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522-問政(一)
作者:鍾山布衣      更新:2022-04-13 10:49      字數:3118
  “我結婚了!老頭子,你在天之靈安息吧!”馮寶在踏進新房之前,抬首仰望星空,心裏暗自念叨:“可是你應該想不到,我娶了一個少數民族姑娘,可惜啊,你是看不見了。”

  深深吸了一口氣, 馮寶整理一下心情,推門而入……從這一刻開始,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家的男人了。

  “月兒。”謝岩掀開妻子的紅蓋頭,看著那張絕美的麵龐,眼神有些迷醉。

  “夫君……”賀蘭敏月臉上飛過一抹嬌紅。

  “不早了,歇息吧。”謝岩怎麽說也是過來人,主動去吹熄燈火。

  夫妻人倫之禮, 乃大事也!

  一番雲雨過後, 賀蘭敏月在疲憊中, 帶著笑意安然入睡。

  謝岩卻無睡意,眼望屋頂,右手輕輕撫摸摟在懷裏的妻子秀發,心裏頗有感慨——前塵往事,如同放電影一般,在眼前一幕幕滑過!

  謝岩完全不記得自己是什麽時候睡著,他隻依稀記得,自己想到了父親、母親,還有,很多不能忘記的人。

  唐朝沒有“度蜜月”的說法,官員婚假九天,不算短。

  在九天當中,謝岩很清閑,每日與新婚嬌妻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再時不時看看兒子, 間或授課於弟子王勃,日子過得別提多舒坦了。

  相比之下,馮寶可就忙多了。

  雖然按照後世的說法,他娶狄萱萱為妻,明顯是為了結婚而結婚,並不涉及“愛情”,但是既然娶回家,該有的尊重那是一分也不會少,生活上也過的很舒適。不過,他在府內,倒也沒閑著,請來王禧和房元昭二人,連日在書房內策劃……與此同時,還找來匠人,製作他心目中的“寶莊鄉”沙盤。

  幾日內,一封由馮寶口述,王禧執筆,房元昭參與的“奏請新設一鄉疏”大功告成,隻要配屬“沙盤”製成,就可以拿到皇帝麵前了。

  世上很多事,其實很奇妙。

  馮寶盡管主動和謝岩斷了聯係,但從不限製其他人。因此, 作為兩位參與者,王禧、房元昭太難理解馮寶的“後世思維”,所以,不得不經常出了“馮府”大門就進了“謝府”,向謝岩請教。

  也正因為如此,謝岩才推測出馮寶的想法。

  “衛崗鄉”看起來很成功。百姓富裕、朝廷滿意,號稱“天下最富之地”。但在謝岩和馮寶眼裏,實際根本算不得什麽,不足之處太多。

  所以馮寶心目中的“寶莊鄉”,其實是彌補“衛崗鄉”不足,用一句後世名言就可以概括——錯位競爭、共同發展。

  比方說那個“精英學堂”。

  光聽名字,謝岩就知道馮寶打算把後世的私立教育弄到唐朝來辦;還有諸如“戲院”,以及包括“便宜坊”在內的一個個百姓居住區等,實際都是照搬後世成功經驗,而這些,當初“衛崗鄉”興起時,根本沒有考慮到,或者當初條件不允許,算是缺失。至於發展一個地方最為重要的“領軍行業”,馮寶同樣有自己的設想。

  “衛崗鄉”實際財富的主要來源是各家作坊,而其中,“冶鐵”、“水泥”、“成衣”三大塊,用人多,利潤高,是最核心部分。

  而馮寶卻對未來的“寶莊鄉”,初步定下的是“成藥”以及配套“造船”兩大方麵。

  謝岩很清楚,“製藥”與“造船”產業鏈都很長,在千年之後都能夠屬於某一個地方的“龍頭行業”,養活區區一鄉,綽綽有餘。不得不承認,馮寶真要做事,還是很有些想法的,起碼他勾勒出的“寶莊鄉”,非常有前景。

  謝岩讚賞之餘,也給了一些建議,同時心裏也做好了向皇帝進言的準備。

  或許馮寶清楚王禧他們的建議從何而來,但表麵上佯裝不知,將諸多“建議”寫在了奏疏內,剩下來的事,那就是時機了。

  至月底。

  “百濟皇族”主要成員,包括新、舊兩王以及隨同赴大唐的商賈,在“衛崗鄉”府兵和“武平堡”老兵押送下,一萬多人浩浩蕩蕩,進入“洛陽城”。

  大唐皇帝李治,在文武百官擁戴下,當殿接受了“百濟”的降書、降表,並正式宣告:取消“百濟”國號,納入大唐版圖。

  按理說,作為這一次平滅“百濟”的最大功臣,謝岩與馮寶也應該出現在朝堂,可不知道什麽緣故,他們似乎被有意“遺忘”了。

  隻不過,兩位當事人都不在意,謝岩忙著在鄉裏“官衙”處置事務;馮寶卻召集包括黃守義、洛克然在內的大商賈們,在“馬場”最大包間裏議事。

  馮寶沒有提及“寶莊鄉”構想,主要說起在“百濟”時招募作工農人、匠人與種植藥材的事情,並明確指出,“成藥”售賣供不應求,乃藥材缺失所至,故需大量種植,“百濟”多山,適宜此事。

