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諸葛營盤
作者:絕域輕騎      更新:2021-03-20 05:46      字數:3457
  在那個寫著拉鮓古渡的石牌坊後麵,有一棵大大的攀枝花樹,現在花期已過,茂盛的樹葉遮住了午後的陽光,形成了一片大大的樹陰,大家都 來到了樹蔭下躲避這午後毒辣的嬌陽,沐浴著江邊吹來的習習涼風。

  有幾個上了老紀的老大爺,吸著自製的旱煙,在樹蔭下悠閑的拉著家常,聽到我們來此尋找人文古跡,便向 我們指了指前麵山上的地方說:“那裏叫諸葛營盤,相傳當年諸葛亮就在那邊山上安營紮寨,並在此生擒孟獲,上麵有一塊青色蹲蛙石,石頭上麵有三國時期諸葛亮親手書寫的幾個大字,你們要找古跡去那裏最好”。

  既然已經來了,就應該去看個究竟,趁現在時間尚早,在此處也沒有得到預想中的收獲,於是大家又驅車來到了當地老人所指的諸葛營盤的方向,來看看在這裏會不會得到什麽意想不到的收獲。

  山下酷熱難擋,讓人頭暈腦漲,心情也很煩躁。山上卻是空氣清新、涼爽異常,越往山上走,越是覺得神清氣爽,看來這裏還真的是一個宜居的理想處所,當年諸葛亮選 址在此安營紮寨,還真有他的道理。

  諸葛營盤地處川滇交界處方山之巔,東與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隔江相望,北與P市仁和區平地鎮山水相依,曾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也是西漢“蜀身毒道”西線靈關道、唐代清溪道上的重要路段,還是當年諸葛亮率兵“五月渡瀘”在這方山之上安營紮寨、臨江據險之地。

  後來諸葛亮手下大將王平來及其部下定居於此,諸葛營村之名便由此而來。現如今,還能在諸葛營盤內找尋到三國時諸葛亮軍隊駐紮時的城牆遺跡。

  山上便是古軍營的營盤,大家棄車步行,沿著山路蜿蜒向上而行。路很舒緩,婆娑的原始森林望不到邊際,樹林間滿是奇花異草,林間道路被落葉覆蓋,腳踩在上麵如履地毯之上,綿軟舒適,越往上走樹木越來越高大,在遮天蔽日的林間行走,完全是一種回歸自然、放飛自我的感覺。

  營盤山上,有仁和區政府樹的一塊碑,上書“營盤山古軍營遺址”,石碑上記載了三國蜀吳相爭時期,諸葛亮統兵作戰於此山,並在山中安營紮寨,抗擊敵軍的相關事跡,同時還重點介紹了望江亭、蹲蛙石等景點。

  營盤山上三麵是無底的懸崖絕壁,一麵地勢稍緩,但被幾百米長的營埂遮擋護佑,這些營埂猶如一條巨龍橫臥,所用的原料不是磚,也不是夯土,而是不規則的片石壘砌,就像一條堅不可催的“長城”,保護著一方的安寧。

  “長城”沿著山脊從南到北,寬一到兩米,高逾一人。最南端有石砌堡壘,堡壘頂部雖已坍塌,但牆壁上射擊、瞭望孔及通道均清楚可辨。北端的塹壕,有多處哨位痕跡。

  在山頂舉目四望,附近三角架山的“先鋒營”、 “保安營”、“寶興營”、“萬寶營”、“龍潭營”“得勝營”、“岩神山營”一共七個營寨互為犄角,遙相呼應。

  這七個營寨的位置選得恰到好處,各營寨既自成體係,又能首尾相應,七個大營盤所處的位置,就像夜空中的北鬥七星一樣,延伸向遠方。

  據傳,當時諸葛亮率大軍過江後正值5月,天氣酷熱,很多將士中暑生病。諸葛亮派人向前搜索可以休整的地方。搜索小隊來到方山,隻見山上古樹森林,濃蔭蔽日,清泉甘甜,氣候涼爽,而且山勢雄偉,居高臨下,四周一覽無餘,是難得的戰略要地,便在方山休整,準備等士兵康複後,再繼續南征。

  諸葛亮命部隊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建築材料掘土築壁,在山上挖了很多火坑,打了很多石碓窩,這些遺跡都是當年駐軍築城留下的有力證據。

  休整近一個月後,諸葛亮覺得方山地勢險峻,為兵家要地,加之景色美麗、土壤肥沃,遂命王平將軍留下一些士兵在方山繁衍生息,鎮守滇川,因此才有了今天的諸葛營村。

  不知不覺地,李子木他們就已爬上了山頭,大家準備先去望江亭,看看這“一目三江”的勝景,究竟有何獨到之處,能讓眾多的遊客推崇備至。

  大夥一路小跑,在鬆林的盡頭,望江亭像一座高大的烽火台屹立在大家麵前,直抵絕壁。

  陣陣鬆濤中,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呈現在大家麵前。

  “太雄渾了,這完全就像一幅張大千的山水畫!”美女由衷地發表著自己的感歎!

