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鐵血趙盾 夏日之陽(一)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2188
  在國家被強悍的秦軍橫掃之後,晉人感到非常憋屈。但是比屈辱更嚴重的是晉人擔心諸侯對晉國的表現發生誤判,以為晉國從此被秦國降服(畢竟晉軍沒敢正麵迎戰,這在晉國史上是不可想象的)。

  人們的憂慮不無道理,盟國使節們前來慰問時麵上顯示著虛偽的表情,話中透露著偽善的關切。魯人的表現尤甚——魯文公隻派來一個地位很低的中大夫。當晉人責備魯人時,魯人回答說:“因為上國大夫陽子曾與寡君歃血,所以小國不敢派比陽子職位高的大夫出使大國。”

  晉人不禁開始反思對魯國的外交政策,趙衰說:“先君以道義稱霸天下,您卻以非禮破壞道義;君侯無禮在先,因此給了魯人口實。天下人都稱:‘周禮盡從魯出。’想得到魯國,首先要遵從周禮。所以,請君侯糾正去年犯下的錯誤,以君主之禮對對魯侯。”

  魯文公三年,晉人到魯國去請求修改盟約。魯文公再次來到晉國,晉襄公親自出席了會盟儀式,這樣才使兩國關係得以修複。

  魯文公四年春,晉人又釋放了衛國人質孔達,以改善同衛國的僵化關係。

  孔達在衛國是位被廣為稱頌的英雄人物。“英雄”即便在敵國充當人質,也受到了對方的尊敬和厚待,因此孔達在晉國的生活還是十分愜意的。

  在晉國的那段時間裏,孔達結交了趙衰、胥臣等天下名士。他對他們充滿了敬佩,因而逐漸改變了對晉國的仇視態度(實際上,“改造人質思想”是強勢國家的一項基本策略)。孔達回國後便成為發展兩國關係的紐帶,在他的斡旋下,衛成公於夏天朝見了晉襄公。衛成公在晉國還見到了前去納貢和聽政的曹共公。

  晉國通過一係列外交手段穩定住了霸主地位,然後出師報複秦國。秋,晉襄公禦駕西征,晉軍西渡黃河,包圍了邧城和新城(原屬梁國)。秦人當時正在為征討西戎十三路諸侯做準備,不想被晉人的入侵行動打亂戰略部署,所以沒有迎擊。晉軍在兩座城外耀武揚威一番後就撤軍了。

  魯文公五年,趙衰、欒枝、先且居、胥臣先後去世。一年之間失去四位卿士,這種情況在他國是不可想象的災難;但是晉國還有七個卿,足可以使國家機器保持正常運轉。而晉襄公不打算實行十卿製了,因此就在下一年春天、在夷地舉行的大藪禮中取消了兩個新軍的編製,從而恢複了三軍六卿製。

  在大蒐禮上,郤溱由於年齡原因辭去卿位,一些老大夫也相繼退出政壇。這樣一來,文公時代老一輩政治家便徹底退出曆史舞台(狐偃、狐毛也已離世)。晉國政壇進行大洗牌,權力被重新分配,這便引起了各大家族的激烈爭奪。

  當時晉襄公擬定六卿的名單是:士縠(士會之父)、梁益耳、箕鄭、先都、郤缺、欒盾。其中士縠和梁益耳被定為新一屆的中軍將、左。但是先且居的兒子先克卻私下裏勸晉襄公說:“狐氏、趙氏有大功與晉國,如果忘記他們的功勳,恐怕就無法勸善了;況且狐射姑、趙盾又是年輕俊才,足可以擔當起國家重任,不如把中軍的卿位授予這兩個人。”

  一向沒有主見而且耳根子特別軟的晉襄公,沒有經過思考就改變了當初的決定,結果士縠、梁益耳的名字就從卿士名單中被劃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狐射姑和趙盾。晉襄公繼而在冊封儀式上宣布了更改後的決定。

  士縠和梁益耳當時已經換上了袞服,喜滋滋等待對他們的任命;兩人聽到“狐射姑為中軍將,趙盾為中軍左”的決定後不禁相互對視,士縠脫口而出:“夫子,你覺得好玩嗎?”兩人不得不屈辱地低下高傲的頭,退到後麵去。大夫們麵麵相覷,現場鴉雀無聲。

  幸福來得太突然,狐射姑和趙盾帶著茫然的表情,走到大臣行列的最前端接受冊封。

  晉襄公的愚蠢給未來的局勢埋下了動蕩的種子;但是這還不算完,不久之後他犯下的另一個嚴重的錯誤,竟然導致狐、趙兩大氏族公開決裂。

  在晉襄公時期,陽處父可謂是相當活躍且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是這個人並非出身於名門望族。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士人家庭,父母都是呂甥的家臣,少年時期的艱苦生活使他立誌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

  陽處父聰明好學,有著強健的體魄和堅韌的性情,如此父親就給他謀了個陪呂氏世子讀書的美差。後來晉文公奪取了晉懷公的君位,呂甥倒台;陽處父害怕受到牽連,便隱姓埋名逃到邊邑給領主們當佃戶。不久,晉文公發布命令赦免罪人,召回流亡者,陽處父這才回到都城,準備大顯身手、闖出一番新天地。

  但是想要登上公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像他一樣懷著遠大抱負(或者說野心)的人多如牛毛,晉文公實在沒有精力逐個考察數量眾多的有誌青年,於是發布敕令,要求出侍者先要得到卿大夫的推薦,然後才可以得到接見。

  陽處父經過一番思考便投入狐偃門下。狐偃對他進行考察後,認為他的確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許諾在三個月以內向晉文公推薦他。

  但是時間過了三年,狐偃還是沒有任何動作,隻是讓他教育他的兩個兒子,有時還向他谘詢些國家政務。陽處父這才明白對方並不想讓自己接觸上晉文公;原因或許是因為狐偃嫉妒他的才能,或許是隻想留他為己用。

  陽處父盛怒之下離開狐偃,轉而投靠了趙衰。趙衰也對陽處父進行了考察,並驚訝地問對方為什麽不早日到他這裏來。狡黠的陽處父隱瞞了他在狐偃家中的那段經曆,隻是隨便編了個借口。

  趙衰是出了名的實在人,他對陽處父沒有產生絲毫懷疑,反倒是年輕的趙盾提醒父親把陽處父的底細調查清楚再做決定。

  但是趙衰說:“對公室有利的事就要去做,否則就是不忠。”

  趙盾說:“如果為公室引入一個來曆不明的人,是為不智。”趙衰大怒,轉身去抓佩劍;趙盾見勢不妙,跳起來一溜煙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