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一章乾宇改製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261
  變之一字說來簡單,卻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人們習慣定式思維,習慣已經存在的東西,習慣安於現狀,改變一個人尚且困難,何況是改變一個國家持續近百年的官製?

  還好這次改變是朝堂,是官製,卻不是整個國家。

  在趙禎空前強大的威信與皇權麵前,改變所遇到的阻力還不是很大,尤其是頑固的保守派被成功顛覆後,官製改革的阻力便也隨之煙消雲散。

  至於稅收之類的卻是不用改變,個稅這東西在大宋並不是不存在,隻不過存在的形勢不一樣而已,上到王侯將相,下到市井小民,人人都要交稅。

  隻不過宗室,貴族的稅收存在於他們所經營的產業中,而朝臣官員的收稅存在於他們的俸祿之中。

  原本會引起他們不滿的東西卻並未有什麽波瀾,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在大宋三司的稅收誰也不能違反,如若不然原本手中應有的權利便得不到保障,隨之消失。

  宗室這種特權階級也不能例外,若不交稅則有革除頭銜之危!

  若是宗室偷稅漏稅,第一個找上門的不是三司的財計官員,畢竟他們的品級往往還沒有宗室高,找上門的是大宗正司的人。

  大宗正司是趙禎在景佑三年便設立的衙門,掌糾合宗室外族屬而訓之以德行、道藝接受其詞論而糾正其違失,有罪即先劾奏皇帝,法例不能決斷者,即共同上殿取裁。總管宗室服屬遠近之數及其賞罰規式。

  大宗正司的長官是知大宗正事,雖然是宗室之中德高望重者充任,但一般沒有實權,隻是掛名而已,主要的職責便是和提醒宗室安於法度。

  而正真執掌大宗正司的卻是兩位監丞,文臣京朝官以上者充任,這個範圍就打了,基本上都是禦史台的禦史,這些人恰巧也是宗室最不願得罪的人。

  連宗室都要老老實實的交稅,何況他人?

  官員的稅收從俸祿中扣除,這俸祿是有定數的,所以官員每年交稅的數額也是有定數,想要偷稅漏稅更是不易,在大宋隻有四種人不用交稅。

  皇帝,士子,軍士以及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除了皇帝以外,這些人的家庭都是同樣要交稅的,沒有例外的存在。

  不過還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不用交稅,比如災民,受災的州,府,縣趙禎自然會下旨免去他們的稅收。

  當然社會上的無業遊民自然也不用交稅,可事實上這些人的稅收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到了大宋的國庫之中,商業稅…………

  買賣商品都是要交稅的,隻不過都是在商品的價格之中,買的人看不見,賣的人卻很清楚,因為朝廷要向商家收稅,於是商賈就把稅收也加入了商品的價格。

  在下層穩定的情況下,改製比沒有趙禎和朝臣們想象的那麽大影響,最困難的“稅改”階段大宋已經度過,剩下的一小撮利益既得者也被瓦解,於是趙禎的改製自然而然的被接受。

  超會上同時還決定了明年的年號,乾宇…………

  這是以大宋最大的宮殿所命名的,象征大宋天朝上國的地位,以及強大的國力,趙禎對此非常滿意,並且也預示著大宋開始瘋狂擴張的開始,如天之高,如蒼穹之浩瀚。

  而這次改製也就被命名為乾宇改製。

  最忙碌的算是中書省了,這是大宋文官的最高領導層,以宰相範仲淹為首,參知政事歐陽修,蘇洵,歐陽修,富弼,韓琦,王安石為輔,領導整個朝堂的文官機構進行改製。

  最主要的便是恢複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製度,同時還保留了秘書省和內侍省,這就是說一共有五個省。

  五省之中,隻有尚書、門下、中書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秘書省掌圖書典籍,職任較輕;內侍省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

  但趙禎並不是傻子,皇權的集中還是必須的,還是那句話,沒有最好的製度,隻有最適合的製度,對於現在的大宋來說集中皇權就是最好的。

  三省的出現進一步的削弱了相權,趙禎在這裏埋了個坑,把已經所剩不多的相權再次劃分到了三省之中,門下省依舊是文官的最高權利機構,但宰相不叫宰相了,趙禎賜名宰執政事。

  隻不過說是宰執政事,事實上還是那點權利,低價官員的任用,公文的發布,參政議政等等。

  宰相的政務之權被平分至三省之中,自然不利於辦公,但政事堂的出現卻是一個極大的改良,門下省的宰執,尚書省的副相,中書省的副相同在政事堂辦公。

  政事堂是一座建在三省之間的院落,隻有倆個小殿,一個作為相公們的辦公之地,一個作為會議之地。

  可以說大宋的三省是在一個院子裏辦公,而宰執和兩位副相則是在院子中的院子辦公。

  六部依舊是六部,他們的職權沒有多大改變。但在寄祿官消失後,這權利就又回到了他們的手中。

  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

  戶部掌管天下戶籍,人口。但多了一個醫療體係在內,全國的醫院也歸其考核管轄。

  禮部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同時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鴻臚寺歸其管轄。

  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旗號等,但兵部特殊,歸由參謀院管轄,辦公之所也在參謀院之中,同時趙禎下旨擴大參謀院的公衙。

  刑部掌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大理寺歸其管轄。

  最後的工部便簡單的多,掌全國範圍內的公共基礎設施營造,以及朝廷營造,雖然簡單,但範圍甚廣,瑣事頗多,小到公路修補,大到治河救災都屬於工部的範疇之內。

  所以在皇宮中工部的衙門也是最大,所用官員也是最多。當然外差也是最多的,工部官員不可能在工部之中治河,自然都要下到地方上去,每年勘磨的都是他們的業績。

  六部的最高長官都以部名歸屬尚書,也就是六部尚書,而他們還有一項權利,參知政事,六部的長官在遇到國家大事的時候參政議政,也可在三省的政事堂中進行相商。

  所以大宋的參知政事名頭屬於特殊職銜的擁有者,即宰執,兩位副相以及六部尚書總共九人,剛好應對九九歸一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