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章蔡伯俙的“欲望”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271
  蕭撻裏的態度並不能改變趙禎的計劃,從始至終他都做好了打到底的準備,之所以撤走大軍實在是消耗不起巨大的開銷。

  四百萬的退役士兵,隨是寒冬抽調,可大宋的士兵現在不光是農家子,還有許多工人,讓他們脫產,大宋國內的產能壓力劇增,這一點是趙禎沒想到的,否則以四百萬大軍盡出草原,也就沒有契丹人什麽事了。

  都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用重兵亦是如此。

  若是沒有蔡伯俙,還真的沒人可堪重任,頗為玩味的打量著蔡伯俙:“往日裏對朕之差遣唯恐避之不及,怎麽現在卻肯出使契丹,還完事而歸?”

  蔡伯俙看了看小攤四周的人,尷尬的笑道:“為陛下分憂不是臣子分內之事嗎?陛下何故揣測臣子用心……”

  趙禎遙指蔡伯俙點了點笑道:“你這小子在朕麵前可還裝下去?速速道來,朕知曉你不要功名利祿,隻要朕能封賞,便不會虧你。”

  蔡伯俙保全,小心的說道:“官家慧眼如炬!”

  三才在邊上“嗤”了一下,這小子總能用各種機會拍馬屁,不過還真是,沒有什麽能瞞得過官家,蔡伯俙到了這麽久,一句話也不提北方,顯然是功成。

  若是不然,早已惶恐請罪,還能在這裏安之若素的吃著羊湯就著蒜與官家閑聊?

  “微臣不要別的,隻需在青史之中留下姓名,待後人追憶!”

  趙禎忽然笑了笑,擺了擺手道:“其實,你便是不說也會青史留名的,昭勳閣中朕給你留了位置,到時朕的廟庭之中也有你配享的位置。”

  “謝官家!”

  “官家,此言不吉!”

  趙禎擺了擺手:“本就是應有之事,何須多慮?”

  他知道蔡伯俙擔心什麽,為何要這麽直白的求取名聲,他怕死了之後找不到地方…………這份情誼趙禎心中記著,自然不會忘記。

  別人死後配享太廟是為了爭那死後哀榮,但趙禎知道蔡伯俙不是,所以給的很高興,也說的泰然。

  這是朝臣的無上榮耀,而且趙禎死後入的是太廟,而非宮中的家廟,兩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太廟是皇帝一家直係的專門祭祀場所,一般隻有皇帝的先輩可享此殊榮。在文治武功上沒有建樹的普通皇親還沒有這個資格。

  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還有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後將是以郡王之禮厚葬。

  說實話三才是嫉妒蔡伯俙的,因為他能有機會獲得如此殊榮,可自己根本就沒有機會,但也沒有什麽好幽怨,畢竟能入陛下陵寢安葬的殊榮別人可享受不了。

  “官家,這麽說來契丹人是死戰不退?也不主動議和?”

  不待趙禎開口,蔡伯俙便沉聲說道:“死戰不退!”

  趙禎並不在意,死戰不退又如何,最終的解決也不會有任何改變,自己這是傾舉國之力碾壓契丹,連上京城以及所有傳統草場都丟失的契丹人長久不了。

  現在的契丹麵對的不是大宋這一個敵人,而是來自四麵八方所有的壓力,同時還有另外一個看不見的強敵,天地偉力,這是一股不可抗衡的力量。

  起身離開羊湯攤子,趙禎看著城中熱鬧的景象笑道:“你也算盡人事,剩下的便是聽天命,朕翻到覺得契丹如此強硬反倒對朕越有利。”

  蔡伯俙有些驚訝:“官家這是何意?”

  在他看來不是契丹人約不敢打越對大宋有利嗎?

  趙禎笑了笑,蔡伯俙的想法也是大宋朝臣的普遍想法:“我大宋攻伐契丹,耗費國力如九牛隻一毛,且有練兵之用,然契丹之抗,如豪賭,敗不得,然勝又如何?朕的大宋輸得起!”

  瞧見蔡伯俙還是懵懵懂懂的模樣,趙禎無奈的說到:“契丹人或許能贏一場,可難道能一直贏?他們終究會輸得很慘,而到時便是我大宋握有籌碼,什麽時候和談他契丹人說的不算,朕說的才算!”

  這下蔡伯俙恍然大悟,而邊上的三才也聽明白了。

  意思很簡單,大宋可以和契丹一直打下去,即便期間契丹人贏了一兩場也改變不了大局,隻有大宋把契丹逼得無路可退之後,到時才會提出和談,之前契丹人若是乘勝和談根本就沒有機會。

  這已經不是戰爭的問題,這是政治上的決策,戰爭中就是要為政治服務的。

  所以趙禎才如此的有恃無恐,因為他早已把契丹做進了局中,隻要入局,一切都是他說的算,一切都要聽他的,這場“遊戲”什麽時候開始是他說的算,什麽時候結束也是他說的算。

  當然這一切都在大宋占據優勢的情況下,否則趙禎也不會再滅了大理和黨項之後才對契丹動手。

  事實上趙禎自己也知道,宋和契丹之間的差距在那裏,也知道是什麽時候開始出現逆轉的,這一點是趙禎利用穿越而來的“先見之明”在作弊。

  契丹自澶淵之盟後並未把大宋作為必須滅國的敵人,甚至還在蜜月期的時候把大宋真的當成兄弟之國和貿易夥伴,而大宋也是以南北朝相稱。

  漢家王朝對禮法的重視,對蠻夷的鄙夷有多厲害,可就是這樣一個由契丹人組建的遼朝,卻能得到漢家王朝承認,在華夏曆史上有多不容易?

  況且那時候的大遼昭昭如日,中天而懸,國力強盛,藐視四方,有得到大宋的承認,根本就沒有把大宋的崛起和威脅放在心上。

  而在那個時候,趙禎便開始積蓄力量,以圖日後大宋崛起滅國契丹做準備,可以說趙禎的目標一直很明確,滅國契丹,統治草原,永除後患!

  這是兩種不同的心態,在持久戰開始之前沒有什麽顯露,一直是遼人占據上風,可當真正要拚國力,拚國運的時候,契丹人猛然發現,大宋後發先至,已經有些吃力。

  燕雲之戰已經給契丹人提醒了,趙禎在一開始的時候甚至不願先攻燕雲,他擔心讓契丹人驚覺,但不取燕雲對大宋的損失太大,又沒有抵擋契丹人的北方屏障。

  兩害相權取其輕,趙禎隻能奪取燕雲之後,在動手收拾西夏,以保障國力。

  但誰能想到趙禎居然在燕雲成功擊殺耶律宗真,這是他之前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不得不說這也是國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