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開設粥鋪遇事變
作者:李二雕      更新:2020-12-25 19:16      字數:4461
  不過幾盞茶的工夫,數十擔米糧皆被搬到店外,整齊的擺放在運糧木車上。

  淩若從袖中掏出一方緋色雲紋手帕擦拭額頭薄汗,“老板,要將這些米糧運至何處?”

  “此車糧食需各自送至南北兩閘。”

  收好手帕,淩若上手推起木車,“好,這便送去。”

  老板趕忙攔住淩若,“姑娘已做許多,剩下的交給我來就好。”說著,對夥計使了個眼色。

  多年負責采買售賣,最是精通察言觀色。夥計手腳麻利的小跑到女俠跟前接過車柄,“就是就是,女俠快坐下喝些茶水歇歇。”

  “呃”,淩若剛想說上什麽,但見夥計奮力一推,木車分毫未動。

  她方才是想告訴夥計不要嚐試,車上滿滿當當放了十好幾擔,每擔足有百斤重,若非有功法在身能夠驅使木車,尋常人定要分好幾個來回才能運送完畢。

  夥計用盡渾身力氣,臉憋脹得有些泛紫。“不是吧……”又做幾番嚐試,木車仍然立在原地巋然不動。恐怕加上老板,他們兩個人也不見得能推走毫厘。夥計終於作罷,抬起胳膊用衣袖蹭去滿臉大汗。

  老板站在一旁,不解夥計何故放棄,剛要訓斥幾句。被淩若趕忙攔下,“此車千斤重,您別為難他了。”

  聞言,老板滿臉震驚,一副不敢相信的模樣。

  淩姑娘再厲害,畢竟女流之輩,如何有這麽大力氣呢。況且,先前不知他的小木車竟然這般結實,能負重千斤?!

  “既是揭了榜,這事便是我的了。若心中實在不安,運送時不如陪我走上一圈,也省著無趣?”

  既然淩姑娘主動給了台階下,若再推讓倒是顯得小家子氣。

  何況她說的在理,揭榜跑榜本就是她們分內之事,若非淩姑娘對自己有恩在先,他也不會這般束手束腳,生怕累到恩人。眼下,不給淩姑娘添麻煩便是幫忙了。

  糧店老板痛快點頭道,“小意思,糧店在北邊,我們便先去北閘吧。”

  “好。”

  說著,淩若、老板和夥計,一行三人往北閘走去。

  “倒是不知老板緣何將店中米糧送至兩閘,莫不是開了分店?”

  從剛才起,這個疑問就一直在她心中。何況,現在三人一起走著,若不說點什麽怕是會尷尬。

  “姑娘不問我也打算找時間告知”,老板出言愉悅,聽起來像是有什麽喜事。

  “哦?”莫非運糧一事還與自己有關?

  “先前姑娘解糧店之急,更是救鄙人性命,全家上下皆是將您視為恩人。早就想著報恩,卻又不知作何是好。金銀財物甚是俗氣,配不上您。”

  配得上,配得上!金銀財物越多越好!畢竟賺錢養家可太累了……淩若麵色未變,心中早已無聲呐喊。

  不過,平時嚷嚷著熱衷金銀,可老板若真的悉數奉上,她也不見得收。老祖宗教導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隻有靠自己雙手努力獲得錢財才會讓她有滿足感。

  “思來想去,淩姑娘心地善良,鄙人便擅自以您的名義在南北閘口設立粥鋪,願為那些生活困難之人略解燃眉之急。”

  打著她的旗號不假,卻是行大善事,何談“擅自”呢?這簡直就是在幫她積德行善,該感謝老板才是。

  淩若心中甚是感動,卻不知如何將這些話說出口,便麵色如常的輕輕點頭,“隻是……”淩若看向老板,疑問道“施粥竟需如此大量米糧嗎?”若真是如此,斷然不可讓老板一人自掏腰包,她也要出幾分力才是。

  “淩姑娘不知,近日海寧縣內湧入大批難民,是過去的數倍之多,用糧自然增多。”

  大批難民?腦海中突然浮現小乞丐的樣子,年紀尚幼,身材瘦小。

  “你是說這些難民並非當地人,而是來自外地?”

  “嗯”,老板點頭。

  “是啊女俠,咱海寧縣多年風調雨順,不曾鬧過糧荒。雖說也有清貧之戶,不過官府每年都有些補貼,生活再難也不至於露宿街頭。”走在夥計一旁也跟著補充。

  官府有沒有將補貼發到平民手中,淩若不予置評,不過海寧縣祥和太平倒是不假。

  “官府不管?”

