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232
  在這次的乾宇改製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

  趙禎改禦史台為台諫院同時合並登聞鼓院,以監察大宋百官以及三省六部之事。

  上至宰執,下至功曹無所不包,無事不監,同時也接受天下百姓上訪申冤。

  並且台諫院的所有人選都必須由皇帝親自任用。

  不過官品依舊保持原樣,以低價官充任,為的是讓他們對被監察的臣子有著敬畏之心,以免亂了監察之權。

  同時還在台諫院中設立獨立的誣告司,凡是有誣告,詆毀,偽造證據的,一經發現立刻查處,押解至皇宮禁衛司,由皇帝親自發落,同時昭告天下。

  這對於文臣來說是最狠的一招了,文臣不怕“辜負皇恩”,但是卻怕名聲掃地,尤其是台諫院的官員,都是身負清名之人,一旦被送去禁中,必會成為世人眼中的偽君子,人人唾罵,生不如死!

  趙禎準確的抓住了文人的這一致命弱點,隻要你敢伸手,必讓你身敗名裂,釘在大宋甚至是華夏史書的恥辱柱上,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他的子孫後代都要跟著遭殃。

  犯官之後三代之內不許科舉,不許入仕,這就是極大的懲罰,即便是如日中天的家族都可能在這條禁令之下永世不得翻身。

  這就讓犯罪成本極具增加,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不能入仕,自己的家族走上毀滅。

  可以說趙禎是用上了所有官員的家族未來作為籌碼,用台諫的手時刻拎著他們,提醒他們,當然,趙禎知道官員的腐敗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隻有多少而已。

  但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同樣不會要求大宋的朝堂和他想象中的一樣完美。

  隻要能達到預期的百分之九十就夠了,這個數字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比例和定律。

  即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達到百分之百所付出的努力一定比達到百分之九十的數倍還要多,可百分之九十相對於百分之百也差不了多少。

  存有一點缺陷和不妥也會有一定的好處,就像繃緊的彈簧,隨時有可能受不了壓力而崩潰。

  趙禎所需要的大宋朝堂隻要高效就行,能幫助自己管理國家,能幫助百姓獲得更好的生活,能有效的分割相權,那還有什麽問題呢?

  台諫係統正是出現在大宋的官僚體係之中,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大事情,但對官員來說卻猶如懸在頭上的達摩克裏斯之劍,讓他們隨時小心。

  官員之中有不少人意外收獲了相當不錯的官職,那些本就是虛銜的東西到他們手中居然能成為實權的差遣,這是誰也沒想到的事情。

  寄祿官被取消,所有的差遣官都以職銜出任,同樣的他們定品寓祿的也是用現在的官職。

  當然榮譽稱號也是要保留的,趙禎給大宋的文臣留下了依舊有散官價的存在,隻不過這東西不再是作為俸祿高低的印證,而純粹是一個好聽的名頭而已。

  其實這也是趙禎的無奈之舉,在宋太祖、太宗統一五代十國的過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國舊官員,使他們保持官位,領取俸祿,但不使掌握實權,現在他們的子孫出來,趙禎若是不繼續給他們名號,必然會被人說是薄情寡恩。

  但取消俸祿……說實話人家都不稀罕朝廷的錢財,為何?這些人家早已轉型從商了!

  對於宗室、外戚、勳舊,也僅授予高官,這些人是什麽人?都是老趙家的自己人,該給的東西還是不能少,至於有出息的不要那就是另一回事,當然總有幾個沒出息的不是?於是趙禎就給他們優加俸祿,而不給實職,與五代舊臣之後一般。

  散官價成為官員的名頭,同樣也是稱呼,以散官價相稱能避免很多麻煩,趙禎覺得這是一種相當不錯的事情,但有一個問題,名字難記了一點。

  而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和秘閣中的官職,如大學士、學士、待製等,是授予較高級文臣的清高銜頭,並非實有所掌,但卻有在禦書房通行的權利,可以隨時麵君。

  看似不起眼的權利卻有著極大的好處,幾乎讓朝臣們嫉妒的眼紅。

  當然也隻較少一部分的朝臣才有被封為大學士,學士,待製的機會,這就要看皇帝的喜好了。

  新的官製很快便出來,並且在宣德門外的禦榜上貼了出來,這是聖旨,也是在昭告天下,大宋的所有子民都要遵從,所有官員都要配合。

  地方上的官製雖沒有改變,但也是早晚的事情,連朝堂都變了,地方上的官製還能不變?

  要知道地方上的州府官員中也不乏高價的官品,也有著寄祿官,散官價,差遣官三種的,並非是和朝堂相獨立,所以在禦榜的結尾,告知天下,所有不在京城的官員暫且不變,但各個州府依次改變。

  也就是說以朝廷派出特殊的官員,從京畿路開始,向大宋全境最邊緣的州府而去,把每個州府縣的官員更迭明確的告訴他們,並且分發新的官印告身,收繳舊的官印告身。

  這是一次上下一起的改製,雖然地方上的速度要慢一點,但並不影響改製的進行,但大宋的百姓們關心的重點卻在台諫院這個東西上。

  沒錯,官員改製和大宋的百姓有關係,但卻隻是和一部分人有關係,大部分的平民百姓是不在乎的,他們在乎的是自己僅有的那一點權利。

  於是台諫院的作用就被百姓們無限放大了。

  尤其是禦史台和登聞鼓合二為一之事,更是成為百姓們津津樂道的地方,台諫院的第一位禦史大夫是有著鐵麵判官之稱的王鶴。

  他原本是捧日軍的行軍司馬,但因為戰功和那條胳膊,以及治軍的嚴謹,和王鐵鞭恰當的配合,而被趙禎看重,並提拔為正三品的高官禦史大夫。

  台諫院有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中丞為之貳。其屬有四院:一曰台院,侍禦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禦史隸焉;三曰察院,監察禦史隸焉,四曰登聞鼓院,巡按禦史隸焉。

  四院組成了大宋的監察體係,尤其是最後加入的登聞鼓院,更是讓百姓彈冠相慶的,因為這是唯一能讓他們上告申冤到天子腳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