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零一章遍地機遇,遍地黃金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187
  趙禎離開的時候上京城的早市還沒有結束,午市便悄然而至,街上所有商鋪店鋪已經開門,買什麽的都有,日常用度,木器,鐵器,金銀器;布匹,綢緞,棉花衣。

  各種各樣的牙行夥計穿著黑白鞋在街麵上高聲叫喊著工廠招工,但他們的信息絕不會相同,這是牙行的規矩。

  飯館酒樓的幌子高高掛起在風中招展著,遠遠便能瞧見,小二也是熱情的在街上攬客,別看他們攬客,但卻一點也不招人煩。

  行色匆匆之人,他們絕不會耽誤別人的時間,更不會對貴賤有所歧視,保不齊街上的一個衣衫襤褸之人日後就成為自家酒樓的貴客,現在的大宋,尤其是上京城中,行情好著呢!

  發財的機會也多,隻要你腦子靈活,空手套白狼的生意也能做得來,前段時間就有一夜暴富的事情發生。

  不過是從秦鳳路來的逃荒人名叫李山,本打算用朝廷北遷的補給錢活口,誰曾想到一路都有飯食供應,於是便隨著遷徙之人來到了上京城。

  這可不得了,此人原是個潑皮,但還算有道義,一路上盡為婦孺撐腰,隨遷的官員見他仗義,便許了他一個小小的門房。

  李山不靠別的,就在官衙門口當門房,但卻從不收取別人例錢,而是告訴別人消息獲利,什麽消息?自然是告訴別人這上京城衙門來的都是什麽人。

  這不算犯法,也不算不義,來的是什麽人即便是門房不說,想要知道也可以自己盯著,但卻省了不少事情。

  而有些聰明人便直接每月付錢給他,雖然其中都是些無用的雞零狗碎,可萬一有用呢?

  就是憑借這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李山發了家,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這不是個長久的買賣,便主動向那有知遇之恩的官員請辭,但一文錢都沒給那官員,而是把隨身帶著的一塊家傳印記給了官員半塊,有言在先,若是有事憑借印記差人來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對於那官員來說不過是舉手之勞,但對於李山這個混混來說卻是把身家性命都送與他了。

  開始那官員本不以為意,一個混混的保證能有什麽用?隻是他覺得自己沒有看錯人,此人倒是還真講情義,好生勉勵一番也就作罷。

  誰知短短一個月後,李山居然成為上京城中人脈最廣之人,各家商號,各家鋪麵都有他從中牽線搭橋,連門路最廣的牙行都願意讓他穿針引線。

  這可就不是一個小混混了,幾乎所有認識李山的人都尊他一聲李事主,能在各行各業都吃得開的主事人。

  但他更願意自稱老李,此人心性不壞,越是做大之後,越上進,開始讀書識字拜先生,時間長了倒是和文人官員有所聯絡,因出手豪闊,倒是也頗有名望。

  上京城中誰家的事情難辦,隻要能拜到他,必會辦的妥妥帖帖。

  久在街麵上逛,連趙禎都對此人好奇不以,他是通過怎樣的手段迅速崛起的?

  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趙禎看重的卻是他的榜樣作用,曾經有位偉人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眼下這個李山就是上京城中的榜樣,聽著都覺得不可思議,但這居然是不爭的事實,想想一個秦鳳路的小混混,居然成為整個上京城中的事主,多麽讓人羨慕和嫉妒啊!

  而這種情緒隻要利用的好,宣傳的好,上京城也能成為大宋控製草原的特殊城池。

  不光要向大宋百姓宣傳,還要像所有人宣傳,這上京城乃是一座機遇之城,一座遍地是黃金的城市,隻要你肯賣力,隻要你肯來,就有錢掙!

  這個世界上什麽人都缺,就是不缺窮人,想要發財的人太多太多,想要一夜暴富的人也不少,而且這座曾經的契丹都城是契丹人的故鄉。

  他們的祖州就在上京城的邊上,這裏是耶律氏的發家之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置,因其高祖、曾祖、祖父、父親皆誕生於此,所以得名。

  而祖州的地位也不可小瞧,一點也不比上京城差。

  阿保機秋季狩獵多在此,建有西樓。城高二丈,西北隅有內城及殿;東為州廨、官舍、綾錦院等,東南橫街四隅有樓,下連市肆,繁華異常。

  原本為契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可後來有了中京上京之後,祖州政治中心的地位就被削弱,反倒成為契丹的宗族中心。

  現在落入大宋的手中,反倒是變成了上京城的附庸,因為交通便利,祖州成為上京城的交通樞紐和貨運中轉站,每日向上京城提供日常用度所需。

  這些事情忽然讓在街上閑逛的趙禎有了一個全新的想法,類似於後世鐵幕出現時的一幕,大宋和契丹的意識形態差距並不大。

  更容易拉攏對方的百姓,以前的遼朝就這樣拉攏過漢家百姓,雖宋遼之間有澶淵之盟在,其中明確規定不許隱匿“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遷越百姓。”

  雖然規矩如此,但這些早已名存實亡。

  相反,雙方之間把對方百姓視作一種資源,互相派遣間人誘惑之,鼓動之,連通商的馬車之中有時都裝著百姓…………

  反倒是這幾年大宋越來越繁榮之後,對待契丹百姓便沒有原本那麽熱衷了,甚至組建巡邊的隊伍,擊殺契丹越界的百姓,萬一是敵人的奸細又該如何?

  趙禎打算重新打開這扇門,他相信一旦這扇門打開,契丹人便會如潺潺流水般來到大宋,當然還需要一些適當的宣傳。

  “三才傳旨隨軍翰林錢禮,自今日起,大宋邊境對契丹人開放,凡是契丹百姓歸附大宋者,皆可赦免,入宋之疆土,皆為宋人落籍!”

  三才理所當然的去傳旨,對於他來說皇帝的旨意當然無條件執行,可邊上的蔡伯俙卻大吃一驚。

  自從拿下契丹人的中京道開始,大宋便不允許外族入境了。

  尤其是契丹人,畢竟境內存留了一些契丹人,難免會有拖家帶口出現的逃戶,或是以探親名義滯留的契丹人。

  為此官家還下達過一道靖邊令,阻止任何外族從北方入宋,今日怎麽放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