  “侯爺,收購‘百濟’藥材,恐難脫‘資敵’之嫌,怕非良策矣。”商賈中還是有人不缺政治頭腦的。

  哪知馮寶卻道:“此舉乃效‘石漆’舊事也。”

  對於用大唐貨物換取“波斯石漆”一事,經過較長時間運作,已經取得比較良好的經濟收益,商賈們雖然不懂政事,但他們背後大多數,都站著官員及世家豪門,所以多多少少也知道些內情,知道此事朝廷極為看重,乃“掌控西域”的良策,今馮寶所言,其意直指“國策”,故而無人再敢多言。

  實際上,馮寶心裏的的確確有這麽個想法,那就是通過經濟因素,誘使“百濟”人減少或者放棄糧食種植,從而削弱其力。

  倒不是說馮寶想法有多麽深遠,而是他在後世就明白,無論多麽富裕的國家或者個人,在強大武裝麵前,本質上不堪一擊,而糧食,作為人之根本,也屬於“力量”的一部分,隻要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人,糧食對外產生依賴,那麽,他的命運,其實也已經不在自己掌握之中了。

  藥材屬於經濟作物,價值超過糧食很多,隻要打通產供銷整個供應鏈,不管將來“百濟”是否作為一個獨立國家,都將無法擺脫被控製的局麵。

  隻不過這種想法,隻能對皇帝說,而不能告之世人。

  在招募“百濟人”入大唐做工一事上,眾商賈們那倒是舉雙手讚成,因為隨著“衛崗鄉”作坊的崛起,很多商賈連同他們背後的人都意識到,比起“收田租”,“作坊”產出收益那是大多了去,所以,無論是在“長安”,還是“洛陽”,均掀起一股興辦“作坊”熱潮,以至於造成勞動力短缺,雇請農人支出,逐年提高。現在有“百濟人”可以招募,當然是大好事!

  緊接著,馮寶又將開辦“物品交易所”的事情說了出來。

  所謂“物品交易所”,那就是將整個“衛崗鄉”各家作坊打包成一個整體,分門別類入駐,方便各地客商采購,同時明碼標價,杜絕彼此間惡意競爭。

  這種規範化的商業交易模式,各家商賈們均有些抵觸,畢竟這與他們的習慣相差太大。

  不過,先進模式終歸有獨到之處,在馮寶不厭其煩,詳細解說之後,眾商賈們雖然仍有疑慮,但卻均願意嚐試,不似最初那麽抵觸。

  在前期所有準備工作完成以後,自十一月初一起,已更名為“洛陽日報”的原“衛崗日報”上,連篇累牘發文,熱議“衛崗鄉”現狀,大致指出“一鄉之地,作坊林立,人口稠密,再發展,地方有限……”

  諸篇文章,話裏話外都流露出一個意思,即“衛崗鄉”太小了。

  輿論的力量又一次顯現!

  一些學堂的學子、先生,乃至部分官員,紛紛撰文發表自己看法,有支持者,亦有反對者,報上爭論,好一番熱鬧。

  不過,很快人們便發現,爭議的焦點並不在於“衛崗鄉”是否太小,而在於“新安縣”。

  “新安縣”管轄很大,除了縣城有過大動作外,其他地方和十年前幾乎一樣,那麽問題便來了,“衛崗鄉”沒地方了,幹嘛不去“新安縣”呢?要知道,謝岩是“新安黜置使”,擁有全權。

  民間爭論,很快波及朝堂。

  有官員當殿上奏,稱:“‘衛崗縣侯’馮寶指使旁人發文,妄議朝政,理應問罪。”

  李義府當場站出來反駁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此乃謬也,聖賢皆有雲:不可取。先皇太宗,從諫如流,魏公屢次冒犯聖顏,皆無罪也,何故為區區文章而興師問罪?此舉乃陷今上於不義,居心不良也。”

  李義府搬出先帝李世民容忍魏征之舊故,指責說話官員有意給當今皇帝“挖坑”,實際才是真正“居心不良”。

  隻是他言之鑿鑿,理由充分,哪怕如杜正倫,也不好明著站出來說話。

  幸好李治沒那麽糊塗,知道李義府痛恨上奏官員曾舉證彈劾,現在這麽說,顯然是在打擊報複,所以一語帶過,無意追究。

  不過,李治有一點很明白——馮寶在私下裏搞的那些小動作,似乎到了需要問個清楚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