齊國。

  這次戰事是最有希望使魯昭公重新登上君位、結束三桓專政的機會;但是由於多種因素摻雜在一起,整個事件卻成為虎頭蛇尾的鬧劇。從此以後,魯昭公返國的概率就趨近於零了。

  孔子此時仍在齊國。他非常仰慕晏嬰,而晏嬰表麵上對他客客氣氣,實際上卻非常排斥孔子——孔子喜歡晏嬰是因為兩人都屬於保皇派,晏嬰排斥孔子則是因為兩人政見不合。

  後來齊景公想要任命孔子為大夫,並向孔子透露了自己的打算。但是他在征求晏嬰的意見時晏嬰卻說:“不可!孔丘的話,大而無邊。他喜歡誇誇其談,卻沒有從政經驗,有著完美的理想,卻毫不切合實際。

  “先君太公在製定國策時采用了與魯國完全不同的的製度,總體來講就是‘因其俗,簡其禮’。國家製度開明,並且最大限度減少對國人行為的束縛。魯國則不然,是天下最因循守舊的國家,每走一步都要想想是否符合周禮。而就算這樣,孔丘仍然認為魯人非禮(魯侯失權,三桓當政),而要推行更保守的政令。孔丘在魯國都沒有立錐之地,何況是在齊國?

  “如果命他為大夫,就相當於拋棄太公的開國之政,扭轉齊國五百年來的基本國策,勢必造成全國大亂。孔丘四處鼓吹厚葬之風,但是廉為政之本;官員貪腐則國家傾危,不忠;廉潔又無力厚葬先人,不孝。君侯讓官員們如何適從?而且國人已經非常疲敝,單就厚葬這一項政策實施開來,國人恐怕要傾家蕩產,甚至賣身為奴才能葬得起先人了。”

  齊景公想想也對,好東西還是留給活人享受的好,於是打消了念頭。

  孔子還沒有得知兩人對話的內容,仍然躊躇滿誌地準備在齊國一展身手。某日他對晏子說:“我從魯國進入齊國邊境時遇到一位老婦人在路邊祭祀亡者。她告訴我當地虎患甚重,他的公公、丈夫和兒子都死於虎口。我問她為什麽不搬到沒有老虎出沒的地方;她回答說:‘此地無苛政。’由此可見齊國的苛政猛於虎,夫子作為齊國的相邦,恐怕要對此負責。”

  晏子竟無言以對。恰好當晚夜空中出現了明亮的彗星,梁丘據提議舉行一場禳除儀式來消除彗星帶來的晦氣。晏子趁機勸諫齊景公道:“君侯被欺騙了,舉行禳除禮毫無意義。天道不改,不更其命,禳除有什麽用?上天顯現彗星是為了去除人間穢物,君侯如果沒有穢德就不需要禳除;如果有正好被彗星帶走了,那不是更好嗎?《詩》說:‘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君侯沒有違反天道,四方諸侯將來朝見,還有什麽理由擔心彗星?但是現在不但沒有方國前來朝見,反倒是國人為了躲避苛捐雜稅,寧可逃進熊虎出沒的山區,冒著被野獸吃掉的危險,也不願繼續留在都城裏。

  “君侯養了數十條獵犬,每條都有官名祿位。獵犬活著吃肉,死了還要裝進棺木埋葬;而國人能吃飽已經很不容易了,死了也隻能用草席卷著埋在淺土坑裏。君侯這就是率領野獸吞噬國人。

  “再看陳氏都做了什麽吧!陳氏沒有大德,隻是薄斂賦稅,厚施予民,於是民歸之如潮水。長此已久,都城的人就都跑到陳氏封地去了,國家失去人口必然滅亡。因此彗星的出現是有道理的,君侯如果能認清現象的本質,清理苛捐雜稅,將離散的國人召回,使士農工商能各安其事,如此也算是禳除災禍了。”

  齊景公頻頻點頭,他按晏子的話去做,但是不久又開始犯病了。

  齊國就像一座巨大的冷庫,齊景公就像凍在冷庫裏的一條死魚,晏子則是位辛勤的送冰人;他盡其所能使冷庫保持低溫,使死魚不會臭得太快。但是當晏子去世後,便再也沒有人顧及冷庫和死魚,冷庫很快便成為暖庫,並彌漫著腐爛的惡味了。

  不久,齊景公委婉地向孔子傳遞了他不準備啟用孔子的決定,孟懿子則派人來請孔子回國。孔子的弟子也勸他說,魯國禮崩樂壞,正是最需要孔子施行教化之時;國家政治清明,人人遵禮,魯人還需要孔子教育嗎?孔子不能因為仲孫何忌一個人放棄對整個國家的拯救。

  孔子於是辭別齊人,再次返回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