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鄭難未已(一)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2324
  前麵說過,陳國的慶氏兄弟勾結楚國人耍了個小把戲,結果就把陳哀公從諸侯大會上騙回來了。陳哀公在國內停留了兩天,然後馬不停蹄的趕到楚國去了。他匍匐在楚共王麵前,淚流滿麵,懇請他把公子黃還給自己;楚共王和顏悅色地把他扶起來,說一切都好商量。兩人進行了歃血儀式,陳哀公宣誓永不叛楚,楚共王把公子黃交給他帶走。

  晉悼公大怒,諸侯們則深感憂慮。公子騑消滅了政敵之後的第十天便收到入侵蔡國的命令。晉國人的作戰方案是首先切斷蔡與陳的聯係,以阻止蔡國救陳,然後再興兵伐陳。

  公子騑立即征集了一支軍隊,把指揮權交給公子發和公孫輒(公子去疾的兒子,字子耳)。兩人率軍一路南侵,數日後包圍了蔡國的一座邊邑。

  蔡景公命大司馬公子燮領兵抗敵。公子發把軍隊分為兩部分,一支分由公孫輒率領進攻邊邑,另一支由他率領埋伏在蔡軍救援的必經之路上。

  公子燮過於自信了,他以為鄭人在自己的國家裏施展不出什麽手段,於是下令“全速進發”,聲稱要把鄭人“趕進穎水裏喂王八”。結果那支如同奔命的軍隊就在通過一處險地時遭到公子發的伏擊。蔡國人當時跑得吐了血,連揮舞兵器的力量都沒有了。

  公子發不願多殺人,他下令對失去抵抗能力的敵人不要殺傷,結果俘虜了敵軍的指揮官和大批士兵。

  鄭軍隨後攻占了蔡國邊邑。鄭軍大勝而歸,公室內外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國人們分享著戰利品,大夫們彈冠相慶。

  在一次慶功宴會上,大夫們不停向公子發敬酒,恭喜他取得了重大勝利,現場氣氛十分熱烈。這時從某處角落裏傳出了一個年輕的聲音:“小國沒有文德卻建立武功,這個禍闖大了。楚國人一定會來討伐我國,到那時我們能選擇屈服嗎?不服就要受攻,屈服則晉兵必至。然後開始下一輪的屈服、挨打。晉、楚交相伐鄭,沒有四五年,鄭國是沒法獲得安寧了。”

  大夫們循著聲音望去,見說話的竟是子國那剛剛行完冠禮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或子美)。公子發見兒子公然與自己唱反調,不禁感到顏麵盡失。他怒道:“你知道什麽!國家有大命,由正卿來發布。你這小孩子亂講話,不知道會怎麽死呢!”

  公孫僑還要張口反對,卻被堂弟公孫蠆拉住了。

  五月,晉、魯、齊、宋、衛、鄭、邾國君主和上卿在邢丘相會,六歲的鄭僖公在相禮官公子喜的陪同下向晉悼公獻俘。

  獻俘儀式結束後,由舉行了一場隻有各國大夫出席的宴會。宴會由中行偃主持,他在向賓客們敬酒時把子駟排在了最後,把他的地位降到了邾國大夫的下麵,這是對鄭國的極大侮辱。

  會後中行偃又找到子駟,眼裏放著陰森森的光,說道:“子狐的兩個兒子已經跑到晉國來了,他們都在我的府上。我不關心僖公是怎麽死的,我隻關心繼任者是否會令我國滿意。”子駟頓感一股電流穿過整個身體,心中充滿了恐懼。子駟明白中行偃的言語絕不隻是威脅,如果鄭國人“不能令晉人滿意”,晉人累也會將他們累死在征途上。

  在另一麵,子產的預言很快就應驗了。鄭人侵蔡事件的確惹了大禍。最為憤怒的的當屬令尹子囊,他立誌要恢複昔日的霸業,但是剛把陳國拉過來,鄭國人就出來砸場子了。楚共王命尹子囊伐鄭。子囊決定一錘定乾坤,如果不能使鄭人屈服,就把鄭國從春秋版圖上抹掉。子囊從夏天就開始為伐鄭做準備,他召集軍隊,製造攻城器械,然後開始各種戰術訓練;又向周邊國家和部落征集輔助軍隊、雜役、輜重、馱獸。

  入冬之後,楚軍已經完全做好出征準備,於是信心滿滿地北上伐鄭。聯軍北出方城山,渡過汝水和穎水,首先包圍了許國故都(許國此時已經投靠晉國)並在短時間內攻占了目標。敵人帶著被俘的高級貴族繼續北上。

  子囊要求聯軍“充分展現對鄭國的憤怒,但是不可殺害無辜,違者一律法辦”,結果這支聯軍就成了全天下規模最大的匪徒之師。大軍略過之地,城鎮被毀、房屋倒塌、土地一片狼藉,鄭人攜家帶口四散奔逃。

  楚軍繼續北上,將新鄭箍得如同鐵桶一般。

  此時鄭國大夫們對是戰是和卻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公子嘉(子駟的兄弟子孔)、公孫蠆(公子偃的兒子子??)、公孫舍之(公子喜的兒子子展)主張向晉國派出使者求援;公子騑、公子發、公孫輒(公子去疾的兒子子耳)則希望與楚國議和。其他大夫們則站在他們的上級那邊,與對麵同級別的大夫們爭吵。

  雙方都充分地闡述了自己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後來子駟說:“《周詩》說:‘俟河之清,人生幾何?兆雲詢多,職竟作羅。’參與謀劃的氏族越多,人民對結果越不滿,而且越不成事。國家正處於危機關頭,我們姑且順從楚國以化解災難。晉師一旦前來,再跟從晉國。我們恭敬地奉獻幣帛以侍奉來者,這是小國的保全之道。敵寇不能加害,人們不會疲敝,不也是很好嗎?”

  公孫舍之說:“小國之所以能得到安全,是因為用信義來侍奉大國。小國失去信用,兵亂朝夕前來,國家亡無時日。鄭與晉已經舉行五次盟會了,一朝背棄盟約,雖然楚國可以救我,又有什麽意義?

  “楚國即便善待我國,我國也得不到好結果,更何況楚國隻是將我國當成邊邑呢?所以不能從楚。不如等待晉軍:晉國剛剛出了明君,四軍沒有矛盾,八卿關係和睦,肯定不會放棄鄭國。楚國勞師襲遠,糧食即將耗盡,必然不能久留。我聽說:‘杖莫若信。’加強守備以使楚師疲敝,恃杖信用以等待晉軍,不是也可以嗎?”

  但是子駟早已被中行偃的恐嚇嚇住了,他覺得與其受到來自盟友的威脅,不如幹脆斷絕盟友關係。他接著說:“《詩》說:‘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於道。’決策錯誤,你們有資格承擔責任嗎?所以請從楚,所有責任由我一人承擔。”

  決定就這樣做出來了,子駟把使者派到楚軍營中,請求與楚人進行和談。兩國人隨後簽訂一份盟約並舉行了歃血儀式,楚軍釋放了俘虜的鄭國人,又把搶劫來的財物還給受害者,然後就掉頭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