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521-大婚日
作者:鍾山布衣      更新:2022-04-13 10:49      字數:2985
  轉眼七月初八,距離謝岩、馮寶大婚還有兩天。

  “洛陽”以外的賀客陸續抵達。其中有那麽一些人,需要謝岩與馮寶親自出麵款待,是以,他們那也是忙得緊。

  七月初九,“洛陽”城裏的達官顯貴,以及眾商賈,陸陸續續派人送賀禮。好在這事由府內管家操辦即可,不需要謝岩與馮寶多費心思。同日,房元昭來到“謝府”,與韓躍議定大婚當日流程與其他事宜。

  七月初十,大唐皇帝陛下與皇後,分別差遣宮內宦官,賞賜大批禮物給謝、馮二府,並且明確告知:“太子殿下明日登門道賀。”

  “皇太子”要來,那可就是大事了。

  在謝岩授意下,一些禮儀和安排皆做了些許調整,旁的不說,符合朝廷規製才是第一要務。

  當晚近“子時”,兩支人數眾多的迎親隊伍,在同一時刻,分別出“謝府”、“馮府”,沒有大張旗鼓,更沒有鼓樂齊鳴,在安靜中行走,直至官道上。

  重新整隊後,各走官道一邊,徑直前往“洛陽”。

  七月十一日。

  當“洛陽”城門如往常一般打開的時候,守衛城門的軍卒,即看見兩支長長的隊伍,緩緩走來,同時,鼓樂聲驟起……

  很多圍在城門口的百姓,紛紛議論……

  “讓開、讓開!”一隊軍卒從城門裏跑出來,將聚集百姓分開,且大聲道:“‘衛崗鄉’二位侯爺今日大婚,請諸位讓一讓,行個方便。”

  差不多同一時刻,兩支隊伍裏各有些人快步跑來,至城門前,有兩個去跟軍卒們說話,餘下則給百姓們派發“喜錢”,同時對百姓們讓開道路的舉動,表示感謝。

  讓個路還有錢拿,百姓們笑逐顏開,些許不滿自是隨之消散,紛紛主動後退,讓開大道。

  按照事先約定的流程,“馮府”迎親隊伍先行入城,“謝府”隨後。

  如此安排當然是有緣由,因為,狄萱萱借居“異姓姐姐”家中,也就是說,從“中書令”李義府宅邸中出嫁,李家,等於成了娘家人。而賀蘭敏月自然居住於“周國公府”。“李府”稍微遠些,故“馮府”隊伍先去城。

  而等到出城的時候,“謝府”迎親隊伍先走,除了是平衡兩家關係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謝岩大婚的良辰吉時,要比馮寶早半個時辰。

  據說,此乃“太史令”李淳風推算而出。

  但實際上是個什麽情況?恐怕誰也不知道。

  就在兩支迎親隊伍前後入城的時候,大唐皇帝李治,方才剛剛起床洗漱。

  “陛下,今日無早朝,何不多睡一會兒?”先一步起床的武皇後,親自伺候李治,且輕言而道。

  “睡不著。”李治淡淡言道。

  “陛下以微恙之名,休朝一日,對謝、馮二卿著實恩寵有加,料必定感激得緊。”

  “二位卿家皆是能臣,同日大婚,許些便利亦是應有之意。”李治隨口道:“全且當休沐日罷了。”

  武皇後微笑道:“古來明君,亦不曾如此,陛下此舉,當名留千古。”

  “哈哈,皇後所言,甚合朕心。”李治顯得心情很不錯。

  “陛下,今日天公作美,不知可否陪妾身宮中賞玩?”

  “自無不可。”李治想也不想,即應允了。

  帝、後二人用過禦膳,即起身走出寢宮,步入宮內花園,閑庭信步,間或閑說……

  差不多同一時刻。

  經過一番鬧騰,謝岩、馮寶如願接到新娘,啟程返回。

  唐朝的婚禮,可要比後世複雜多了,好在謝岩有過一次經曆,倒也應付得了;馮寶雖然沒有經曆過,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思,將一些不必要的流程給省了,當然,別人怎麽說?怎麽看?他可就不管了。

  婚宴時間定在“酉時”。

  所有來賓都沒有想到的是,凡商賈、胥吏、低級官員等,皆於“謝府”與“馮府”內入座,而包括前來賀禮的“皇太子”李弘等所有高官顯貴、世家大族來人,全部安坐在兩府正門中間的道路上。

