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消息
作者:姚廷芳      更新:2020-12-26 12:49      字數:2531
  最快更新農家奮鬥日常最新章節。

  土廟那邊怪異之處,要從十年前說起。那時候,國朝雖立朝二十載,而徽州府這一帶才納入國朝版圖尚不足十年,因戰亂等原因,人丁凋敝,行人絕跡。土廟方圓四五裏不過倆仨十來戶的小村落,因著世道不昌,除了像周鐵頭這等當兵的,留存下來的都學周老漢等人住進更偏僻更深的山林去了。

  是以,沒誰清楚土廟裏具體發生了什麽,隻知道土廟裏突然出現了四五個成年男丁的白骨。這些白骨具體是誰人的,何日來,又從何而來,去往何處,這諸多問題至今無人知曉。

  “……那日,小老二、滿倉和餘糧我們哥仨追著一頭野豬往這邊來,豬沒抓到,在土廟裏頭發現了滿地的骨頭還有幹沒幾天的血跡。嚇得我們三個還以為是小葛莊那幾家子出事兒了。那時候土廟這邊還沒恁荒,土廟南邊往上去有個小葛莊,住了三四戶人家。以前不太平,咱們村往裏頭搬了搬,也尋思著鄉裏鄉親的,怕有個好歹,經常往那邊走一走,遇到好歹能搭把手。後來太平了,咱這一片的裏長在我們村裏,那時候還是我二大爺,他是個熱心腸,操心著那幾家,經常打發我們村裏的人往這邊……”

  “……一打聽不是小葛莊的人,我記得那時候剛巧是芒種後,小葛莊的地都在他們村那邊不在這邊,他們也有小半個月沒誰往這邊來了。我們村也忙著幹活,也沒誰往這邊來……”

  “……一下子死了四五個,也不像是外頭行商的,咱這山溝溝裏,那時候剛太平不久,外頭進來的人少。我知道你們說清溝黎曬秋的事兒,我以前也去趕過場子。出事兒的時候是芒種,芒種可沒啥大集會。我們估約摸是從外頭回來的人。咱們多年不咋出去,也就報了官,縣太爺還發了告示,也不知道你們還有沒有印象……”

  周老漢這段講的特別細致,試圖還願當時事情的經過,可惜到底是沒親眼見過,故而都是猜測。這些說完之後,他才真正開始講後續的怪異之處。

  “……起先是小葛莊那幾家養的雞總冒不跌地不見了,找明眼人(陰陽先生)看過,說他們村那邊有煞氣,殺了公雞祭拜了,可也沒啥用。到了立秋更嚇人,雷劈了土廟後頭的一間土坯房子,有人看見了說大蟒蛇渡劫哩。我是沒見著,不過小葛莊的人說看的明明白白,電閃雷鳴往這邊劈……”

  “狼,野豬啊什麽的都外往這邊躥,大家夥心裏都犯怵,就不大走這邊了。”

  ……

  “……那一年是一個外鄉人,差點沒死這事兒,也是命大,帶著銅鑼,敲響驚醒了咱們這些人,就往這邊來,他才沒丟命。他說正迷糊著,看到一個人在土廟門口走動,還要開門。他也是膽子大的,老天保佑……”

  “還有一樁是我親眼見過的事兒,那年我二大爺老了(去世)。咱這鄉下的規矩要繞山走,這是咱們老莊一帶,得從這邊過。結果到了土廟那,突然下雨,他青山叔崴住腳,走不了路,在這兒停了棺。咱們繞山走路,就圖一個好走。山神肯定不會這麽做,咱們幾輩子人都在這討生活,定然是遇到鬼怪了。隻等從城隍廟請了陰陽先生來主持,這事兒才算是過了。打那以後,村裏再老人都不繞這裏走。”

  ……

  “倒也奇怪,你要是好端端地走路,不往土廟那邊去,也就沒啥事兒。隻要沾到土廟,就是怪事兒不斷。”

