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光陰輪回鎖4
作者:絕域輕騎      更新:2021-03-20 05:46      字數:2310
  後來的人類根據太陽、月球及地球運轉的周期確定了年、月、日的概念,並結合大自然與四季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許多更新更實用的曆法。

  在“萬年曆”的基礎上,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又研究製定了三種曆法,它們分別是: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陽曆也叫太陽曆;陰曆也叫太陰曆,月亮曆;陰陽合曆,也就是俗稱的農曆。

  其中的陰陽合曆一直沿到今天,是迄今為止最適用、最科學的曆法。也是讓外國人根本搞不懂的一種曆法,裏麵隱藏了玄妙的天機和深奧的哲理,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中化文明的又一精粹。

  為甚麽農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因為它不但推斷和記錄的時間精確,而且還能有效地指導古代的農業生產,完全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隻需要按照裏麵的節氣來開展相關的農事活動就可以了,方便、實用又便於記憶。

  所以每一種發明好不好,關鍵還要看它適不適用,以及貢獻的大小,隻要適用,而且又有貢獻,那它就有廣泛的市場和強大的生命力,就會被廣大的勞動人民樂意接受,反之便會被迅速淘汰,並被人們遺忘。

  在今天看來,當時曆法的產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務的時候,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農曆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曆,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曆的成份,而且還有陰曆的成份。

  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作出了兩者對農業影響的終結,所以中國的農曆比純粹的陰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曆更加實用方便。

  農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它的準確巧妙,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都 是其它曆法難以企及的,所以說,農曆曆法是我們勤勞智慧的老祖宗最驕傲的發明,更是被中國人視為驕傲。

  這個圓盤上的文字,有一大部分都 是我國農曆裏麵的名詞,所以要解開這個圓盤裏麵的奧秘,首先就要弄清楚這些名詞的來曆,而要弄清這些名詞的來曆,就必須要了解我國的農曆文化。

  “陰陽合曆”,是調和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曆法。它既要求“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曆法年”同“回歸年”基本相符,是一種綜合陰、陽曆優點,調合陰、陽曆矛盾的曆法,所以叫“陰陽合曆”。我國古代的各種曆法和今天使用的農曆,都是這種“陰陽合曆”。

  中國的曆法與紀年采用“陰陽幹支三合曆”;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

  從黃帝曆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公曆)始,中國曆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這些曆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有的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曆和唐朝的皇極曆法等。

  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曆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概念,具備了陰陽曆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曆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餘",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製曆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曆法;秦朝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曆法。

  漢朝初期,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這兩部曆法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曆法的依據範疇。之後中國曆朝頒布的曆法,均與《太初曆》大同小異;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采用西曆或民國紀年並用。

  曆法中的基本元素是:“日、氣、朔”。

  我國從殷商時代起就采用幹支紀日。從甲子到癸亥,六十幹支日名輪流循環使用。而“日”最早見於商代 ,遠古時期沒有"太陽"這個詞,便用 "日"來代替“太陽”這個詞。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太陽每天都會東升西落,所以一個晝夜也稱為"日"。

  “氣”是中國古曆的陽曆成分。從冬至點開始到下一個冬至點為一年(回歸年)。一年分成二十四個“氣”,稱為二十四節氣。按時間等分的叫平氣。按一年中太陽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氣。從冬至開始,每隔一個氣,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氣;其餘十二個,如:小寒、立春、驚蟄……等都叫節氣。

  “朔”是中國古代曆法的陰曆成分,日月的黃道經度相同的時刻叫“朔”。月亮繞地球轉動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它的速度變化的周期叫一個近點月。太陽周年運動的速度也是不均勻的,它的變化周期直到明末以前一直認為就是一個回歸年(見年、月)。由於日、月運動都不均勻,所以每連續兩次“朔”之間的時間也是不相等的。不過,經過長期觀測統計,可以求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平均數,這個平均數就稱為一個“朔望月”。根據朔望月推算出來的朔,叫平朔。對平朔進行日、月運動不均勻性的改正,得到真實的“朔”,稱為“定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