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寒冷的墳墓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206
  雖然草原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一點也許趙禎並沒有當做一回事。

  應該說這本就是正常現象,當初的東京道被大宋拿下後,無論是女真人還是契丹人或是漢人也都經曆現在草原所經曆的一切。

  大宋對這樣的改變已經習以為常,對於習以為常的事情,誰還會去過多的關注?

  但對於巨母城和靜邊城的契丹人來說卻不是這樣,他們逐漸的感覺到了事態的緊迫,也逐漸發現生存空間的越來越小,這時候的契丹如同一隻陷入流沙的野獸,四周的一切不斷的吞噬著他們長久以來理所當然的生存空間。

  可他們忘了,這些生存空間原本是他們祖先積攢下來的,都是老一輩人開疆拓土所得,隻不過眼下契丹人已經大勢已去,原本就不牢靠的製度開始崩潰。

  對於茶紮刺部的進攻是迫不得已,因為相比掠奪大宋或是跋山涉水的襲擊草原諸部,還是進攻茶紮刺部這隻“弱雞”要來的輕鬆,這是契丹人最後的選擇。

  這一次契丹人是做好了極大的準備,糧食危機促使整個契丹變得冷靜而瘋狂,對大宋援兵的攔截是以襲擾為主,阻擋大宋的行軍道路拖延時間,而對茶紮刺部的攻伐猛烈如狂風。

  在麵對契丹這猛烈進攻時,茶紮刺部的戰力明顯不足,並且大宋的援軍遲遲不來,這也讓茶紮刺部陷入了絕望,部族之中雖有大宋援助的糧食,可這些東西即將成為契丹人的盤中餐。

  這一點別說是茶紮刺部,就是趙禎都沒有想到,王韻也同樣驚訝於契丹的這一手,隻不過他不明白,為何官家還不下令增兵強攻。

  現在的契丹已經是困獸猶鬥,在大宋絕對強大的軍力麵前根本不值一提,雖然比草原諸部的反抗要猛烈些,但畢竟不同於原本的契丹。

  大宋隻要付出一點代價,就能拿下這個心頭之患,而趙禎卻遲遲不肯動手。

  他不明白,趙禎這是在為自己的妻兒可考慮,他和蕭撻裏雖沒有夫妻之名,卻有夫妻之實,並且還有蕭仁這個孩子在,趙禎無法在戰爭時期保證妻兒的安全,尤其是這場滅國之戰。

  眼下最要緊的是和平演變,讓契丹以和平的形勢,通過外交和談判歸降,如此便能保證蕭撻裏和蕭仁的安全,但她死活不鬆口。

  但眼下留給趙禎的時間不多了,草原一日不平,變數便一日增加,趙禎不會冒險,當所有手段都沒辦法讓契丹投降後,剩下的唯有征伐。

  趙禎從來不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選擇,也不認為暴力是第一選擇。

  他不明白,蕭撻裏為何要苦苦堅持,明知已經沒有希望,還要帶領契丹掙紮在深淵之中,即便是攻下了茶紮刺部又如何?

  往東是外興安嶺這道巨大的天塹,往西是寒冷的貝加爾湖,在往北是自尋死路的西伯利亞冰原,根本沒有任何的出路,南下更是不可能,唯有向大宋投降才是真正理性的選擇。

  既然還不投降,那便是壓力不夠,趙禎徒然從禦座上站起來,猛地灌了一大口奶茶:“三才,傳旨楊懷玉以及狄青,朕要衙門在一月之類抵達呼倫貝爾城!”

  三才微微一愣,隨即躬身退下,他已經知道官家要幹什麽了,草原上的事情已經差不多解決,而眼下就剩契丹還在苦苦掙紮,這時候調兵,顯然是要對契丹做最後一擊。

  隻不過…………官家是如何放下心中負擔的?

  趙禎和蕭撻裏的事情並沒有多少人知曉,即便是大宋也隻有範相公和蔡伯俙知曉其中的來龍去脈,剩下的也隻有自己了,官家遲遲不肯對契丹動手,其中最大的擔憂也在這裏。

  眼瞅著秋去冬來,草原的氣溫在急速的下降,晝夜之間的溫差也較大,白天的草原還是暖洋洋的,可一旦入夜,即便是穿再多的衣物也覺得寒冷。

  而冬天也意味著萬物凋零,這在華夏百姓眼中屬於冬藏時節,把多餘的糧食收集起來妥善保存,以應對春天到來後的青黃不接。

  但契丹人卻是沒有什麽可以冬藏的了,即便是劫掠了茶紮刺部,所獲得的糧食依舊不夠他們食用,而寒冷的冬天依舊漫長,如同凜冬的寒夜沒有盡頭。

  這時候在草原上已經看不見遊騎,契丹人不會浪費一粒糧食,遊騎在外不光需要糧食果腹,還需要禦寒的衣物,這一切的開銷對於契丹人來說都是浪費。

  再者說冬天對契丹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對大宋來說也是如此,若是大宋派兵征討,那就是真的自尋死路,巨母城有著堅實的城牆,完全能有效抵禦宋軍的攻擊,而城牆上的火炮也能取得一定作用。

  對於契丹人來說,眼下最大的敵人不在南麵的大宋,而在於契丹自身,從茶紮刺部掠奪來的糧食支撐不了多久,而之後呢?

  即便熬過這個冬天,待春天到來的時候會怎樣?

  對饑餓的恐懼充斥在契丹人的內心,他們不知道該怎麽辦,眼下的朝廷已經給不出妥善的解決辦法,民眾隻能自己尋找辦法。

  對於草原上的事情他們也不是不知道,眼下的草原各部已經歸順大宋,從一些鋌而走險向契丹販賣糧食的行腳商口中,他們知道大宋對草原諸部的優待可以說是相當不錯。

  多虧了這些行腳商,若是沒有他們契丹肯定支撐不到現在,這些行腳商在草原被稱之為遊牧商人,他們都是來自於草原諸部,一邊放牧一邊做買賣,放牧的牛羊就是他們的商品,有時也買賣大宋和契丹的貨物。

  對於這種事情趙禎不知不知道,隻不過懶得管而已。

  一者這是對草原百姓的寬容,二者是給契丹以幻想,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至於被餓死,這第三便是把草原的情況告訴契丹人,讓他們的內心產生動搖。

  可以說現在的巨母城和靜邊城是人心思動,城中人考慮的不光是熬過這個冬天更考慮熬過這個冬天之後該怎麽辦。

  有些人已經花錢想盡辦法混入行遊牧商人的隊伍中逃離巨母城和靜邊城了,在他們看來這兩座城池就是寒冷的墳墓,即便熬過這個冬天也不可能熬過春天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