  周老漢最後這總結陳詞好似替黎貞娘諸人立fg一般,因為他們也往土廟裏去了,聽的眾人心裏陰森森的。

  周老漢也很快意識到這一點,忙又解釋了一句,替自己打圓場,隻是沒咋安住眾人的心。

  周鐵頭看氣氛有些凝滯,忙接過話茬把周老漢的話頭蓋過去,又講起了自己在軍營的事兒。

  馮漢文也為了緩解眾人心裏的不適,順勢接過周鐵頭的話,與他交談起來。話題一深入,黎貞娘對周鐵頭歸來的原因有多了一份認知。

  周鐵頭本來是打算在軍營駐地安家的,畢竟在那邊生活了恁多年。周鐵頭不想再當泥腿子種地,就沒學一些老兵退下來在那邊種田,靠著打鐵這手藝在兵器營有了個長期飯碗,打算祖祖輩輩靠這手藝吃飯。沒想到他後來得罪了人,去年軍營改製,要把一些老兵安置到驛傳係統,主要負責遞鋪。

  他尋思著與其被人陰一把安排到別處遞鋪當跟腳(跑腿的),不如回老家,說不定還能負責一個遞鋪點當個小頭頭。可惜他運氣不好,這邊遞鋪點還沒鋪開。他要離開兵營這事兒是板上釘釘的了,已經走到這一步了,他就花錢托關係,弄了個卸甲歸田,回鄉開打鐵鋪子。

  遞鋪是前朝就有的,主要負責送軍事文件,國朝立後,主要在北方一帶擴建。徽州府屬於南方,遞鋪點並不稠密,好些都是驛站代了。

  貞娘在這等軍事和封建社會基建上不熟悉,也不夠敏感,卻也知道一些遞鋪情況。她前世在安徽黃山、歙縣一帶行走遊曆的時候,除了吃過毛豆腐、黃山燒餅之類當地名吃之外,也了解過當地一些景點的曆史,比如西遞。

  西遞就是由遞鋪發展而來的。再有,像歙縣,漁梁渡往杭州方向去的陸路方向的古道,好些古村落也是由遞鋪發展而來的。

  貞娘不知這時代的發展軌跡,隱約覺得遞鋪也會在南方密布開來。原因她並不詳知,隻是隱約覺得會有這麽一種發展趨勢。

  姚廷芳這個朝堂大佬去覺得,南方密布遞鋪點是必然之勢。無論是從軍事,還是治民角度,遞鋪點的擴展和密布都有利於朝廷對下麵的把控。

  聽周鐵頭所言,雖說隻有隻言片語,但是姚廷芳準確地把握了一些信息。一,驛館承繼曆朝久製,館役由當地有資產的百姓充任。這一點,姚廷芳從陳州一路走來所見基本如此。二,遞鋪起於軍用,如今功用更多一些,具體是什麽還有待打聽,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是有軍卒充任。遞鋪這些人並不受驛丞管,而是由縣尉統管,除了送文件之外,也可能充任斥候之類的職責。

  除了這兩點之外,姚廷芳從朝堂出發來看,當朝這位頗為仁名的皇帝,也可能為了避免某些武官與官兵關係太過密切,便暗中把一些老兵打散開來,為己所用。這樣既可避免失了軍卒的心,又可以讓這些人先過一過民間生活,慢慢地蠶食。殺一人固然簡單,但得一民卻並不容易。

  當然,朝廷皇帝的想法,隻是姚廷芳個人所想所思。拋卻這一點,如果朝廷準備在南方擴建遞鋪點,那麽清溝黎完全可以借勢,若是能在清溝黎設一個遞鋪點,村落就可以發展成集市。

  姚廷芳心有所思,馮漢文的心思也不全然落在沾到土廟處可能倒黴上。至於其他人,貞娘隻是略有一思,隨即就拋開不管了,她爹娘根本沒往心裏去,隻歎不管什麽地方,有人就有爭鬥。

  。

  最快更新農家奮鬥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