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伐庸遇挫(1)
作者:沈處默      更新:2020-12-23 21:17      字數:2980
  楚莊王站起身的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不自覺的追隨著他。他們都是第一次看見這個年輕的臉孔,站在象征楚國最高權力的地方。有些人甚至已經兩年沒有見過這位君王。此前唯一一次照麵還是他繼位儀式舉行之時。

  遷都避敵,攻打庸國,兩個涇渭分明的選項並排在一起,像黑與白同列。對比強烈,反差巨大,天地之別。

  說到遷都,第一時間浮現在腦海的畫麵就是:一班宗室大臣攜帶包袱細軟狼狽逃竄,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安。除了場麵難堪,說出去還有失大國威儀。

  名義上說是“不戰而退”,解釋成為了保存實力而退守,跟投降絕不能相提並論。可是“退”終歸不是什麽值得誇耀的壯舉。相信參與退的人很少昂首挺胸神采飛揚,倒是多多少少有點沮喪無奈吧?

  當然,遷都最大的好處就是務實,效果立竿見影。不可預測因素被壓縮至最少。既然不去爭取,也談不上失去,結果中性。唯一的不便就是工程浩大。不過,累的不過是仆從小廝,達官顯貴也就按部就班而已。全員往目的地進發,平安抵達後駐紮下來,圈地抱團存活。

  攻打庸國,一說出來畫麵就大相徑庭:一身正氣,熱血沸騰,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除了英雄主義的快意恩仇,還有馬革裹屍戰死沙場的酣暢淋漓。打贏了自不必說。敵國的領土、馬匹、毛皮、美女、珠寶美玉都是我們的。之前被敵人逼得喘不過氣來,差點要遷都保命。忽然命運逆轉,鹹魚翻身,多麽勵誌?

  然而,戰爭最可怕的地方是不可預知。過程有突發情況不可預知,無法事先準備。成敗轉瞬,不到最後關頭無人知道鹿死誰手。成王敗寇,高回報意味著高風險。可是,冒著高風險並不能保證一定會有高回報。事前的部署如何周密,計劃如何滴水不漏,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顯得渺小脆弱,有時甚至不堪一擊。

  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政治鬥爭始於陰謀權術勾心鬥角,漸漸發展到拉幫結派分庭抗禮,接著公開決裂明刀明槍,最後是集結兵力馳騁疆場。犧牲人數層層遞進,尤以戰爭為甚。戰爭如同一台大型絞肉機,批量產出屍體。其結果或是影響參與國國力內政,或是影響地區政治走向,最嚴重的則是亡國滅種。

  楚國攻打庸國,是在自身遭遇重大困境無力應付時,下的一著險棋。輸了雖不至於亡國滅種,付出的代價必定非常慘重。尤其現在內部異常羸弱。如果戰敗,國力必然大大削弱。置之死地而後生從來都是身不由己。沒有人動不動就把自己逼到死地,因為——後生與否,結果說了才算。

  拋開各執一詞的雙方不提,因為他們已經有成見在先。如果不是,選哪個選項都是困難的。選擇困難的原因在於:沒有一個選項滿滿都是優點,也沒有哪個選項一無是處。同樣的優勢在不同人心中的權重不一,同樣的劣勢對不同的人影響不同。偏好各異,選擇自然不同。

  莊王俯視群臣,目光逡巡了好幾回。心中暗念,千萬不要讚成遷都,千萬不要……他還偷偷看了老將軍好幾次,生怕他堅持己見。畢竟,最先提出遷都的人是他。

  大殿內出奇的安靜。持續了近兩個時辰的討論,大家都需要時間慢慢沉澱。細細回想遷都和討伐庸國的利弊得失,結論漸漸浮出水麵:退隻是回避一時,豈能逃避一世?如果此時退,助長了他國的囂張氣焰,他日再戰時,敵人更強大,我方也未必能贏。

  還不如放開手腳大幹一場!想當初,楚國的祖先遇到多少困難險境,不也熬了過來?現在比從前好太多,怎麽還畏首畏尾了?

