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置氣文章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200
  趙旭的腦子向來都不是古板的,相反在趙禎早年的開發下,趙旭和趙昀,趙靈三個孩子擁有遠超這個時代的思維方式。

  在趙禎稍稍引到之後,他便知道自己該怎麽做了,事實上趙禎已經說的足夠清楚,張載的學問還是不錯的,最少其中的觀點非常符合趙禎定下的調子。

  並且也提到了格物給社會和國家帶來的作用,如此一來便是一門相當不錯的學問,但其中的內容是一定要進行更改的。

  怎麽樣才能使得張載的關學成為有利於大宋,有利於趙旭未來管理國家的學問呢?

  那就需要趙旭這個大宋的太子親自去和張載這個關學創始人詳談,趙禎相信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張載一定會非常隆重的和趙旭詳談。

  禮賢下士並不難,隻要你足夠放下自己的身段就行,這一點同樣是趙旭的優點,此次他南下賑災效果顯著。

  當地的官員和百姓是哭著給趙旭的車馬送行了五十裏,直至路治交接之地,趙旭嚴令官員留守自己的所在不得相送,這場送行才堪堪結束。

  趙旭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人心是換來的,民心更是換來的!用什麽東西去換?自己的心!

  做一個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靠威嚴和峻法換來的不是民心,而是恐懼,在這恐懼之下不是百姓和朝臣的真心服從,而是被迫的妥協。

  趙旭基本上已經做到了古代帝王極少能做到的事情,那些朝堂之中或是民間的大儒則是對趙旭的行為打擊批判。

  在他們的眼中,趙旭的行為是把高高在上神聖不可侵犯的禮製給踩在了腳下,報紙之中當然也會出現類似的文章,隻不過來自民間的東西不算是上疏,沒人當回事。

  可來自朝堂之中的奏疏可就不能輕視了,這是一份正式的公文,也是朝臣對太子這個還不是君王的儲君的建議。

  趙旭作為太子需要的是虛懷若穀,朝臣們的建議需要接受,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所以趙旭理所應當的給那幾個聯名上奏的迂腐文臣回了公文。

  公文之中滿是懇切之意,表示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但同時也說明作為皇帝的趙禎都能親民,自己這個太子就更應該跟隨父親的腳步了。

  文章寫的很好,至少趙禎看來是毫無問題的,並且字字句句說到的點子上,有禮有節。

  可就是這篇書麵形式的公文卻捅了婁子,在那些老儒看來,文章還算不錯,但說來說去還是沒有說到點子上,他們在乎的不是趙旭的態度,而是禮製這東西不該丟棄。

  他們希望得到的是趙旭不再犯類似錯誤的承諾,而不是華而不實的辭藻。

  三才捧著報紙上批判趙旭的文章尷尬而同仇敵愾的遞給了趙禎,邊上的趙旭也是滿臉的無奈。

  事實上這樣的文章並不會讓他生氣,雙方之間原本就不是在平等的地方,高高在上的趙旭完全可以不去理會這件事。

  他之所以把文章給趙禎看,是為了向父親求教。

  “父皇,孩兒該如何處理這些人?”

  趙禎不答反問:“你自己有什麽想法?朕希望聽聽你的意見。”

  趙旭想了很久握拳道:“孩兒心中憋悶,這些所謂的大儒和清貴之臣從未見識過民間的疾苦,更未見識百姓們遭了難時候的淒慘,他們隻瞧見了孩兒逾越禮製,實在昏聵!孩兒甚至想在這報紙上也發文,斥責這些所謂的大儒!”

  趙禎哈哈大笑,拍著趙旭的肩膀道:“既然想,那就去做!你雖是太子,卻也是人,生而為人就要有喜怒哀樂!隻有這樣的人當了皇帝,百姓才會愛戴,否則不喜不怒的皇帝誰會有認同感?你對石頭有認同感嗎?”

  趙旭麵露尷尬,好一會才小聲道:“可父皇,您常教導兒臣應該虛懷若穀,不應當快意恩仇之類的。”

  邊上三才的表情更為尷尬了,恰好他也是聽到趙禎這麽說過的,幹咳一聲捧著手中的報紙就向後退去,這時候在場的人越少越好,三才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捧著報紙的木架子…………

  “朕是這麽說過,但你也太過虛懷若穀了,在正確的事情上可以堅持,同樣要考慮這麽做值不值得,在報紙上發文反擊,一來可以為自己正名,並非是忘卻了禮製而是體恤百姓,二來則是讓百姓們看到這些攻訐你的人是什麽樣的嘴臉,最重要的是收獲天下人的大義。”

  趙旭緩緩點頭了,稍稍試探的問到:“父皇的意思是說,讓孩兒以這篇文章為引,利用天下人的大義為矛,讓天下人攻訐他們?”

  趙禎幹咳著站了起來,看著邊上表情已經快崩潰的三才上去就是一腳:“旭兒,有些時候看破不說破才是最好的,你一說破便讓這殺才忍不住了。”

  趙禎飛快的離開,趙旭望向三才道:“大官,你說父皇這是讓我放手去做嗎?”

  三才笑了笑,望向趙旭的眼神充滿關心:“太子心中已經有了主意何必詢問老奴,官家最喜歡的便是跳出規矩之外,您是陛下的孩子,自然也應該追隨官家的腳步嘞!”

  三才說完就追著趙禎的背影而去,留下趙旭一個人在原地思索對策,如何寫一篇煽動民心的文章,這是一件很考驗個人文筆功力的事情。

  趙禎在第二天便看到了趙旭的文章,這是一篇署名的文章,趙禎對報紙這種新媒體的監管隻有一個要求,無論是誰都必須署名,署真實的姓名。

  來自後世的他太明白媒體的作用了,現在看來也許還不算什麽,但在將來一定會變成極具影響力的東西。

  現在不明確的規範起來,等以後出了事情再診治就徹底晚了,以至於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極端現象。

  不少的花邊新聞層次不窮的出現,對於這些花邊新聞朝廷是不回去管的,民間輿論成為一種監管也不是一件壞事。

  最少官員們要為自己的德行負責,但那些關於政事的文章卻必須要求使用真實署名。

  趙旭的文章也不例外,用了自己的本名,當趙旭兩個字出現在結尾的時候,整個神都乃至整個大宋都震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