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三十章掙紮中的天竺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163
  當帝國北方的敵人放棄窺伺大宋的土地和資源之後,趙禎便要把重心向大宋內部傾斜,而首先要麵對的問題就是他謀劃許久的退位。

  讓趙旭坐上皇帝寶座,並且自己在後麵扶持他一下是趙禎早就考慮好的,這是一種權利的交接,也是一種負責的態度。

  華夏文明數千年,幾乎從未有過這種傳承,絕大多數的皇帝是直接從太子的位置上突然變成了皇帝,中間並沒有所謂的過度,但恰巧需要的也是這種過度。

  當太子成為皇帝,擁立之臣自然是少不了的,所以凡是擁立過皇帝的臣子往往會獲得皇帝的特殊信任。

  相信外人來的好還是相信父親來的好?這幾乎不用選擇也是後者,但事實上剛剛登臨地位的皇帝都是沒有父親的人。

  作為前任,若是有機會把孩子扶上馬送一程,這自然是最好的事情,這樣一來既能解除擁立之臣的隱患,又能用前任的經驗來幫助現任的皇帝,這是一種非常妥善的“老帶新”,但因為種種原因在漢家文明的曆史上從未給出現。

  即便是有太上皇,也是喪失權利和影響力的皇帝,多數是傀儡一般的存在,毫無實際用處。

  趙禎決定打破這一傳統,最少要在自己身上打破,至於能不能傳承下去變成祖宗之法,還需要努力。

  可以說大宋是趙禎的“試驗田”,而趙旭便是試驗田中的幼苗。

  南方的洪災其實不是一件大,但趙禎希望通過這次治理災難讓趙旭獲得更多的名望與支持,沒有什麽事情比救災更能獲得民心。

  自己當年也是通過救災積累名望的,一個皇帝需要獲得的民心非常大,隻有獲得百姓的擁戴,皇帝才能有效的發揮手中的權利。

  趙旭這麽多年在朝堂上積累的名望已經夠高的了,作為一個太子儲君,他做事穩妥,處理政務遊刃有餘,能夠舉一反三,甚至做的比範仲淹這個相公還好。

  加了尚書令的頭銜便算是徹底給了趙旭參與朝政的權利,此次派他出去趙禎更希望他能體恤民間百姓的疾苦。

  朝會散去之後,趙禎便被皇後堵在能後殿,整個後宮唯有她一人擁有出現在前朝的權利,當然一般她也是不會輕易出來的。

  三才頗為委屈的站在台階之下,顯然他剛剛被斥責了一頓,呐呐的開口道:“聖人,官家朝會剛散,眼下正是更衣的時候,您看……”

  “本宮來尋官家,你阻攔不說還以這種荒唐之詞搪塞本宮,官家已經散朝,更衣之事本宮可親自伺候,夫妻一體有何不妥?!”

  三才被堵得說不出話來,隻能小聲說道:“聖人稍待,奴婢這就去稟…………”

  “哈哈!皇後怎麽來了?今日可有要事尋朕相商?”

  趙禎隻能用裝糊塗的辦法糊弄,他知道朝堂之上的消息傳播的很快,身為皇後的王語嫣知道趙旭即將前往南方治理洪災的事情不足為奇。

  但既然已經定下了調子,趙禎不希望皇後幹涉他培養趙旭的計劃。

  之子莫若母,趙旭從小嬌生慣養,即便是去了沙場也沒能把他堅毅的性格鍛煉起來,所以趙禎知道皇後前來定然是為了趙旭的事情。

  但誰知道皇後卻語出驚人:“臣妾是來祝賀官家的,官家早該讓旭兒前往民間體恤百姓之苦,如此才能善待百姓,以仁政為先,此去嶺南雖是幸苦可卻比往昔要好的太多,咱們神都城的火車可以直接開往杭州臣妾沒甚的可擔心。”

  趙禎笑了笑:“既然如此便是最好,朕要讓趙旭獲得聲望,同時也要讓他知道民間疾苦,沒有什麽比親眼看到災民更震撼的了,當初你我都是見過災民的疾苦,所以才會如此體恤百姓,朕不希望太子將來會說出豈不是肉糜之類的蠢話來。”

  沒想到不是來興師問罪,三才在邊上長舒一口氣,瞧見官家的模樣,微微彎腰向皇帝皇後施禮道:“官家,聖人,今日西北大捷,時候設宴款待群臣?”

  趙禎點了點頭:“是該好好慶賀一番,畢竟時無數的斬首和土地,兩者振奮我大宋士氣萬巨矣!傳旨,邀群臣與大慶殿飲宴,所有京朝官隻要早朝點卯的都來,要慶便大慶!”

  三才苦著臉道:“官家,這也邀的太多了,咱們宮中的瓷具可是不多了,在這麽下去,包拯定然是要上疏尋奴婢的麻煩,可…………”

  邊上的王語嫣笑道:“到底不過是些瓷具罷了,朝臣們難得飲宴一次,便是順走了又何妨?這是文人雅趣,你且不懂,便是因為這包拯也不會為難你。若是內侍省的瓷具不夠,便尋後宮的來用,還有一批景德鎮的禦瓷剛剛抵京,皆在宮辦處。”

  三才練練擺手道:“聖人慈心,這事情便不用後宮的物件了,內侍省還有一批。”

  皇帝的生活其實也是充滿了雞毛蒜皮,即便是以趙禎的財富以要精打細算,賺得越多花銷便越多,每當宮中飲宴之後,總會丟失一些精美的瓷器,顯然時被朝臣們給順走的,但這種事情非但不能查,還要多備一些給他們順,為的就是文人雅趣。

  做皇帝要大度,這是所有人都覺得理所應當的事情,但有些是否要大度,有些時候就不能大度了。

  塞爾柱人已經投降,留下了幾十萬顆腦袋和大片的土地,趙禎相信圖格魯克的使者應該已經啟程準備來大宋上貢和談了。

  但天竺的戰況卻令人意想不到的膠著,可能時滅國之禍近在眼前,那耶波羅和天竺人進行了最後的頑抗。

  是啊!波羅王朝和塞爾柱帝國不一樣,塞爾柱可以退,天竺卻退不了,或者說退無可退,再退便要退到別的國家去了。

  石元孫的軍隊已經抵達曲女城外,但卻沒有碰到這座城池,大量的天竺軍隊對在宋軍麵前組成了一道有一道防線,誓死守衛這座古老文明的都城。

  這是天竺人最後的掙紮,也是波羅王朝落幕前的鼎盛,那耶波羅裹挾著天竺的所有高種姓和僧侶裹挾著所有的天竺人對抗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