  楚莊王也感受到了,大家都滿懷希望,用同樣熱切的眼神回視他。包括提出遷都的老將軍,也衝他不著痕跡的點點頭,他接收到了。“既然諸位都沒有異議,那麽,就決定了——討伐庸國,誌在必得。”

  兩個時辰裏,大廳的氣氛走過了一年四季:從見到君主臨朝時的欣喜,到討論應敵時的沉重,再到遷都幾乎要定下來時的凝重。接著是聽到有人提出主動出擊時的驚訝,想到勝算竟毫無把握時的擔憂。最後,是終於做出決定的坦然。

  是的,坦然,這是此時楚莊王的心聲。過去,他不過問政事,夜夜笙歌,外人眼中的他似乎無憂無慮。其實,他的內心飽受煎熬,尤其最後這半年。

  現在,他雖還不清楚自己所做決策究竟是對還是錯,可是,他終究承擔起了一國之君的責任,他在努力盡職的扮演自己的角色。他兼聽了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傾聽了具體措施,認真的思考和權衡其中的得失輕重,最後做出了選擇。

  這是近三年來,他唯一用心做的事情。矛盾不安被撫平,所以坦然。當然,他也會坦然麵對結果。

  對於站立了兩個時辰的眾位大臣來說,這場會議是冗長的。對楚莊王而言,親手處理政事的感覺竟如此美妙,時間稍縱即逝。

  他可能做夢也想不到,他的這個決定,成就了未來楚國問鼎中原最重要的奠基石。這個決定,也是他未來二十年執政生涯裏——最重要的決定。

  既然已經決定出戰,接下來就是分工。

  兵分四路:

  蔿賈為將軍,負責引兵擊退百濮。

  令尹鬥般負責挑選兩人作為使者,分別出使秦、巴兩國。求得援兵之後,等我國通知隨時出兵,會師地點再議。

  即刻派人通知盧戢黎,盡速率軍趕往庸國。早日探得敵情,以便定下我軍的對敵計策。

  司馬鬥椒負責統領三軍,密切關注來犯各路敵軍的動向,動員全軍隨時作好出戰準備。一旦奇兵收集到情報,定好計策,便要集結軍隊與秦、巴兩國軍隊會師,並負責協調聯軍的全部作戰安排。

  各路人馬得令之後,馬不停蹄的展開工作。

  為達到虛張聲勢的目的,司馬召集了一眾將士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戰時動員。將士喊打喊殺的聲音震得地動山搖。出兵那天更是不得了,戰車利器一批批的離開都城往西南而去。整個隊伍綿延數裏,戰車駛過,揚起漫天灰塵。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整個郢都的將士已經傾巢而出,老百姓都議論紛紛。駐守西南部的軍隊也被集結起來。兩支隊伍會合後由蔿賈率領,誓要跟來犯的百濮一決高下。

  為了配合蔿賈提出的“知難而退”戰術,楚軍還發動了大規模的輿論宣傳。他們在各地張貼告示,大量招募士兵。宣稱外敵入侵,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動員百姓同仇敵愾保家衛國趕走入侵者。

  他們打探到,百濮的成年男性幾乎已經全部動員起來,有三支隊伍組織相對嚴密,戰鬥力最強。於是蔿賈派出三支小分隊應戰。小分隊裏有不少身懷絕技的山地人。他們生長在高山密林,擅長泅水爬山,有豐富的野地生存經驗。他們悄悄接近對方的三支隊伍,聲東擊西,調虎離山,渾水摸魚,很快就將對方擊垮。

  三支隊伍已經算是百濮的精英,他們用了一段時間才把人員組織完畢,稍事訓練幾日而已。誰知楚軍突然從天而降,神出鬼沒,簡單利落的就把他們殺的殺,抓的抓,所剩無幾。

  蔿賈吩咐軍士,把活的全部放回去。放回去之前告訴他們:楚國地廣物博,各地相互支援,一次天災而已,哪裏像外界傳說的餓殍遍地民不聊生?就算有饑民,有人餓死也是局部。不要聽信謠言,跟楚國為敵。雙方既無宿怨也沒新仇,這次就算了。留你們的小命,回去之後跟村裏的弟兄們說,不要再來招惹楚國,否則定不輕饒。

  這些人被放回去的同時,楚國都城聲勢逼人戰時動員的消息也傳到了百濮各部落。他們這才知道,楚國將軍所說不假。於是紛紛奔走相告,不要再去招惹楚國。距離較近的濮人,想要聯合起來一起出兵的,馬上打消了念頭,準備各回各家。正要趕往集結的,聞此消息,掉頭便走。

  眾濮本就是投機主義者,賭的是楚國不敢發兵。誰知出師不利,嚇得魂飛魄散,全部作鳥獸散。號稱要帶領眾家兄弟,一起去楚國打牙祭的麇國,頓時亂作一團。內部矛盾激化,再也無力向楚國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