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190
  三奇副使存在於趙禎的記憶中,他王韶是個非常有智謀的文人,也是為數不多大宋文臣當中能執掌軍隊的人,因為用兵奇計,得奇捷,又因有奇賞,累進樞密副使一職,所以後世稱之為三奇副使。

  當然,現在他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隻不過已經初露鋒芒,從他和趙小五兩人意外的交談中便能看出他的才智。

  一個善用奇謀的人,思維方式定然不會是僵化固定的,否則不知變通如何能出奇製勝?

  趙禎不去搭理三才的疑惑,讓這貨猜去吧!越解釋越亂,自從來到大宋他沒少說錯話,但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沒人會去刨根問底,反而越解釋漏洞越多。

  輕輕的翻開小冊子,上麵的第一句話便讓趙禎挪不開眼睛。

  “夫大宋之強,非陛下一人之功,乃各華夏萬世之功也!”

  這句話說的直指本心,雖然不是君王愛聽的話,但確實不可爭辯的事實,趙禎微微點頭,確實大宋的強大不是自己一個人所造就,大宋也是繼承了前朝的製度。

  “然大宋中興實乃陛下之舉,開亙古未有之先河,創格物,興兵事,促商賈,廣設學校,如此乃事半功倍之事,我大宋得財,得智,得器,得天下!”

  後麵的話說的還是很中肯的,顯然王韶也不知道自己的文章會被皇帝看到,這麽說來這話便頗為可信,趙禎在心中難免有些沾沾自喜。

  朝臣們會說實話,恭維之言也有,但都是比較正式的,而私下的時候,朝臣極少去迎合皇帝的話,甚至以罵皇帝為榮,以證明自己是一個諍臣。

  當然這也是限製皇權的一種方式而已,而且大宋的朝臣都是如此,膽子大不說,還不怕死,若是君王要怪罪,那倒黴的不是臣子,而是皇帝…………

  趙禎看的津津有味,王韶的這本隨筆意義重大,其中有不少他的觀點,若是放在朝中必定會引起軒然大波,但同樣也讓趙禎看到了他的才能。

  其中最為醒目的幾點幾乎都附和了趙禎未來的施政方向。

  尤其是在兵事上,小冊子中提到了許多有用的建議,而且不難看出他對火槍的應用有著極大的興趣,在戰術思想上非常接近張舟,但卻又有不同。

  文中提到了火槍的一大殺器的利用率該大大提高,但絕不能全部放棄冷兵器,應和以前一樣,配合盾,刀,長槍一起使用,但要用他們替代棘輪弩,成為軍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是單獨一軍的存在。

  王韶認為隻有這樣才能發揮火槍的最大威力,同時配合軍陣絞殺來犯之敵,能攻能守,無往不利也!

  他和張舟的想法不同,但卻更加靠譜,畢竟讓大宋的軍隊全部換裝火槍顯然不可能,但部份換裝卻是輕而易舉,費用也算不上太過高昂。

  從這一點上看,王韶就比張舟考慮的更加全麵,而且還能看到後勤保障的問題。

  馬車稍稍晃動,這說明已經抵達皇宮,趙禎合上手中的小冊子,這個王韶端是有意思,這些又有一個人才可用了,朝中並不缺少武將,但卻缺少有能力的名將。

  目前來說狄青是一個,楊懷玉,石元孫算是同樣水平,至於自己的心腹,彭七,李酒,趙力三人…………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這三人都是從太子三衛出來的,對自己的忠誠自不用說,所有皇宮宿衛以及殿前司趙禎都交給他們,但在戰事上,趙禎卻是知道他們的斤兩。

  還是要靠一些能力出眾的將領領導軍隊才行,而王韶和張舟無疑是良將,解決了趙禎的燃眉之急。

  東華門的宮門打開,馬車緩緩進入其中,城門上的禁軍已經全部換裝乾宇二年造的火槍,依托防禦可以最有效的擊殺來犯之敵…………

  雖然現在不可能有人進攻皇宮,但作為宿衛,配備最精良的武器卻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天工坊一行給了趙禎很多收獲,對格物的改革,發現王韶這一難得人才,以及再見趙小五,這些事情給他的感觸很大。

  既然沒人知道未來會如何,那就盡量的把當下做到最好,王韶的思路是一種戰爭思維方式,張舟的也是,既然如此何不讓他們兩人都試試?

  這個想法在趙禎頭腦裏來回浮現,始終揮之不去。

  王韶的戰術水平不知如何,但已經從他的隨筆中可見一斑,至於張舟……遼陽城外一戰便能看出他的實力,並且他的奏疏趙禎也早已看到。

  那就先從張舟開始!

  他想給神衛軍全部換裝火槍,自然是可以的,那就打造一支完全由火槍為主,輔以重騎兵和陌刀手的軍隊,至於其他的像什麽盾兵,長槍兵,跳蕩兵,捉刀手,弩手之類的全部去除!

  這是一個極為大膽的實驗,也隻能在他張舟率領的部隊之中試一試,傳統的武將肯定是堅決反對的。

  乾宇二年造,這火槍的速度和威力趙禎已經全部了解,精度也是相當不錯,二百米上靶還能說什麽?

  在趙禎心中,一支以火槍為主的軍隊一直是他的目標,但現在突然就要實現,稍稍有些快了點,也不知這個時代有沒有做好從冷兵器向熱兵器過度的準備。

  不過凡事都有第一次,大宋已經遙遙領先,所以趙禎可以肆無忌憚的進行“實驗”他的國家有著相當高的“容錯性”,失敗不怕,怕的是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穿過巨大的皇宮禦道,三才用力的推開禦書房的大門,門剛剛漏了一條縫小德子便竄了進去,隨著殿門的吱呀聲,禦書房中的燈火也隨之亮起。

  “三才,研墨。”

  “奴婢遵旨!”

  從一開始三才便覺得不對勁,自從離開了天工坊官家便有些不對勁,跟了趙禎這麽多年他能不知道?

  但趙禎的旨意還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三萬支乾宇二年造,這個數字把三才的眼睛都快嚇掉了,之前他為皇城司向官家討要百餘支都不得,這次官家突然大方起來,一下就是三萬支,這一下就是三百萬貫的價值。

  對於官家來說,這是少見的大手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