  這條路,今日被完全封閉,一百多張方桌、圓桌,分成兩列,占據了整條道路。

  兩府正門左側,為各自主桌,餘下向兩端延伸,且按官職、地位、名望、輩分等條件,由專人引領入座,絲毫不亂。

  “太子”李弘到底年輕,見狀雖好奇,卻有些不明兩家用意,是以轉首詢問身邊東宮屬官。

  屬官大致看了一下,猜測出謝、馮兩家用意,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方便賓客。

  因為很多官員,實則為兩家而來,可若在婚宴時,居於其中任何一家,不免“得罪”另外一家,如今,兩家看似涇渭分明,各據一邊,卻對來賓而言,大為便利,無需再費思量,權衡如何應對。

  這種來自於後世“集體婚禮”的創意,對唐人那當然再新奇不過,且官員們私下皆以為——如此甚好。

  當然,也有極少部分有心看笑話的,不免大感失望。

  大唐是開放的,唐人思想同樣頗為豁達,對新鮮事物接受力很強,所以,上到“皇太子”,下到“衛崗鄉”官員,無不滿者,或許有,亦或泯然眾人矣。

  婚宴,熱烈進行中……

  武皇後寢宮內,皇帝李治卻正在為一件事情而疑惑不解。

  稍早些時候,王伏勝得到一個聽起來“很怪異”的事,隻是一直都沒有說。

  可無巧不巧,在帝、後言及謝、馮二人時,專門提到馮寶“掙錢”能耐,王伏勝一時興起,將自己聽到的給說了出來。

  事情看起來很小,那就是王禧代馮寶出麵,意欲租下“寶莊”附近所有田地。

  在王伏勝想來,馮寶肯定是又有了什麽“發財”門道,因此當做一件軼事說出。

  地位和高度不同,決定了看待問題的眼光。

  李治可沒有認為馮寶會為了“掙錢”去租田地,原因那太簡單了,出海一趟,獲利遠超土地所得。

  那麽,馮寶租土地做什麽用呢?

  李治隱約覺得,事情恐怕沒那麽簡單。

  重新回到武皇後身邊的王福來,在這個時候,忽然抬頭看了看武皇後,欲言又止。

  “汝有話說?”武皇後問。

  “稟陛下,皇後娘娘”王福來躬身行禮道:“奴婢聽聞馮侯租田地,不免想起一事,或可釋疑。”

  “說來一聽。”李治道。

  “回陛下話,馮侯當日與謝侯爭端之際,曾有言稱‘吾他日領一鄉,必可勝汝’!奴婢以為,馮侯租地之舉,或、或有關連。”王福來說完,微微抬眼喵了一下皇帝臉色。

  那一日,謝岩和馮寶當眾鬧騰,說了很多話,而且基本上用的都是後世的語言和說法,所以很多人根本不是太明白。

  而王福來選擇在這個時候說,其實根本就是有意,他受了馮寶的委托,在適當時機,向皇帝表明自己有意做官,願領一鄉之地,而最合適地方,即“寶莊”一帶。

  王福來搞不清楚馮寶用意,隻不過,他從馮寶那裏得到太多好處,這種見機行事的“小忙”,當然無法拒絕。

  原本以為還需要等待時機,哪知道王伏勝突然提及“租田地”,王福來覺得,“租田地”多半與馮寶的設想有關,這才有了適才之言。

  “馮卿家果真如此言及?”李治很是詫異地問。

  “確曾有言,奴婢豈敢欺瞞。”

  “陛下,馮卿家領一鄉之地可勝謝卿家,此言未免誇大些。”

  “那倒未必。”李治道:“皇後有所不知,馮卿家行事隨心,卻非大話之人,有所言,定有所依。”

  “可何來一鄉之地?妾身記得,‘衛崗鄉’乃陛下聖心獨斷,單獨劃出,是為特例。”

  “不錯,皇後所言極是。”李治道:“此事可一而不可再。”

  “既如此,何來一鄉之地?”武皇後不解地道。

  “朕以為,馮卿家已想好所在。”李治雙眼閃動,流露出智慧的光芒。

  武皇後同樣聰明得緊,立刻反應過來,驚道:“莫不是‘租田地’?”

  “善!”李治言簡意賅。

  租下田地,再加上部分無主荒山野嶺,的的確確構成了“一鄉之地”,然而,要想得到皇帝和朝廷授權,那就不容易了。

  權力給大了,容易形成獨立王國;全力給小了,掣肘太多,難以成事。

  因此,盡管李治猜測到了馮寶設想,但是,他很清楚,最終能不能成,可不完全取決於自己這個大唐皇帝,畢竟此事牽扯太多,幹係重大,即便貴為天子,也不好獨斷專行。

  況且,李治也非常想知道馮寶到底要幹什麽?畢竟“衛崗鄉”珠玉在前,新弄“一鄉”,又豈能毫無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