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五十四章南熏門門頭劉三虎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166
  大宋的神都城乃是天下的中心,無數商賈往來於此,無數的貨物進出於此,這裏集財富,權利於一體,是這個時代的國際都市。

  西方諸國把大宋的神都叫做黃金之城,因為他們所需的商品幾乎與黃金等價,這些貨物無一例外的皆是來自神都城,於是在西方人的眼中,神都城遍地都是黃金。

  來自西方金發碧眼的商賈在神都城常常出現,每每感歎城池的壯闊和財富的驚人。

  金發碧眼的女人在西方受歡迎,但在大宋卻不怎麽讓人驚奇,畢竟大宋百姓是早已見過的,官家的後妃中便有一個金發碧眼的美人,在節慶的時候常常隨皇後分發賞錢和宮花。

  一個來自阿巴斯的商隊出現在大宋的神都城南薰門,這是保留了東京城城門的舊稱,城門仿照南薰門修建除了大小不同其他的地方幾乎一模一樣。

  高大的城門,幽深的門洞,披堅執銳的禁軍,無不讓人小心老實,這是神都城最外麵的城門,經過這裏才是進入神都城的外城,在此之後還有天安門。

  阿巴斯商隊的領頭人老遠的便露出諂媚的笑容,積極的上前對守城的官員道:“門頭老爺,我們是賽爾住王朝的商隊,這是通關文書,從恒羅斯城開始一路走來,從未偷逃過一個城池,行程都在上麵記得清清楚楚,不敢遺漏。”

  守門的禁軍頭領被叫做“門頭”,這是常常往來與神都城的商賈才會這樣叫,尤其是外族商賈,能叫出這樣稱呼顯然是神都城的“熟客”。

  門頭看了那人一眼,常年在城門口值役的他隻需要抬眼一掃便知曉他是什麽人來自哪裏,有些東西裝是裝不出來的。

  知道他是來自賽爾住,再看看文牒上的官印,從恒羅斯城開始一直向東,路上一個城池的官印也不少,詳細記錄了這個商隊的行商路線,劉三虎知道他的話中沒有虛言。

  把文書翻到最後一頁,看了看他們填寫的商品名錄,隻見香料二字赫然在列,劉三虎頓時皺眉,外朝的香料入宋之後都要繳納中稅,但就在他皺眉的時候,一個布袋被那名賽爾住商人巧妙的塞到他的手中……

  “多多擔待!”

  劉三虎知曉為何這文牒之上的城池從未收取他的香料中稅而是以下稅入賬了。

  這在大宋算不得稀奇的事情,畢竟香料在大宋緊俏,再加上朝廷稅率本就很高,香料的下稅和中稅也差不了多少,做多是幾個大錢的出入罷了,以材質又很難區分。

  用手稍稍掂量一番,劉三虎點了點頭擺手道:“過去吧,領了下稅牌子再入城,若是稅管司的人查出來,你我都是吃不了兜著走!”

  那商人不斷的點著頭,高高的鼻梁如同鷹嘴一樣:“萬萬不敢!我等行商多年自是知曉利害的!”

  劉三虎蓋了印記後,他便快步拿著文書去了後麵的桌案,再次依法炮製,得了文書吏的稅牌。

  隻要過了南薰門這一關,基本上就算是安全了,商隊拿了稅牌之後,由禁軍檢查貨物然後進城,之後便可在城中指定地點販賣貨物,稅管司派人以稅牌上的稅率收取商稅簡單快捷。

  原本一切照舊不會出現什麽問題,隻不過禁軍在檢查的時候發現這個商隊中有些人不太對勁。

  尤其是跟在塞爾柱人身後的仆役,身上沒有一點仆役的卑微反眼神中透露著高傲。

  劉三虎是什麽人?上過恒羅斯戰場的老兵,否則也不會讓他值守西域商賈最多的南薰門。

  稍稍靠近這些仆役邊覺得更加不對勁,一股膻味和香料混合的味道差點沒讓他背過氣去。

  右手迅速抬起握拳,嘩啦……原本隻一個小小的動作,四周的禁軍卻迅猛的做出反應合圍了過來。

  一時間盾牌環繞,橫刀出鞘,殺意乍現,令四周的行人商賈迅速閃開,噤若寒蟬的盯著劉三虎以及隨時進攻的禁軍們。

  誰都知道大宋以禁軍為精銳,禁軍以神都為精銳,別看這些人並不如上四軍的軍紀嚴明,事實上神都四門的禁軍個個都是強於背嵬的,他們大多出自踏白軍。

  眼光刁鑽不說反應也是極為迅速,若不是從踏白軍中退役後挑選一個清閑的差事,早已入了北平府當個捕頭。

  “賊斯鳥,原道你是個老實的行商,卻沒想到是個賊偷,連天竺人都敢夾帶而來,莫道是吃了熊心豹子膽?”

  那塞爾柱商賈臉色大變,他沒想到劉三虎居然當著大庭廣眾之下喊出來,這樣一來,一點回轉的餘地都也沒有了。

  麵對虎視眈眈全神戒備的禁軍,賽爾住商人趕緊命人束手就擒,同時露出無奈的表情。

  “本是想多賺點錢,誰成想反倒是弄巧成拙,這些天竺人給了我一袋金子求我夾帶他們前來,如今漏了陷便是他們運氣不好,還望劉門頭對我賽爾住商人從輕發落。”

  劉三虎的眼睛轉了轉,撇嘴說道:“這可不是我劉三虎說的算的,這話留給北平府的大老爺麵前說去。”

  賽爾住商人的臉色難看了點,但卻也沒有什麽,畢竟是賽爾住商人,又有通關文牒,一路上賦稅沒有少交,就算是罰也不會有多重。

  隻不過那些被五花大綁的天竺人臉色更加難看,大宋禁絕天竺的往來,所有貿易都停止了,何況是偷入大宋的國都?

  大宋和天竺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畢竟當初告禦狀的事情讓大宋尤其是神都百姓對天竺人痛恨不以。

  再加上雲南路難民的事情傳到神都,百信們早已對天竺人厭惡無比,大宋的各類報紙已經把天竺人的種姓製度和他們的生活習慣公之於眾。

  一時間大宋百姓第一天竺的好感降到了最低,斷絕貿易是對天竺的嚴懲,但誰先到天竺與塞爾柱人勾結在一起,居然敢偷進神都,這不是找死是什麽?

  劉三虎對四周的禁軍交代了幾句便押著這些塞爾柱人和天竺人前往北平府府衙,一路上大宋百姓對天竺人的嗬斥與責罵之聲不絕於耳,所謂的高種姓在大宋根本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