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王子朝之亂(一)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0      字數:2086
  魯昭公二十二年,王室大亂。

  王室之亂,其原因在於上有老邁昏聵的周王,下有野心勃勃的王子,大臣們各為其主,平民想要有所改變。

  周景王十八年(魯昭公十五年)、也就是楚平王奪建的太子妃那年,周景王的太子病故。從那時以後,因確立繼承人問題、王室大臣就分成兩大派(小派別就不提了):單、劉、鞏、甘等氏族擁護故太子的同母弟王子猛;眾王子與召、鄩、尹、毛等氏族支持景王的長庶子王子朝。王子朝的勢力要比對方大得多。

  按周禮,太子先於君主去世的,有同母兄弟則立兄弟;沒有同母兄弟的,則立庶出年齡最大的。因此繼任者應當是王子猛。但是在禮崩樂壞的年代,誰還在乎那些繁文縟節呢?很多政令都是由當權者隨意、任性地做出來的,而周景王短時間內也沒有再立繼承人。

  周景王的拖拉猶豫助長了兩派的野心,雙方都緊鑼密鼓地抓緊進行奪取行動。

  周景王預感到王室將要發生動亂,他把卿大夫們挨個叫來單獨談話,最後還是了立王子猛。但是王子朝黨不甘心失敗,他們一直做著各種努力,事態很快就出現了轉機。

  當時周王室的奢靡腐化的程度決不亞於任何一個公室;國人生活艱辛困苦,權貴肆意盤剝掠奪,即便這樣周景王仍欲壑難填。王子朝在他的老師賓起的教唆下向周景王進言,請天子發行大麵額的貨幣以替代小額貨幣,這樣公室就會聚集海量的財富。

  春秋時貨幣都由金屬鑄成。打個比方說:一兩銅的重量是十鎛,那麽就可以鑄造十個一鎛的硬幣,而周景王將其改鑄為四個麵值五鎛的硬幣;因為王室禁止一鎛的流通,那麽人們就要拿二十個舊幣去換四個新幣,但是重量卻減少一半。要知道,金屬貨幣的價值並不在於麵值,而在於重量。因此,王室就在發行新幣種的過程中掠奪了人們一半的貨幣財產!而且人們會驚奇地發現:自己的財產總額並沒有減少,隻是物價翻了一倍!王子朝榨幹國人的惡行就基於這個原理。

  這無疑是個極為邪惡的方法,周景王卻對此讚不絕口,馬上命令大臣們去執行這個斷子絕孫的計劃。

  但是命令遭到單穆公的堅決反對,他對周景王說:“古時候上天降下災難,執政者為了權衡貨與財之間的關係,所以發明了貨幣。貨貴、幣輕就鑄大麵值錢幣,否則就用小麵值,大小配合流通使用,人們才會覺得便利,財富才會不斷增加。

  “現在天王打算廢除輕幣隻使用重幣,無異於搶奪民財。人民財產匱乏,公室也將匱乏;結果又要加重賦稅以壓榨國民財產,人民無法忍受,將會逃離國土。國家失去民眾就離滅亡不遠了。

  “況且,國家儲備財貨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為防範危險而預作準備的;一種是危險到來後進行補救的。這兩種方法不能相互混淆。應當預備而未預備的叫做‘懈怠’;不該做而提前做的叫做‘招災’。周已然成為小國,災禍又接連不斷;本該阻止災禍卻召喚它,恐怕不能這樣做吧!

  “《夏書》說:‘關石、和鈞,王府則有。’就是說權衡度量、公平均等的才是合於天道的王室。《詩經》也說:“瞻彼旱麓,榛楛濟濟。愷悌君子,幹祿愷悌。’旱山腳下的榛楛枝葉茂盛,安樂和易的君子才可以向上天請求降福。現在空有一座光禿禿的旱山,山上草木不生,湖泊幹涸,水流枯竭,家無餘財,人民離散,君子又怎麽可能安樂和易?上天又怎麽可能降福於王?所以請天王還是要慎重考慮一下,民心一旦失去,就不好挽回了。”

  周景王把單穆公的話告訴賓起,賓起說:“單旗對王真是大不敬!古人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人民逃到哪裏都是天子的土地,隻有諸侯才有國界。他這麽說分明是把天子降到諸侯的級別了!”周景王怒,他否決了單穆公的提議,下令開始鑄造新幣。

  一年之後,王室果然財富暴增,周景王歡喜得不得了,但是民間卻罵聲一片。國人普遍陷入貧窮,不過仍有些人保住的自己的財富:他們要麽把錢藏起來,要麽鑄成銅塊賣出去,要麽幹脆帶著全家逃到外國去了。

  與王子朝的諂媚迎奉相比,王子猛則表現得中規中矩;他既不附和也不反對,但是王子朝和他的黨羽對此進行了惡意的解釋,說他不讚揚天子的盛舉、就是消極對抗王命。

  周景王心中惱火,他便逐漸疏遠了王子猛。之後又發生了一些事,使得周景王對立猛為太子感到後悔了。

  周景王駕崩的前一年,麵對庫府裏堆積成山的錢幣,他實在不知道該怎麽處理了。王子朝勸他鑄造一口曠世大鍾,鍾的名字就以音律中的“無射”命名,以紀念這段“民不聊生”的“空前盛世。”周景王大喜,立即要求工匠和樂官去計劃這件事。樂官們研究之後回報說,無射鍾這樣形製的器物之前從來沒有鑄造過,要使鍾聲和於音律,必須鑄造另一口稍小一點的“林律鍾”來校驗無射鍾的音調。

  周景王十分高興,因為一次就可以得到兩口大鍾,他立即批準了鑄造方案。

  單穆公又跳出來了,他這次反對情緒更加激烈。

  單穆公說:“前年天子廢除小錢已經攪得民怨沸騰,現在又要鑄造大器,這不是要把國人逼上絕路嗎?無射鍾和林律鍾配在一起,音調將會降低到聽不見的程度。本來看不見的東西就沒有必要擺在麵前,而聽不見聲音的鍾造出來又有什麽用?”

  周敬王說:“既然符合音律,又怎會聽不見聲音?世間根本沒有這兩口鍾,不穀造出來不是正好可以補齊不足嗎?補齊不足不是也符合周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