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向城之盟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2373
  魯襄公十四年(BC59)春,吳國使者到晉國去報告伐楚失利的消息。晉悼公於是在向城(今安徽懷遠縣西四十裏)召集了一次盟會,參會的有華夏十三國的君主大夫和吳國人;議題是如何對待吳國的戰敗,由於討論涉及到吳國人的利益,晉國人特別要求吳國人作出回避,以免幹擾各參會者自由表達意見。

  諸侯們在會場上的態度完全呈現一邊倒的態勢,人們按照自己的性格、分別對吳國人的行為作出憎恨、鄙視、甚至幸災樂禍的表示;沒有一個人認為吳國值得同情,沒有一個人願意為吳國人報複楚國。

  士匄見事已至此,便把吳使召進來,向他宣布最終結果:“聯盟不會對楚國采取任何報複措施,因為楚國完全沒有做出任何損害聯盟的事情。”

  吳國人說:“可是,我國受到侵害了啊!”

  士匄的火氣突然爆發出來了,他叫道:“夫子真的不明白嗎?你們犯了華夏人的大忌了!你們就像一夥強盜闖進某戶人家搶劫,但是搶劫不成卻被主人打傷。然後就找到那戶人家的仇人,請求他們提自己複仇。華夏諸侯雖然是楚國的敵人,但絕不是強盜!所以,夫子還是回去吧!你們已經有了華夏人的戰車,卻沒學會華夏人的戰禮。”

  吳使悻悻地退出去了。

  吳國人離開後,晉人又扣押了莒國使者。原來季武子向士匄控告說,莒人受到齊國指使進攻魯國。士匄向齊國使者詢問這件事,齊使說:“不是、不是、不是我們幹的。”

  士匄又詢問莒使,莒使堅持說沒受任何人指使。但是有人揭發說楚國曾派密使到過莒國,結果士匄就以“有通楚嫌疑”的罪名把莒使關起來了。

  晉人接下來又打算拘捕戎子駒支。原來但凡晉侯出席盟會,薑氏戎的首領都要親自率領軍隊隨同出行,諸侯們開會時他也在場;但是薑戎子因為地位太低,又是戎人,所以沒有資格參加歃血儀式。

  莒國使者被囚禁後為了將功贖罪,把一些主觀臆測、道聽途說來的東西當成“確鑿消息”提供給晉國人,其中就包括晉國即將伐秦的情報。士匄深感震驚,因為伐秦的機密隻有晉國的君主卿士和極少數大夫知道,而且從來沒有對外公布過。士匄從關押莒人的地點出來,他感覺他遇到的每一個外國人看他的眼神都是怪怪的。

  “看來諸侯全都得到消息了,到底是誰走漏了風聲?”士匄坐在帳外、抱著雙腿、望著夜幕星河苦思了一夜。天亮時他見戎子駒支早早起來帶著族人出營放馬,薑戎子邊走邊與碰到的列國軍士打招呼,有的還聊上幾句。士匄猛然想起,晉人議事時薑戎士兵正好負責現場的警戒工作,結果他就武斷而固執地把薑戎子當成泄密者了。

  薑戎子回營後,士匄把他召來,當著晉悼公和諸侯們的麵訓斥他到:“來!薑戎氏!聽我說!當年秦人把你們的祖先從瓜州(秦嶺地帶)驅逐出去,你們的祖先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地來到河東以歸順我先君。

  “我先君恵公毫不吝嗇本來不多的土地,剖分一處作為你們安生求食之地。但是卻恩將仇報,諸侯如今侍奉晉國不如往日,都是因為你泄露機密,責任完全在你!今日朝會不許你參加,而且我正在考慮是否應當拘捕你!”

  薑戎子答道:“當年秦人貪圖土地、恃仗武力驅逐我諸戎。恵公認為我諸戎是四嶽的後代,沒有拋棄我們,反而施與巨大的恩德,賜予我們晉國南部的土地。那片土地本來是狐狸和豺狼的樂園;我先人披荊斬棘、驅逐狐狸豺狼,在那裏定居下來,成為晉國最忠實的臣民,至今沒有二心。

  “當年文公與秦伯伐鄭,秦人偷偷與鄭人結盟而幫助敵人戍守都城,後來才引發了崤之戰。在崤之戰中,晉軍攻擊秦軍前隊,戎軍進攻後隊;秦人隻輪匹馬不得返國,有我戎氏的功勞。那次戰事就像捕鹿一樣,晉人緊箍著角,戎軍用力扳著腿,合力將它放倒。

  “從此以後,晉國之事薑戎無戰不從,無役不免,專心侍奉盟主,不敢有一絲懈怠。今日這場盟會,諸侯與晉國產生了不諧,卻無故將罪過推到我諸戎身上,真是不可理喻!我諸戎衣服、飲食與華夏沒有相同之處,貨幣和語言都不通用,損害晉國又能得到什麽利益?構陷諸戎與大國關係的人,簡直比蠅子還討厭!寡人不參加會議,也沒有什麽遺憾的!”

  薑戎子說罷又賦了一首《青蠅》便退出營帳。《詩》雲:“營營青蠅,止於樊;愷悌君子,無信讒言。營營青蠅,止於棘;讒人罔極,交亂四國。營營青蠅,止於榛;讒人罔極,構我二人。”

  這番話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士匄慌忙追出去向薑戎子道歉,承認自己做事衝動欠考慮,這樣又把薑戎子拉回來了。

  吳國使者悻悻然回到姑蘇,向諸樊報告了華夏人做出的那個令人五味雜陳的決定。

  諸樊感覺即位一年期間,吳國所遭遇的真是“諸事皆煩”,首先是戰敗、後來又被華夏人譴責;最重要的事本年二月初一發生了日食,當時吳國人以為太陽因為他們的罪行將拋棄他們遠去,結果造成了不小的騷亂。

  諸樊認為這是上天對他做出的警告,警告他不得繼續坐在君主的位子上。

  諸樊於是把公子大夫們召來,向大臣們宣布即將退位的消息,將君位讓給季劄,並稱這是上天的意願和先君壽夢的遺命。

  但是季劄堅決不肯接受,他說:“我既不是最年長的,也不是最賢明的,於理於法都不能即位。上天既然給吳國以警示,我們就要及時改正。您仍然應當擔任君主,但是請傾聽和采納不同的意見。”

  諸樊堅持讓位,季劄執意不受,又舉出曹宣公和子臧的故事,以表明自己不能“失節”。季劄最後說:“君如果繼續逼迫我,我寧可到邊邑種地去!”諸樊這才不再要求了。

  但是諸樊接下來來的話卻令在場者更加吃驚。諸樊說:“吳與華夏人同祖,華夏人卻沒有把吳當成兄弟。華夏人與我國結盟,豈是為了把吳國變得的強盛?他們不過是為了利用我們對付楚國罷了!吳楚本沒有仇恨,是華夏人製造了兩國的仇恨;對楚國開戰,死的都是吳國子弟,但是在吳國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那群雜種卻無情地拋棄了我們。所以吳國的敵人不唯楚國,也包括華夏諸侯;吳國今後諸事要靠自己,不能再把希望寄托在華夏人身上。從今以後,吳國要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壯大,擊楚滅越,最終稱霸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