  的確,憑欄遠眺,山風扯衣,烏雲低垂,大地蒼茫,氣勢磅礴的金沙江水在山穀之間緩緩東去……落日正圓,視野中的金沙江更像一條綢帶,深情纏繞在群山之間,顯得十分平穩、沉靜,仿佛一位慈母的溫柔,撫摸著蒼茫大地。

  望江嶺位於方山東麓,是諸葛亮在方山駐軍時觀察敵情的哨所區,也稱諸葛哨所。

  現在在當年諸葛亮觀察敵情的烽火台遺址上建了望江亭。望江亭欄外即為P市,登臨其地,一眼望三江,頗有一統江山雄魂之感,望江望嶺望白雲,觀古觀今觀天地。登上望江嶺,萬水千山盡收眼底,金沙江水滾滾東去;珍珠滴水岩上,泉水滴落,似九天飛珠。

  108國道橫貫山腰,金沙江水蜿蜒向東,成昆鐵路沿江飄遠。

  觀日出日落,看萬水千山,眼前煙波浩茫,夕陽無限,景色蔚然壯觀,此為方山第一景。那峰巒疊嶂的感覺,真有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峽穀般壯觀。

  望江享的旁邊,就是當年諸葛亮屯兵之地,現在還殘存著一段300多米的古城牆。如今硝煙散盡,漫步這殘垣斷壁之上,在曆史的風雲中默默地回想著它曾有的滄桑。

  如果不是旁邊聳立的那個碑刻,可能誰都不會留意到這段土牆,稍一疏忽我們便可能與這段厚重的曆史擦肩而過。

  大家來到當地村民所說諸葛亮題字的地方,隻見前麵一尊高數丈的青色蹲蛙石矗立在大家麵前,這尊石塊就像一隻大大的青哇,靜靜地蹲在地上,正在積蓄著力量,準備向前奮力一躍,跳向遠方。或者是他發現了食物,準備給對方來個突然襲擊。

  他們來到那塊奇怪的石頭上一瞧,上麵模模糊糊好像有一些字的痕跡,但那些字損毀嚴重,已經看不到一個完整的字樣了,隻有最後兩個字還看得到部分部首的痕跡。

  前麵兩個字已經被 人用堅硬和利器把它鏟掉了,隻看到錘擊斧鑿的痕跡,根本看不到一筆完整的筆畫。而後麵兩個字的偏旁已經不見了,好像隻剩下部首的部分,那剩餘的部分字體看上去好像是隸書字體,依稀可見,好像是“西尺”兩個字樣。

  “這是什麽意思呢?好像是東瀛人的名字一樣怪異。不是說這裏是‘可以棲遲’四個字嗎”?美女看到這樣的情況,好像覺得難以接受。

  “就算是完整的四個字,也不知道它是什麽意思啊!”雷霆好像也在盡力思考這個問題。

  這是什麽意思呢?大家一時麵麵相覷,美女隨即打開手機,問了一下度娘,度娘也很爽快地給出了答案,原來“可以棲遲”是詩經裏麵的一句詩,意思是可以在這裏休息逗留。

  當年諸葛亮到此地時,這裏是不毛之地,一片荒蕪,這裏有什麽逗留的價值呢?按他一生謹慎的性格,他是很少做出這樣沒有道理的決定的,更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浪漫。所以他所刻的這四個字必有深意。

  李子木和文立倆坐在石頭上冥思苦想了半天,也不得其解,為什麽這個石塊上會不多不少剩下這兩個不完全的字呢?其他的字和偏旁為什麽會消失了呢?

  後來李子木才了解到,這塊石頭上當年確實是刻下了“可以棲遲”四個字,一直到文 革之前都還清晰地印刻在上麵。

  後來轟轟烈烈的文化 大 革 命開始了,當時有人提出說這幾個字是封建餘孽,應該讓這四個字徹底消失,所以縣裏便派出幾個壯小夥,拿相關的工具來到山上,廢了老大的勁,才把前麵兩個字和後麵兩個字的偏旁鏟去。

  由於後麵兩個字的“西”和“尺”,刻得太深了,這塊石頭越往裏鑿硬度越大,那幾個小夥子費了力牛二虎之力,想盡了一切辦法,都沒有讓它徹底消失。

  眼看天色已晚,那幾個小夥子隻有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回去交差複命了,這件事也就此不了了之,所以這兩個不完整的字才得以逃過一劫,保留至今。

  這幾個字雕刻的深淺為什麽會不一至呢?而且偏偏是“西”和“尺”這兩個部首雕刻得最深,怎麽鏟也鏟不掉,難道這裏麵隱含有什麽深意。

  營盤山古戰場遺址,雖目前難以追溯、考評它的曆史根源,但其雄偉壯觀的營梗(軍營、山寨圍牆)足以證明古時候這裏曾發生過聲勢浩大的戰爭場麵。

  山寨高聳的寨門雖早已毀壞,但登上寨頂的台階仍有保存。戰壕、峰火台遺址依稀可見,大大小小的類似軍營營房的建築物遺址,多達上百處。其中最大、最集中的建築群3處,每處都有20幢以上的建築遺址。

  營盤山東南山坡上的營長墳,長眠的就是古戰爭中壯烈犧牲的將領之一,雖墓地多次被盜,但仍能在墓地附近找到墓碑。營盤山背麵的石桌子,據傳說是當年將領們研究作戰方案、指揮作戰的地方,如今長寬約2米的大石桌仍遺留在森林中。

  邁步營盤山古戰場遺址,其雄偉的營梗,諸多的營房建築物,蜿蜒曲折的馬幫路,仿佛讓人一下子又回到了那個烽煙四起、鼓角爭鳴的年代,可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