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邾文公遷都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2053
  魯文公十三年冬,為了消除西乞術出使魯國給魯、晉兩國關係帶來的負麵影響,魯文公帶著季孫行父(季文子)到晉國去朝見晉靈公。

  晉靈公當時隻有八歲,他隻是個招牌,還不能獨立處理國事,一切事務都由趙盾做主。魯文公的行為取得了很好的結果。訪問如期圓滿結束,魯文公在回程途中遇到了衛成公,衛成公為了同樣的目的到晉國去。

  原來衛成公早就應當到晉國去朝見,但是秦晉兩國卻爆發了河曲之戰。他就打算等兩國分出勝敗後再決定對晉政策。晉國勝利後衛成公卻拖拖拉拉,一直拖今天才去彌補與晉國的關係,而晉人認為衛人現在才來未免太晚了些。

  衛成公害怕受到晉人的責難,不得不請魯文公從中斡旋。魯文公帶著他的囑托返回晉國,向趙盾轉達了衛成公的誠意。晉人的外交策略很簡單,隻要對晉國有利的事或者對敵國有害的事,一律照單全做。趙盾告訴魯文公,晉國正計劃明年在新城舉行一次諸侯大會,晉國可以邀請衛侯參加。

  魯文公完成托付後踏上返程,結果隊伍在途經鄭國時又被鄭穆公攔截了。

  原來楚穆王此時已經病入膏肓。按照一般猜想,楚王一旦去世,晉人就會張牙舞爪地撲向鄭國。鄭穆公為了確保國家安全,也打算請魯文公代為斡旋。

  不過鄭穆公沒有直接發出請求。鄭穆公的相禮官公子歸生在宴會上對著季文子賦了一首《鴻雁》:“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他用這首詩委婉地表達了鄭穆公的意願。

  季文子聽出鄭人的話外之音便推辭道:“寡君未免於此。”然後賦了一首《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署。先祖匪人,胡寧忍予?”表示魯侯往返晉國兩次,已經十分疲憊,請鄭人放魯文公一馬。

  但是子家鍥而不舍,又賦了《載馳》的第四章,“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他把魯國比作齊國,把鄭國比作衛國,希望魯文公像當年齊桓公救衛一樣挽救鄭國。

  鄭國人把這樣一頂高帽子戴在魯文公頭上,魯人就不方便摘了。季文子隨後賦了《采薇》第四章:“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表示同意接受鄭人的委托。

  魯文公再次返回晉國,為鄭人來求得晉人的諒解。趙盾見魯文公為諸侯之事數次奔波,心中十分不忍,於是對他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接受了。

  邾國是東夷諸侯中實力很強的一個國家。邾文公在執政季年想把都城遷到繹去,他把卜官召來,要他為遷都的吉凶進行占卜。卜官看到結果後說:“遷都利於民而不利於君。”

  邾文公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執政時間也已長達五十一年),覺得就算死了也沒什麽了不起,他說道:“不然。對國民有利的,一定對君主有利。上天生民而樹立君主,就是為了使國民得利;國民得利,我為何不能受益?”

  左右都勸他說:“君既然可能夠長壽,為什麽不繼續享受生命呢?”

  邾文公說:“我的使命在於養民,壽命長短不過是時間問題。如果對國民有利,那就遷都吧!這是最吉利的事情了!”

  邾國不久便把都城遷到繹,但是邾文公也因為勞累過度一病不起,並在當年去世了。

  魯文公派使者前去吊唁。魯使在對著逝者靈柩行禮時忽然想起了一個小笑話,當場便笑出聲來。邾人全體扭頭對他怒目而視,但是邾人為了使葬禮能夠順利進行下去,沒有對他采取懲罰措施。

  魯文公十四年(BC613)春,邾文公下葬之後,邾定公便派出軍隊端掉了魯國的一個邊邑。不久,叔仲惠伯又率魯軍摧毀了邾國的兩個城邑。

  邾文公的夫人齊薑生下邾定公,二妃晉姬生公子捷菑。邾文公去世後,邾人立定公;捷菑發動了一次政變,結果行動失敗,他就逃到晉國去了。

  捷菑見到趙盾,向他述說了自己的遭遇,謊稱自己才是邾文公的合法繼承人;而邾人則是受到齊國人的暗中指使才把君位從自己手中奪走交給了邾定公。

  實際上,晉人已經忘記了本國還有位公主嫁到了邾國,趙盾麵對著這個比自己年齡還大的老公子不禁疑竇重生。為了查實捷菑的身份,趙盾特地去探望了臥病在床且已經爬不起來的郭偃。郭偃讓仆人從他指定的地方拿來幾卷書簡,然後翻開來仔細查找,最終確定了捷菑的真實身份。

  趙盾查明了捷菑的身份,又輕信了對方的謊言,加之心中的晉國沙文主義作祟,他決定動用武力支持捷菑複位。

  六月,魯、衛、陳、鄭、宋、曹、許七國君主與晉趙盾在新城舉行諸侯大會。陳人由於懼怕楚國而沒有出席,齊人則由於公室遭遇大喪而缺席會議。

  諸侯歃血為盟之後,趙盾宣布將用武力把捷菑送回邾國去,並要求諸侯出師協助。諸侯們了解邾國公室兄弟相爭的內幕,卻不知道捷菑對趙盾撒謊的內幕,以為晉人知到內情;因此列侯都沒有提出異議,但是都覺得晉人越來越霸道了。

  八月,趙盾率列國之師及戰車八百乘包圍繹都。邾人爭辯道:“齊薑為文公夫人,她的兒子為嫡長子且最年長,應當繼承君位。”

  趙盾這才知道自己被捷菑騙了,他在心中大罵捷菑奸詐無恥,罵自己愚蠢透頂。但是臉上卻沒有表現出異樣的神色,他隻是若有所思地點頭說道:“邾人說的有道理啊!理由充分卻不接受,可是不祥。”說完便下令撤軍了。

  本年是個名副其實的凶年,有四個著名人物在本年去世;他們是周頃王、齊昭公、楚穆王和公孫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