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神都再現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8      字數:2378
  王安石的鬆山州已經非常接近與大宋了,這裏是整個中京道最先安定下來的地方,也是最先恢複生產勞動的地方。

  城池的修繕和道路建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因為王安石采用了多勞多得的製度。

  趙禎從奏疏上看到了蔡伯俙的奏報,王安石每日親自趕往州城各地查看進程,稍有不滿的地方便會親自列出改進之地,並要求以他的方式進行改變,甚至不允許官吏擅自改動他定下的條例。

  這個家夥固執的認為,隻要按照他的方法執行,效率就一定提升,鬆山州就一定會繁榮起來。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鬆山州的民生恢複很快,流民也在極具減少,甚至連乞丐都被招募作為勞役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按道理來說這裏的百姓對王安石應該感激不盡才是,即便是送上萬民傘也不過分。

  但事實上卻恰恰相反,他做了這麽多卻使得民間怨聲載道,對他的強硬和固執早已是滿腹怨言。

  蔡伯俙對此也是詳盡的寫在了奏疏之中,趙禎知曉王安石的為人,也隻有他能如此毫無顧忌的用上最強硬的手段,別的中京道官員哪個不是春風化雨般的柔和,為的是給這些遼朝人融入大宋留下更好的感覺。

  在大宋,官員治下對待百姓永遠都是那麽的斯文,即便是要耍手段,也要斯斯文文的耍手段,因為對待這些百姓強硬隻是欺負弱者,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反倒是對他們好,給他們留下親民愛民的印象更能體現自己的身份和能力。

  中京道任何一個州府最先做的事情就是發動百姓和勞役,讓他們修路,公路運輸已經成為大宋的主要運輸手段,而修路所需要的東西基本上隨處可見。

  隻要有足夠的石灰石,便能生產出大量的水泥,這一點即便是遼人也知道,但之所以沒有如大宋那般規模的公路出現,實在是因為遼朝造不起………

  遼朝地域廣闊,且多是草原,這樣的距離單單是修路的補給就需要大量的人口和糧食,接下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這些路是用來走的,走的人越多攤銷成本越低,走的人越少,成本越高!

  以遼朝的人口和運輸量實在是得不償失…………

  而中京道不同,這裏被大宋拿下之後,將會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和移民出現,商賈也會來到這裏,帶來日常的生活用品和手工藝品,同時還有大量的茶葉,成衣,鐵器等等。

  朝廷對中京道的援助也要通過公路送達,於是這些公路就成為中京道各州府的生命線,而王安石這個狡猾的“狐狸”抓住了這個機會,鬆山州之所以叫鬆山州乃是因為這裏有一個鬆山!

  鬆山上有著大量的石灰石可供開采,他便腆著臉,死纏爛打的從劉振的武烈軍中要來的火藥彈以及使用火藥彈的軍士,無論是誰都不可能獲得大宋的火器,即便是他王安石作保都沒用,必須要有軍士陪同,一顆也不能少。

  有了火藥彈,有了勞力,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的多了,大量的石灰石被炸開成小塊,運送到山下的工廠之中統一粉碎煆燒最後變成鋪路的水泥,這項工程一下解決了鬆山州百姓的安置問題。

  百姓們服役之總是有期限的,一旦城防建設之類的結束了,也就沒有什麽活可幹,要麽是重操舊業的種植莊稼,要麽是繼續放牧為生,數萬人口總不能閑置下來。

  於是王安石後把這些人安置在了工廠,創建了大宋最大的水泥生產線,這裏的水泥將要提供給整個中京道的所有州府,為此,王安石幾乎把成本壓到了最低以增加鬆山州水泥的競爭力!

  水泥致富成為鬆山州的首選,工錢還不低,而且工廠還包吃喝,這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遼朝百姓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機會。

  消息傳出,整個中京道的官員從上倒下的嫉妒王安石最先想到這個點子,其他的州府要不就是人口太少,要麽便是境內沒有石灰石,或者成本太高。

  當所有人都覺得王安石名聲和錢財都得到的時候,卻是百姓對他的評論有好有壞,很簡單,如此大規模的開采石灰石,並且在相對粗糙的環境之中勞作,死亡率是很高的。

  開山炸石會死人,吸入大量的粉塵會死人,生病的人更多,有些人為了多得錢沒日沒夜的做活,最後生生累死,有人說他王安石是逼死百姓的凶手,但事實上王安石卻是帶著鬆山州走上致富道路的人。

  百姓口袋裏有錢了,購買力也增強了,鬆山州內便能建設更多的工廠,以及雇傭更多的工人,不但吸引外來人口,更是成為大宋向中京道移民的首選州府。

  王安石固執的認為他的舉措沒錯,相比貧窮的死去,累死也是一種幸福。

  趙禎則認為是他王安石自己的公關手段不到家,從一開始他就給鬆山州的百姓以強大的壓迫力,這是自他抄了那幾個契丹貴族的家開始的…………

  公路連接整個中京道的同時,中京道也改名為京北路,意思再簡單不過,京城之北神京咽喉!

  沒錯,大宋的北京已經不再是北京,原本屬於遼朝中京的大定府繼承了北京的名號,而位於燕雲之地的北京在眾多官員的上疏中被改為神京,也有人稱之為神都亦或是聖京…………

  神京和神都曾經是洛陽的舊稱,現在卻變為大宋都城的稱呼,因為大宋的官員和百姓認為,隻有這樣尊貴的名號才能配得上如今的大宋。

  公路如同北京道的血管,而各種資源如同血液不斷的向北京路運輸,原本圍繞在北平府四周的長城也因為中京道的長城擴建變成了內長城,許多朝臣認為在北平府修建的這道城牆為時過早。

  但趙禎不這麽認為,眼下的神都就是後世的北京,這裏將會成為大宋的政治文化中心,這道內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玉門關,乃是大宋的都城以及整個中原的最後一道防線。

  至於在北京道建設的長城卻是劃分草原和內陸的一道分水嶺,趙禎為大宋王朝的數代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若是有一天草原民族真的再次興起,北京道的長城在鐵蹄下變為齏粉,大宋還有一個最後一道長城可以駐守。

  而北京道的這條長城便是在戰國時的燕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在千年前便已經有華夏先朝對抗草原上的胡人了,秦開卻胡後,便修築了華夏曆史上第一道對抗遊牧民族的長城,如今大宋延續這一輝煌。

  君王不可能總是盯著眼前,眼光一定要更為高遠,趙禎已經把自己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剩下便是他能力不及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