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邲之戰(一)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1970
  從鄭穆公主動投靠楚國(魯宣公元年)至魯宣公十一年(邲之戰爆發的前一年)的十年間,鄭國幾乎每年都要遭受來自晉國或楚國的進攻。

  魯宣公九年冬,楚莊王伐鄭,郤缺率晉師救鄭。當時楚軍將主要精力放在晉人身上,卻忽略了對鄭人的防禦;結果年輕氣盛的鄭襄公親自率領軍隊出戰,大敗楚軍於柳棼。

  鄭國人欣喜若狂,因為鄭人獲得了一場幾乎不可能的勝利。而子良卻顯得憂心忡忡。他說:“戰勝楚國是鄭國遭受災難的開始,你們有什麽可以高興的?我們的死期將至,你們卻在幸災樂禍!”

  魯宣公十年冬,楚莊王再次伐鄭,士會率晉師與諸侯救鄭。雙方在穎北遭遇,中原諸侯軍力占據優勢,楚師不敢正麵相抗,於是拔營撤軍。聯軍將敵人一直趕出鄭國邊境,又各自抽調一些兵力幫助鄭人戍守新鄭。

  魯宣公十一年春,楚莊王第三次伐鄭,鄭人已經被楚人無休無止的入侵搞得焦頭爛額,子良說道:“晉、楚不以德服人而隻會以武力相爭,鄭國隻要服從來者就可以了。晉、楚無信,我們為什麽要守信?”結果鄭人就與楚人在辰陵締結了盟約。

  可是當年冬天,晉人再次伐鄭,鄭人在(辰陵之盟)口血未幹之時又倒向晉國一邊去了。

  楚莊王被鄭人的反複無常搞得怒火中燒,他恨不得馬上飛到鄭襄公麵前,把他的腦漿打出來。

  大臣們也表現得群情激奮,眾口一詞地嚷嚷道:“不能再對鄭國采取仁慈的政策了!我們出師威脅,他們就屈服;他們隻要求和,我們就會允許。等軍隊回國後,鄭人就撕毀盟約倒向晉國,我們手裏攥著的不過是一捆生火的引子。

  “楚國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而鄭國人則毫發未損,玩弄楚國於股掌之間。看來鄭國是不能被嚇服而隻能被打服了。這次必須痛打鄭國,而且要取得公子棄疾和其他顯要貴族作為人質,否則鄭國永遠不會死心塌地服侍楚國!”

  這個提議與楚莊王的想法是一致的,楚國人即刻開始準備對鄭國發動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

  子重與鄭國大夫石製有些交情,子重漸漸發現對方雖然長得濃眉大眼、看起來一臉正氣,實際上肚子裏全是壞水。在石製心中沒有什麽是不能作價出賣的,子重於是給石製寫了一封密信,要求他提供有關鄭國的防務情報,並承諾事後會給他巨大的好處。

  由於子重在信中對“好處”說得比較模糊,石製便回信中首先婉拒了子重的“好意”,然後漫無邊際地談到他高貴的出身、顯赫的地位、強大的能力、無比的忠誠,直到最後毫無羞恥地開出他叛國的條件為止——原來他想借助楚國的力量推翻鄭襄公,立公子魚臣為君,並且想從政變中得到上卿的地位。

  子重回信說一切皆有可能,隻要他能做到楚國要求的,楚國就能滿足他的要求。石製從此就開始充當楚國間諜的角色,把鄭國的秘密毫無保留、源源不斷地傳遞到楚國。

  鄭國開始全民備戰,人們修繕城牆,構築工事,挖掘水井,囤積穀物、草料、木材,大量製造各種兵器。

  魯宣公十二年(BC597)春,楚國三軍悉起:沈尹將中軍,子反將左軍,子重將右軍,蒍艾獵、潘尪、伍參隨楚莊王出征,同行的還有山戎、淮夷的大量輔助部隊。

  鄭人在護城河外又挖掘了兩道寬而深的戰壕,戰壕內側都建有堅固的要塞。但是鄭人在外圍防線布置的兵力不足,結果防線很快就被突破,鄭人就隻好龜縮到城裏了。楚國全軍隨即壓上,將新鄭圍得水泄不通。

  楚軍填平護城河,然後使用各種器械猛烈攻城。鄭人毫不畏懼,堅守在城牆上打擊來犯之敵。但是楚軍擅長攻城,而鄭軍卻不擅守城(鄭軍同樣以進攻見長);敵人的進攻晝夜不息,而且越來越猛烈。鄭人感到壓力越來越大,於是就對前途進行占卜。

  卜求和,不吉利;卜臨於大宮並街巷出車,吉利。“臨於大宮”就是在太廟痛哭,這個儀式現在已經搞不清它的含義,大概是對即將亡國的一種哀痛、並激發國人同仇敵愾的堅強決心的行為吧。

  鄭襄公帶著大臣們集體進入太廟,在舉行完告廟儀式後就大放悲聲;同時城內的戰車全都開出來陳列在街道上,國人也隨著大哭,守城的士卒們就在城牆上大哭。

  新鄭頓時變成一片痛哭的海洋,沒有哪一個人的悲傷不是發自內心的,沒有哪一個人的憤怒不是真實激發的。之後鄭襄公走出太廟,向聚集在廣場的國人發表了一篇演說,號召國人團結一致誓死保衛家園。

  當天午夜時分,鄭人的一支敢死隊突出城門襲擊楚軍,敢死隊給予敵人不小的殺傷並且燒毀了數量眾多的攻城車和投石機。當時城牆上擠滿了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揮舞著火把,敲鼓、敲鑼、敲盆、敲一切能夠發出聲響的物件,並高聲呐喊,聲援勇士恐嚇敵人。

  楚軍搞不清鄭人的意圖,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實際上,楚軍是完全可以將敵人全殲的。由於楚軍沒有出擊,趕死隊隻付出很小的代價就返回去了。

  楚軍後退十裏繼續造攻城器,鄭人則借機修繕了破損的城牆。當雙方各自完成工作時,楚軍又包圍上來了。

  早在楚軍入境之時,鄭人就在翹首西盼,盼望晉國援軍早日到達;但是直到新鄭淪陷,人們也沒望見半個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