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六章恍然大悟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199
  劉渙煎迫角廝羅的起因趙禎知道,他也理解劉渙這麽做的原因,即便是一張老臉不要了,也要把青塘和角廝羅逼到大宋的對立麵去。

  雖然從一開始就知道,但趙禎卻依舊認為劉渙太過愚蠢,這麽重要的事情居然不向上通報,不明白上麵的意思就自己擅作主張。

  這樣一來雖說劉渙一個人背負起汙名,可這件事完全不需要他的犧牲,這樣做毫無意義,也是多此一舉。

  趙禎作為一國之君難道不知道考慮青塘所帶來的威脅?

  最重要的是上下君臣之間的信任和理解,趙禎仔細回顧之後便發現,現在大宋君臣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從一開始他就把臣子看作是和後世一樣的存在,可事實上他們與公務員之間的差距相去甚遠。

  在古代的政治體係中,君臣關係是一個類似於紐帶作用的東西,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存在。

  帝王一個眼神,一個念頭,一句話都會給臣子闡明一些道理,而臣子不單單是管理國家的工具,更是要揣摩上意,並且把自己的想法向上積極反映。

  趙禎努力打造的朝堂更為類似於後世,所有人的一切都被安排好,文臣武將手中並沒有多少的自主權,最多便是把想法通過奏疏的方式向趙禎反應。

  於是大宋的政治氛圍和以往都不太一樣了,有了趙禎這位聖君之後,朝堂上下許多朝臣都把問題交給了中樞,而中樞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推給皇帝。

  人的主觀性和能動性都被放棄掉,這其實是做臣子的悲哀,朝中六部的相公不是沒看到這個問題,但他們擔心自己太過進取,最終會讓皇帝懷疑自己是在對權利的追逐。

  趙禎恍然大悟,其實是自己把劉渙變成眼下這個奇怪的“政治動物”,大宋的政治體係並不完美.........或者說原本的體係是不錯的,可到了自己手中就變得殘缺不全。

  大宋的政治環境一直都不錯,不因言治罪,不因改革而掉腦袋,這是多麽美好的一個政治環境?

  多少的名臣名相都是在這個大環境**現的,可最終被趙禎自己一手敗壞,這是個不好的事情,過猶不及的道理被他忘記了。

  強大的皇權以及日益勢微的相權使得原本安定祥和的政治環境不複存在,趙禎不斷的打擊文官體係,使得文官已經不敢忤逆他的任何旨意。

  原本的聖旨要從中書門下發出才算是真正的旨意,而中旨這種原本不受官員們待見的東西現在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權威。

  這是一種倒退,事實上出自中書門下的旨意才能算是正事的聖旨,而非從禁中發出的中旨。

  劉渙一事讓趙禎憤怒的同時也讓他看到了自己的錯誤和不足,眼下種諤兵進青塘,種世衡這位老父從神都城千裏救援,這一切的一起都事出大宋現在的政治製度。

  越是對權利劃分的細致,越使得使用者謹慎,這原本是好事,可一個國家所需要的不光是謹小慎微的朝臣,還需要有拳拳報國之心的直臣,諍臣。

  經過劉渙之事,趙禎猛然發現朝堂上的直臣,諍臣越來越少,即便是包拯都打算頤養天年不過問朝政。

  大宋進入治世不假,可還沒到朝臣們閉口不言的時候,這麽一想趙禎忽然覺得渾身冰涼,他忘記了一點,大宋的朝臣都是敢於直言上諫。

  即便是麵對高高在上的皇權他們也不怕,甚至擔心力度不夠,無懼任何壓力和權勢,這才是大宋文臣們的風骨。

  現在,風骨不在,各個力求自保,為的是什麽?

  而這一局麵也導致上下之間,君臣之間的思想阻隔,也才會出現劉渙這般的固執和範大勇的慘事。

  人無論做什麽時候都要為自己負責,而趙禎明白,自己對文臣的過多限製和分權使得現在的自己嚐到了苦頭。

  但對於分割相權之事趙禎並不後悔,前朝宰相隻有一人,這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宋自開國後太祖不光撤去了朝堂上的凳塌,還把相權進一步的劃分。

  三司的計相,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使等等這些就是相權劃分的結果,於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不存在了。

  到了趙禎這裏進一步劃分相權,中書門下平章事變成了宰執,而參知政事的數量極具擴大,樞密使變成知參謀兵事,一係列的變動使得相權被打散。

  現在大宋的宰執權利比中書門下平章事要小,但卻比參知政事大,所以朝中依舊以宰執為首。

  趙禎忽然笑了,他知道為何劉渙會成功,為何朝堂之中沒人去提醒劉渙,原來這一切其實都是朝臣以及相公們在給自己這個大宋皇帝呈現一種想要的結果。

  現在看來,劉渙想要在當下的政治製度中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單單是文書的出處,以及各部之間的配合就要有相當權利的人在其中幫忙。

  這根本就無法追究,一旦追究起來,怕是大宋的半個,不,大半個朝堂都拖不得幹係。

  說到底也是自己的不對,趙禎也就不打算在去追究誰的責任了,眼下最好的事情就是種世衡能在種諤發動總攻之前趕到寧夏路。

  大宋和青塘之間終有一戰,但還不到時候,種諤若非是個傻子就不會冒冒失失的進攻青塘。

  如此一來種世衡還有時間,他此去青塘就不是支援種諤的,而是盡量避免和青塘的戰爭,若是戰爭開始也要盡量的把出征的三萬西軍帶回來。

  想通了一切,趙禎就不再糾結,錯了就是錯了,再去苦惱和悔恨沒有任何作用,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當然,自己是有錯,可劉渙以及朝中的袞袞諸公也有錯,趙禎最討厭的便是拐彎抹角的說話。

  “三才吩咐下去,明日早朝過後,相公閣臣全部留於紫宸殿對奏!”

  “奴婢遵旨!”

  三才瞧見官家的臉色突然變好了,心中跟著歡喜的同時也有些疑惑,為何官家不在此時降罪於劉渙?

  他哪裏知道,趙禎不是不降罪劉渙,而是要讓朝臣們自己把劉渙的罪名給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