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章太後的城府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8      字數:2273
  大宋在休養生息的同時,遼朝也在處理自己內部的問題,張儉回朝之後幾乎是一日不曾停歇,當蕭太後和蕭惠兩人得知大宋皇帝居然沒有任何條件的停戰後,兩人幾乎以一種果然如此的態度。

  張儉心中甚至有些憤恨,他沒想到張儉囂張也就罷了,可太後豈能如此?!她是了解大宋皇帝為人的,為何要輕視大宋眼下的實力?

  事實上很快他便知道其中的道理,這是太後故意營造出來的氣氛,為的是給遼朝上下以信心,拜日大朝會之前的晚上,太後蕭撻裏終於單獨召見他入宮了。

  即便是太後但是寡婦的身份,晚上召見外臣非要緊的事是不可能的,張儉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終於能有機會當麵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向太後闡明,眼下最要緊的不單單是大宋和他趙禎,而是國內之患啊!

  大遼的宮門已久那麽高大冷清,隻不過在宮門之後皮室軍更多了,原本還能由宮分軍在宮中巡視,現在卻不見一人,清一色的都是由皮室軍負責,原本和皮室軍一般屬於禦帳親軍的宮分軍完全因為耶律洪基之事被排擠到了宮外。

  張儉微微搖頭,其實宮分軍也是太後曾經的嫡係,不過是因為其中有些宗室附和了耶律洪基而已,最後也查出來了,是耶律孝帶著他的親兵背叛而已,整個家族的人都受到了牽連和懲罰。

  而到現在也沒找到耶律賈和已經逃脫的耶律洪基,這讓張儉有些想不通,並非是覺得太後和蕭惠的能力不行,畢竟遼朝北方的土地廣闊族帳眾多,隻要不是牧場或是遷徙之地,人口稀少的人,隨便找一個部落或是族帳安頓下來,絕不會有人發現。

  張儉最怕的便是這個,草原實在是太大了一些,這麽多年來遼朝一度把重心放在了南方,從而對北方的草原疏於管理,這也是耶律賈帶著皇帝向北方逃竄的原因。

  進入皇宮之後,張儉便在一個老內侍的帶領下穿過宮中及熟悉又陌生的建築,一路不曾停留的進入了太後所在的宣政殿,沒錯,現在太後已經就寢在了本應該屬於皇帝才能居住的召懷殿中了。

  太後入主其中後,原本的奢華消失的無影無蹤,隻剩下了冷清,相對於耶律洪基的召懷殿眼下卻是過於肅穆,儼然如皇陵一般讓人覺得冰涼可怖。

  殿中綢緞由紅色變為青藍色就如同幽藍的湖水,深邃冷冽,張儉進入其中之後,忍不住打了個冷顫,但這才是開始,脖子後麵的不時吹來的冷風以及身邊毫無腳步的內侍才是真的讓人毛骨悚然。

  張儉走在殿中,隻覺得脖子上的汗毛被一柄小刀不斷的刮弄著,發出似有似無的摩擦聲……………………

  “左丞相來了,賜坐吧!本宮問政與你。”

  張儉幹咽了一下口水,此刻他覺得自己能不能走出這大殿還是個問題,太後的眼神冷靜的可怕,仿佛一口古井任何事物都無法攪動它的波瀾。

  這才是張儉最害怕蕭撻裏的地方,眼前這個女人擁有一種男人都無法企及的冷靜,也是她這麽多年來主持大遼在和宋之帝王對抗如此之久的手段。

  男人的眼光和魄力也許她比不上,但同樣的女人所擁有的細膩以及冷靜他趙禎也比不上。

  張儉知道自己在和誰對話,而且知道眼下遼朝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自始自終他都是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望著太後的珠簾微微皺眉道:“太後,眼下內患必除,否則我大遼無以安寧如何與宋之周旋?不知那位可有下落?”

  蕭撻裏清冷的聲音再次響起:“本宮已經受到線報,他人就在祖州!並且要聯合蕭家起事!”

  即便是如此驚天的消息,張儉依舊沒有從蕭撻裏的聲音中聽到一絲慌亂,顯然這份冷靜著實讓張儉有些著急:“不知太後打算如何處理?”

  蕭撻裏望著張儉道:“這也是本宮要問你的,本宮的心腹已經前往祖州,五萬皮室軍已經是精銳盡出!”

  “打不得!!”

  張儉立刻開口反對道:“太後,以前您囚禁陛下與清涼殿也還隻是囚禁,並未對外公開,如今突然陛下打出名號與您分庭抗禮,如此一來世人皆知我大遼內患矣!”

  “不是本宮要戰,而是吾兒執意要戰!”

  “還請太後以天下為重,以大遼為重!可否有不戰之法?!”在張儉看來,太後之所以這麽冷靜,定然是做好了兩手準備,否則不可能從容淡定若斯的。

  果不其然,蕭撻裏的眼中閃過一絲精光,珠簾之後的臉更加的似霧似花:“他們聯合的蕭家旁係其實就是本宮安插的人!”

  嚇!這消息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對於張儉來說,祖州的耶律家和蕭家和上京城的宗室以及蕭家完全沒有關係,或者說都是被排擠,不受待見的貴族被貶至祖州,對朝廷,對太後充滿了怨恨。

  所以耶律賈才帶著皇帝去了祖州,利用這些被遺棄的貴族組成叛軍,以此重新奪取皇位,但眼下太後說出這樣的話來,便是一針見血的。

  她有能力讓皇帝消失的一幹二淨,甚至早就有機會置起與死地,隻不過一直沒有開口,而自己的話卻成為引出這段母殺子的元凶。

  嗓子幹裂了,張儉用沙啞的聲音說道:“太後,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句話仿佛用盡了他一身的力氣,說完之後他便癱坐在地上。

  而珠簾隻有也是一陣搖擺,最終安靜下來,張儉沒聽見太後說的話,但卻見到那個引領自己經典的老內侍悄然走出召懷殿。

  張儉忽然明白了,也許皇帝離開清涼殿就是太後手筆,或者太後知曉而故意不動手?但蕭惠當時的驚恐自己是瞧見的,不似作假,那太後的一舉一動甚至瞞過的蕭惠和蕭家。

  謀殺一國之皇帝,這對誰來說都是一件極難的事情,更何況是親生母親對兒子動手,這將士就是世間殘局,有損人倫的惡行,可偏偏發生了。

  張儉知曉眼下的大遼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若不是宋遼之間的乾坤倒轉,自己絕不會站在太後這邊。

  可眼下需要的是一個團結完整的大遼與宋抗衡,再度內耗下去,國內再打的四分五裂,隻能使得大遼早早的灰飛煙滅,給予宋人可乘之機,張儉不認為他大宋皇帝趙禎會在這個時候坐山觀虎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