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224
  封駁又叫封還,繳奏,這是文官享有的可以與皇權對抗的權利之一,但卻並非掌握在宰相的手中,為的就是避免相權過大,幹涉皇帝的一切旨意。

  宰相不用印的旨意也是旨意,隻不過變成了中旨而已,但依舊具有效用,朝臣們可以拒絕,但卻要承擔拒絕的後果。

  封駁就不一樣了,這是中書舍人和翰林學士在看到詞頭後把詞頭變成詔書時進行的封駁,也就是說中旨是沒有經過中樞宰相用印而已,封駁是直接退回給了皇帝,根本到不了臣下的手中。

  由此可見封駁權利之大,當然,最終這些中書舍人和翰林學士還是皇帝任命的,他們可以封駁,皇帝也可以罷官。

  隻不過一旦被封駁過的旨意,即便是罷官之後的繼任者也不一定會讓旨意通過。

  宋承唐製,所以封駁製度也沿用了唐時的製度,隻不過相比唐代的封駁製度更為複雜些,在唐朝封駁權歸門下省所有,具體由給事中執行,宰相不能幹預封駁事。

  封駁權掌握在銀台司的手中,所謂銀台司就是負責大宋奏疏以及旨意下達的專屬衙門,雖然權利不大,但地位清貴,一項封駁權便是讓人肅然起敬的。

  在旁人看來,唯有清貴之人,品德高潔正直之人才能獲得官家的如此信任,可事實上,封駁權隻不過是趙禎向世人展現自己願意收到製約的一種態度而已。

  這種權利對於一般的君王還有些限製,可對於他來說,限製微乎其微。

  但現在,這個封駁係統真的發揮作用了,趙禎的旨意到了銀台司就被中書舍人和翰林學士給封駁了,這不光是他們的意思,還代表了大多數朝臣的意思。

  雖然大家都喜歡眼下開放的學術風氣,但並不代表同意罷黜儒家獨尊的地位,儒家是華夏千年來的主要信仰,是讀書人的精神所在。

  眼下皇帝突然要罷黜儒家獨尊的地位,一時間許多人無法接受這件事,其中甚至包括範仲淹這樣趙禎一手提拔起來的改革派宰相。

  儒家是讀書人的根本,儒家思想指導了華夏**綱常千年之久,一旦改變儒家的地位,那會造成一個什麽樣的後果?

  誰敢冒這個險?誰能承擔這個後果?

  眼下的大宋是真的進入治世的時代,天下太平,百姓富足,精神上的追求自然會更多一些,但各家的興起和儒家地位受到的衝擊同樣讓朝臣們趕到不安。

  歐陽修的奏疏已經在朝堂上掀起一股驚濤駭浪,就在朝臣們為此辯論的時候,趙禎的這一手讓所有人心驚膽戰。

  沒想到皇帝是如此的支持歐陽修,想要把大宋的學術的環境推到先秦之前,諸子百家齊出的局麵難免會讓儒家陷入被動地位。

  要知道,在先秦的時候儒家並不是天下牛耳,諸子百家中能和儒家抗衡的學說大有人在。

  亞聖孟子有言:楊、墨之言盈天下,天下不歸楊(楊朱學派)則歸墨(墨家)。

  儒家在那個時代還沒有做到非常出名的程度,否則也不會嫉妒的說出這樣的話來,然後在極力的汙蔑這兩家學說,說這兩位先賢都是禽獸。

  至於原因很簡單,因為楊,墨的學說和儒家的學說存有衝突。

  人類社會有別於禽獸,就是人有國家,有社會。人有為國服務的義務和責任

  楊子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照他這樣,當兵都逃兵役。納稅都偷稅漏稅,國家還如何維持?

  楊朱之學的思想是“貴己”、“重生”、“人人不損一毫”。

  儒家認為,人類社會有別於禽獸,就是人有國家,有社會。人有為國服務的義務和責任,楊子卻認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照他這樣,當兵都逃兵役。納稅都偷稅漏稅,國家還如何維持?

  儒家認為人類區別禽獸,因為人能感恩,孝順父母。

  墨子兼愛,不分親疏。對別人父母和對自己父母一樣。那自己父母豈不是白養了一個兒子?

  孟子便認為楊子墨子的主張,就會使得人與禽獸沒區別:“楊子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但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誤,隻不過是每個人的理解不同罷了,在孟子眼中禽獸不如的事情,在後世人的眼中卻極為正常。

  雖然墨家已經消失,雖然楊朱之學已經泯滅,但誰知道新出的學說會不會與儒學向違背,不同的地方又該如何去處理?

  在朝臣們看來,不是不支持諸子百家的複興,也不是要扼殺眼下良好積極的學術氛圍,而是要把可能出現的問題處理好之後,再推行罷黜儒家獨尊的地位。

  但問題是朝臣們的想法太過簡單和頑固,若是不推行百家爭鳴之策,如何知道會出現什麽樣的問題?

  若是不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的所在,期望把一切問題都解決之後再推行政策,那要熬到什麽時候?

  人的推算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問題一廂情願的推算出來。

  事實上朝臣們的心中還是頗為擔心的,擔心對儒家的衝擊會造成誰會的動蕩,會發生不可預知的風險。

  沒有什麽比國家穩定更為重要的,為此他們甚至願意放棄新的嚐試,繼續延續著儒家的思想在大宋站住統治地位。

  也就是說寧願放棄未來的美好,也要守護住眼下的繁榮,這就是根本所在。

  這其中或許會牽扯到利益的問題,但最根本的還是人心中對眼下盛世的不舍,不願冒一絲風險去改變它。

  不能說是懦弱,無論是哪個反對的官員都能拍著胸脯的說這是在為了大宋眼下的治世,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得失。

  這種大義上無懈可擊的理由讓歐陽修很苦惱,而趙禎卻不以為意,他讓歐陽修看到了一些原本他不該看到的事情。

  自己支持歐陽修對文化的改革,但最終的結果不盡人意。

  醉翁還是出現了,雖然他沒有被貶斥到滁州,神都城中也沒有醉翁亭,但他依舊成為醉翁。

  還是在皇帝的麵前,趙禎私訪歐陽修在神都城中的家時,這位文學改革的先鋒“鬥士”正在借酒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