  有人陪著聊天,走路都變得快了許多。感覺還沒走上多久,三人便已到北閘門前。

  這幾日練體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白日淨是在巷間、郊外來回奔波,還真沒注意閘口竟有這麽多難民。

  一眼望去,此地難民聚集。上至白發老者,下至黃口小兒。無一不是蓬頭垢麵,衣衫襤褸,與那日碰到的小乞丐一般無二。有的三兩成堆聚坐一團,看起來是一家子。還有甚者,已是餓的瘦骨嶙峋,在做最後的堅持。

  淩若的心沒來由的一顫,縱觀眼前之景,說是人間煉獄也不足為過。自詡揭榜的幾個月來早已體察民情,然今日所見,心中震驚無比,他們究竟是遭遇何種變故?

  正在感慨之時,那幫坐在閘口附近的乞丐似是聞到食物的氣味,如餓狼一般衝向淩若一行人。

  “糧!有糧!快,隻要有了這些我們就能活下去了!”

  帶頭喊叫的乃是一名男子,看上去二十上下,身體比其他人健壯。

  淩若趕忙擋在老板和夥計身前,神情凜冽的看著前方。“化棍!”以心念傳言給小雪。霎時間,一柄純白光潔的棍棒出現在手中。

  淩若手舉棍棒,將來人攔在跟前放聲喊道,“車中之糧本就是糧店老板送與你們,莫要在此哄搶。”

  “騙人!”帶頭的健壯青年大聲嗬斥,“哪有人會這般好心,誰不是見我們如同看到垃圾一般避之不及?!”

  “此處並無糧店,若非專門為你們而來,又何故運糧來此?”

  確然,海寧縣最繁華之地當屬石橋廣場,乃是整個縣城的中心,連通東西兩岸、南北二閘。行走商販叫賣不斷,商鋪林立應有盡有,即便夜間亦是燈火通明,總角小童追逐打鬧,三兩婦人飯後閑聊。不似閘口,是少有人來的遺忘之地。

  別說設鋪開店的不肯來這種犄角旮旯,連普通百姓也不愛住這邊,聽說是老幾輩口口相傳的經驗,住宅商鋪緊鄰城門不是好事。故此便形成海寧如今這中心集聚、兩端分散的構造。

  “這……”紅衣姑娘言之鑿鑿,不像騙人,健壯青年蔫了聲,“先前海寧縣的官府多次驅趕,我以為……”

  後麵幾位尚有體力打算搶糧的人,聽到二人對話,變得安生起來。

  “我們原本並非乞丐,家鄉遇上變故才會如此。”身後另一位青年與淩若解釋道。

  糧店老板與夥計看到形勢穩定下來,倆人便慢慢的從車上撤下米糧。

  對二人來說,一擔一擔的往下卸還難不倒他們。隻是做久了老板,早不像年輕時體力旺盛,搬上幾擔後便氣喘籲籲,甩手交由夥計處理。

  老板緩步走到淩若身旁,將手放在胸前,刻意的清了幾聲嗓子,對著眼前一眾難民慷慨激昂道,“各位莫慌,這位是海寧縣十佳傑出青年候選者,淩若淩女俠。女俠心地善良,知曉此處有人受難,便親自出資命我二人在此施粥放糧。請稍安勿躁,夥計馬上為大家派發糧食。要堅信苦日子總會過去的!”

  眾人聞言,配合的鼓起掌來。

  嗯?海寧縣十佳傑出青年是啥?淩若聽得一頭霧水,而且當前這情景怎麽像是在假借做善事來博好感拉選?還沒弄清什麽情況,就看老板走到身後將她推到眾人麵前。

  無論如何,設立粥鋪可是糧店老板的心意,就算老板本人不在意,也不能都歸功於她吧。

  “哎,不是……”淩若矢口否認。

  然而麵前難民已從剛才的冷漠抗拒變得群情振奮,“原來是淩女俠,失敬失敬!”

  失敬?你認識我嗎就說失敬,失敬個大頭鬼啊!淩若在心中暗自咆哮。

  另一個乞丐聽到十佳青年,也來了勁頭,跑到健壯青年旁邊補充道,“十佳傑出青年,這個我知道!能入選的人都個兒頂個兒的厲害!哎,你記得不,咱們家鄉每年也有!”

  你們知道不行,得她自己知道啊。十佳傑出青年到底是啥,來海寧縣多月,聞所未聞……看來是她太年輕。

  然而淩若關注的重點其實並不在這裏,而是——“等等,方才聽說你的家鄉也有,敢問你們來自哪裏?”

