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晉楚繞角之戰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2301
  不久,晉、楚兩軍在蔡國的繞角(今魯山縣東南)附近遭遇。繞角是泜水北岸的一個小城,晉軍趕到繞角時楚軍已經渡過泜水,兩軍夾水而峙,虎視眈眈地監視著對方。

  當時晉楚雙方軍力對比為三比一。楚軍力量雖弱,但是申、息之師和蔡國援軍正從各處趕來。欒書得到情報,後悔沒有把全軍都帶過來,他決定立即撤軍——否則敵人一旦完成集結,晉軍可能就無法全身而退了。

  就在此時,屈禦寇(原析公子邊,就是魯文公十四年發動政變劫持楚莊王,後事敗僥幸逃到晉國的那位)進言說:“自楚莊王去世後,大夫們就失去約束,因此變得腐化墮落;士卒疏於訓練,所以變得好逸惡勞。嬰齊這次侵鄭,不過是為了示威,而並非要與晉軍對抗——否則他就不會隻帶一個軍了。

  “楚人達到了出征目的,並搶劫了大量的人口財物,軍隊數量又處於絕對劣勢,必然不肯交戰。如此一來,楚人軍心浮躁,不在戰事,易受震蕩。如果我軍在夜間擊鼓呐喊,大造聲勢,並做出發動全麵進攻的樣子,楚軍必然潰逃。”

  欒書大大稱讚了他的想法,他把將領們召來研究製定了行動方案。散會後他又派人到鄭國去把新三軍召來。

  晉人砍伐了大量樹木並製成火把。太陽落山以後,晉軍兩翼開始悄悄向外擴張;士兵們每人帶著數根火把,人銜枚、馬摘鈴,每側都向外延伸了五裏。

  楚軍方麵的情況與屈禦寇推斷的差不多:將領們心浮氣躁,軍士們怨聲載道。人們說,如果軍隊沒有等晉人逼近了就撤退的話,他們現在已經進入方城山了,還用得著在這裏裝出一副“你經管放馬過來,我保證不敢抵抗”假樣子嗎?

  令尹子重現在隻盼著援軍早點來到,好把自己從既尷尬又危險的困境中解救出去。

  彎月漸漸爬上天頂,泜水兩岸喧囂的軍營逐漸安靜下來,楚軍的瞭望者可以望見對方軍營外有數量小股的士兵在巡邏,營內的篝火也越來越稀、越來越暗;這種感覺真是令人昏昏欲睡。

  突然,晉軍營內鼓聲震天;片刻之間,所有士兵和隨軍雜役都點燃火把並高聲呼喊。大量戰車駛出軍營,士兵緊隨其後,並開始在河邊的空地上列陣。楚人猝然驚醒,跑出帳篷向對麵一望,見晉軍的陣營竟然比白天壯大了很多。人們又對兩軍營地的規模(因為都有營火)略做下對比,發現自己的軍營就是個兒童版的。

  子重跑出軍帳,有士兵驚慌失措的士兵前來報信說:“敵人增兵了,馬上就要渡河進攻了!”子重搞不清晉軍的戰術,也來不及判斷形勢,立即下令全軍撤退。

  士兵們就像當年在邲之戰中的晉兵一樣爭先恐後地四散奔逃;軍官們想要維持秩序卻收效甚微,甚至被如潮的人群擁來擁去。

  晉人見到了楚軍營內大亂,決定把混亂製造到底。欒書命令全軍壓到河邊,楚軍見狀便完全失去了秩序,半個時辰之內就扔下滿目狼藉的軍營逃得一幹二淨。

  楚軍向南逃進方城山,晉軍占領敵營後也沒有繼續追趕。兩天後,新三軍渡過泜水與欒書會合,欒書率領六軍直奔蔡國而去。

  晉軍沿著方城山外向東南行進,邊走邊繪製地圖,這種行軍方式挑釁的意味特別濃。晉軍一路劫掠了柏、房、道三個城市,不久到達桑隧隘口。

  防守桑隧的是楚大夫王子申、王子成率領的申、息二軍。

  楚軍背靠丘陵紮營,並在營外挖了一條寬而深的壕溝,將軍營完全圍起來;壕溝內側是用挖溝的土夯成圍牆。

  王子申和王子成是楚莊王的兩個兄弟,楚莊王即位時兩人年齡還小,兩人直到邲之戰時才嶄露頭角。這兩位年輕的王子凶猛善戰,哪怕以一對十也毫不畏縮,他們的座右銘是“大不了就活一天”。

  晉軍的將領們登上一處高地觀察情況,人們發現楚軍營地旌旗招展,一片生氣盎然的景象。王子申和王子成見到高處的晉人,幹脆拉出兩支隊伍,當著敵人指揮官的麵開始進行攻防演練。

  士兵們軍容嚴整,進退有序,口號嘹亮,士氣高漲。正當晉人們看得十分過癮之時,楚軍結束演練。兩王子帶著軍隊麵向晉人行禮,繼而揮舞著兵器高聲叫陣。

  趙同、趙括大怒。趙括說:“楚人無禮!竟敢以區區兩個縣的兵力對抗晉國全軍!不消滅這些敵人,恐怕任何國家都會小看我軍了!”

  將佐們大夫們也紛紛要求進攻,但是智首、士燮、韓厥卻反對開戰。韓厥說:“不可。我們來援救鄭國,敵人不戰而逃,目的已經達到,就應該回師。現在我們來到此地,就是將殺戮轉移到蔡人身上。

  “不能停止殺戮,又激怒楚師,戰必不勝;即便戰勝也沒有值得宣揚的。晉以全國之師,擊敗楚國兩個縣的武裝,能得到什麽光榮?如果戰敗,將為奇恥大辱。既然已經解鄭國之憂,不如回國。”

  士燮說:“不錯,我們奪取桑隧要塞,必付出五倍於敵人的傷亡,攻取之後接下來怎麽辦?繼續通過桑隧?想想崤之戰中秦軍的下場吧!掉頭回師?那不是白白送掉了世家子弟的性命嗎?為逞一時快意而殺人,乃是無道行為,絕不是有道之人該做的。”

  智首說:“兩位說得非常好,但是依我看五倍代價也攻不下來。不要忘了子重還在方城山內!桑隧地形複雜而陌生,我軍雖眾,但是在險地作戰一點優勢也沒有。我們在進攻敵軍時,如果子重從襲擊我軍後隊,我軍將四分五裂,必敗無疑。”

  盡管其他卿士大夫發表了激烈的言辭,試圖駁倒三人的言論,以說服欒書開戰,但是欒書仍然力排眾議,下令拔營撤軍了。

  後來,士燮的兒子士匄拜欒書為師,士匄有次問欒書:“聖人與大眾同欲,所以才能成事。夫子當時為政,是不是應當斟酌下眾意?夫子的將佐十一人,隻有三人不想開戰,僅僅隻有三人!想要作戰的可謂眾多了。《尚書》說:‘三人占卜,從二人之言。’說的就是從眾,夫子為什麽沒有采納眾人的意見呢?”

  欒書回答道:“如果都是善言,當然要從多數人之言。但是遷怒於人,屠殺生靈不可稱之為‘善’,善才是眾生之主。三位卿士為主,可以稱為‘眾’了!讚同他們,難道不是正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