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老而不死為賊!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219
  雖然這次大宋在西域師不功,但帝王完全回來了,也就自然是大宋的喜事,再加上大宋第一次在木蘭圍場秋獮,於是便有了恩科一說。

  恩科這東西其實就是一種賞賜,開寶三年,太平興國二年,太祖、太宗分別賜參加省試、殿試落第十五次、十次以上者“出身”。

  事實上恩科成為定製的主要時間是在鹹平三年,也就是趙禎的老爹真宗皇帝趙恒當政的時候,他為了鼓勵讀書人,允許舉人年高而屢經省試或殿試落第者,在遇殿試皇帝親策士時,由禮部另立名冊奏上,參加附試,稱“特奏名”,這就是相當於便向的“內定”人選。

  當然這些人的名次是和普通的製科無關,隻是給予年老者以官身,算是給他們這麽多年幸苦讀書的一絲安慰,於是這是為恩科之嚆矢。

  所謂的恩科其實並不在於這“特奏名”而是在於縮短年輕人等待科舉的時間,隻是把三年一次的科舉縮短了,畢竟科舉是為國選材馬虎不得,並不是說恩科就意味著今年的恩科簡單。

  富弼不出意外的成為了今年禮部貢舉的主考,同時趙禎在今日的正朔朝會上向所有朝臣,文武百官宣布,大宋即將取消疊床架屋的官製。

  而在此之前是一個過度階段,一切俸祿貼補都按照原有不變發放,不會在物資上有任何影響,現在要改變的隻是這個紛亂的官製而已。

  趙禎實在是對大宋的官製忍無可忍了,這是大宋朝堂高效工作的巨大障礙,並且也是混亂的,甚至連大宋自己的朝臣都不是全部明白其中的區別。

  趙禎相信,即便是遼朝的密諜進入皇宮,也難以在眾多的衙門之中找到自己說需要的東西!

  大宋的官員品級十分之複雜,分別由差遣、本官階、散官階、勳官、爵位,貼職等組成,這差遣實際上做事的崗位,多數為臨時工,因為這是最為實權的東西,當然不能放權,而臨時工就要簡單的多,隻要時間一到,或是事情處理完,那你的差遣就自動解除,相應的權利也會再次過度到帝王的手中。

  所以這差遣才是大宋真正辦事的官職,而本官階又稱寄祿官,即享受怎麽樣的待遇,名稱就是三公六部九卿等前代留下的官職,這些官職在前代也就是唐代的時候是實打實的官員,但在大宋卻成為了區別官員之間俸祿標準的東西。

  散官階是官員實際的上的等級,又以文資和武階對應文武大臣,這是一種行政上的高低。

  這還不算完,當到達高級官員的時候往往會有貼職,這是專為文人而設的榮譽稱號,如某館某閣大學士、學士等。

  還有倆個不得不說一下,勳官與爵位,這兩樣東西聽名字便知道沒有實際作用,這是專門留給開國功臣之後的官職,或是大功者爵位之類的東西,勳官共十二轉,榮譽頭銜,並無實際作用。

  爵位榮譽頭銜加額外補貼,封邑與實封往往不一樣。

  如此這些雜七雜八的算下來,各種官稱,官銜,官品,大概有數百種之多,極大的阻礙了朝堂的辦事效率,雖然疊床架屋的製度有利於權利的集中,但卻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朝堂的運行效率。

  趙禎對此深惡痛絕,這也是他回朝之後燒的第一把火,大宋的官製必須做出改變,即便朝中百官反對,趙禎也有足夠的理由。

  當三才吊著嗓子宣布散朝的時候,一大堆官員選擇留身奏事,趙禎瞧了一下,其中大多是保守的老臣,其中最為德高望重的便是資政殿大學士、吏部侍郎李若穀。

  李若穀出身於書香名門,官宦世家。其祖父李光義,字匡正,五代時進士。早以博士受經,曆任陝西扶溝縣主薄、潁上縣令、太子右讚善,後漢時還是朝議大夫。

  其父李良弼,字夢得,五代時進士,曆任濟州防禦巡管、宿州團練推官、廬州府錄事、觀察節度使等職。

  而到了李若穀便更是中興,雖然不是身居要職,但曆任宋太宗、宋真宗、以及現在三朝,德高望重,名聲甚嘉,乃三朝元老!

  他的出現也給了許多人定下心來,這時候就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來為反對派出頭,對於趙禎的這次改革來說,朝臣當中不開口的大多便是支持的,他們雖然支持,卻沒辦法發表自己的觀點。

  並非是不情願,而是有著自己的考量,若是成功最好,但若是不成,以後還如何與同僚相處下去?朝中的人都是聰明到家的,當李若穀站出來之後,便沒人再開口了。

  他不僅是領頭者,更使得所有朝臣都有了一塊擋風牆………………

  三朝老臣出來,趙禎自然要召見,李若穀為人如何趙禎心中有數,但他不明白,這個老臣向來是最會站隊的,並且把朝堂看的清清楚楚,怎麽會在這個時候犯糊塗,成為別人手中的“馬前卒”?

  李若穀進入後殿等待的時候,大殿之中的官員便也不再堅持,陸續的離開,他們知道隻要李若穀上前,皇帝便不會召見自己。

  一群臣子三三兩兩的走出殿門,而走在最前麵的範仲淹卻被蘇洵拉住:“範相公,這李子淵是怎麽了?居然挺身而出,都如此年紀了,不該明哲保身嗎?以他之資曆,少說也能得一個太子三師之類的致仕。”

  歐陽修就在邊上,望著蘇洵道:“這誰家的東西被動了,誰家人不心疼?”

  但歐陽修卻默默不語,望著乾宇殿高高翹起的飛簷忽然轉頭道:“他是三朝老臣,這三朝之中有多少的風浪爾等可知道?”

  見兩人搖頭,範仲淹冷笑道:“太多太多,但他李子淵能曆三朝而青雲直上,說明此人極為精通官場之道,怕是這次並非是反對官家!”

  範仲淹的話讓歐陽修和蘇洵兩人猛然一驚,對啊!所有人都以為留身奏事的人是在反對官家,可若是他李若穀並非是反對,而是支持呢?!

  如此一來便可給予所有反對的人一個大大的措手不及,也能使得官家的改革得到鼎力相助,顯然這個時候李若穀的所作數為乃真算是“雪中送炭”。

  三人不禁相視苦笑,蘇洵無奈的擠出一句:“老而不死為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