  此言一出,剛活躍起來的眾人突然歸於沉寂。

  縱使是眼前的充足米糧也無法帶給他們喜悅,個個都像打蔫的苗子,垂頭喪氣走回閘口附近。

  這突如其來的沉寂讓她不知如何反應,剛才有什麽話說錯了嗎?

  “唉……”原本在後邊的一位老者坐不住,拄起枯木拐杖顫顫巍巍的走過來,“我們幾個都來自塘溪縣,那地兒土地豐饒肥沃盛產稻米,在十裏八鄉很是有名。連年雨水充盈,運氣好的話能撿到許多漂亮的雨花石,如今……”老者頓了片刻,“如今已成荒蕪之地。”

  正好奇一個好端端的縣城怎會突然有這麽大的變化?身旁的人又開始聊了起來。

  “塘溪縣……”夥計似是想起什麽,“我知道那!老板你記得嗎,先前我們與那邊的糧店沒少有買賣往來,塘溪產的稻米吃著香甜,很受縣民喜愛。”

  老板點點頭,略為沉重道“是啊,有陣子沒聯係塘溪糧店,沒想到有如此變故。也不知他現在身在何處,是否安康。”

  剛才站在最前麵的健壯青年歎了口氣,回答老板道“活著逃出來的人都在這了,剩下的,怕是……”

  “什麽?什麽叫活著的人,那裏發生了什麽?”聞聲,淩若心中一緊,想起那日問及小乞丐家人,她說父母雙亡……總覺得那裏怕是有什麽不好的事情發生。

  “唉,說來諷刺。”健壯年輕人看著三人,有口難言。

  “你說不出口,我來吧”,是那位提及傑出青年突然來了勁頭的年輕乞丐,“我們塘溪縣盛產米糧,卻鬧了糧荒。原本去臨縣采買些糧食備用,撐到下一年秋收便就罷了。可不知何時起,眾人像是著了魔一般瘋狂跑到尋常百姓家中搶糧,搶不過就殺,殺了就……”

  “就什麽?”聽到關鍵部分,年輕乞丐突然不說了。

  “吃。”健壯青年補充道。

  “吃什麽?”淩若一時沒反應過來。殺了就吃,“吃人嗎?!”

  此言一出,麵前眾人皆是沉默。片晌過後,健壯青年點頭道,“嗯,吃人。”

  “我便是方才提及塘溪縣糧店的夥計,我們老板……他早就……”

  不用往下說,淩若一行人便已猜到結果。老板輕拍青年肩膀,歎氣道“人生無常”。

  “沒有報官?”

  剛說出口,便覺此問多餘。如今塘溪縣死傷一片,活下來的人都逃離在外。況且在天災人禍麵前,為官者與尋常百姓無異,更甚者怕是早就斂糧跑路,誰還管他人死活?

  “說起這幫當官的我就來氣!”年輕乞丐忿忿不平道,“我們一眾多是老弱婦孺,若非遭此大劫,安能有家不回?卻一直被驅趕,如今連大街都不能待。”

  從城鎮安定角度出發,驅趕流民不近人情,卻很是合理。大量外來陌生麵孔在城中四處流竄,的確會使本地百姓心中不安。況且,即便這些人此前都是良民,在生存麵前,善意和理智會慢慢被侵蝕殆盡。比如剛才的搶糧事件,雖沒成功,卻可以看出他們心中最後一道人性的防線在逐漸崩塌。

  眼下必須穩住流民,他們才有機會留在海寧縣繼續生活。

  穩定人心的方法無非兩樣,有地住,有飯吃。

  如今,多虧老板善心,吃食不用擔心。隻是這住嘛……搭建棚蓋可供他們暫避一時,卻不是長久之計。而尋地蓋房,此事不在她的能力範圍。況且,征用土地勢必要與官府交涉,她人輕言微,不知上前諫言是否有用。

  此事幹係重大,需得回去與師父好生商量。

  “諸位現在此安歇幾日,切記不要做出明顯舉動。至於居所一事,我再慢慢想辦法。”

  聽聞有人願意為他們出頭爭取,眾位難民臉上皆是露出喜色。

  夥計亦是滿臉崇拜,糧店老板在淩若身旁,鏗鏘有力道,“如若哪裏用得上,鄙人定當竭力相助。”

  彼此明明都是不相關的人,卻願意施手相助,心中無限感慨。這世道,好人真的不多了。淩若對著老板深深一拜,以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