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張儉使宋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8      字數:2133
  為了與大宋何談,也為了避免中京大定府徹底被攻陷,張儉在得了太後的旨意之後便以快馬向大宋傳報。

  開始的時候有些漢臣向他建議能否先和中京道的宋軍統帥彭七知會,讓他們按兵不動,待兩國和談之後再作打算。

  張儉瞬間便否定了這個提議,開玩笑,先向宋軍統帥知會?那定然是大宋皇帝先一步知曉大遼的和談的計劃,宋人的消息傳遞可要比遼朝快得多!

  再說,大軍在外已經對大定府形成合圍,換做自己是宋軍的統帥,也不能看著這潑天的功勞從手中漏掉!

  眼下正是大遼的萬急之時,一切都是在和時間賽跑,張儉在派出信使之後,便準備動身,張儉的歲數已經不小了,可這番與宋和談卻是要他親自前去,從上京城抵達大宋的北京,路途遙遙何止千裏?

  但他依舊咬著牙登上了馬車,蕭撻裏給他送來了宮中的侍者,醫官,蕭惠派出最精銳的士卒護送他,這不是張儉一人出使,而是代表大遼的一次正式訪宋。

  當初澶淵之盟時,宋人皇帝和蕭太後都在澶淵,所以雙方之間的使節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談判,但這一次,大宋皇帝坐鎮北京城,遼朝要突顯自己的誠意便隻能由張儉作為使臣出使大宋。

  上了馬車之後,張儉微微苦笑,這馬車完全不能與大宋的馬車相提並論,雖然張儉也不想承認,但他不得不說,大宋的馬車要好得多的多。

  大遼使者的馬車甚至連宋人商賈的馬車都比不上,張儉見過也坐過那種馬車,速度快不說關鍵是舒服的很,車輪是一種名叫橡膠的黑色東西做成的,減震的效果非常好,再加上馬車下麵的鋼條,即便是奔馳在道路上也沒有多少震動。

  曾幾何時,南下對於遼人來說還是稀疏平常的事情,邊境上的遊騎時常馳騁宋人之地打穀草,宋遼榷場上常常是幾匹駿馬便能換取宋人大量的財貨。

  每年大宋向遼朝交納的歲貢都要前往雄州交割,那是大遼最好的時代,也是所有契丹人心中的大遼,可那個時代已經消失了,契丹人還看不清這個事實,臆想著遼朝還是當年的那般風光!

  張儉隨著馬車起伏,他覺得這樣還稍稍好受一些,窗外的風光在不斷的轉變,但模樣還是和當年沒有什麽差別,大遼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發展完全不能與大宋相比,他當年去過大宋,也去過燕雲,而耶律賈返回大遼時所描述的那麽一切與自己印象中的大宋完全不同。

  拿起邊上自己已經離不開的放大鏡,張儉再次感歎大宋格物的神奇,有了這放大鏡,自己看書便輕省許多。

  一個王朝在不斷的前進,而另一個則是回想當年的榮光。

  張儉希望的是大遼恢複往日的榮光,而不是單單在記憶中尋找…………

  現在,想要前往大宋的北京城,必須穿過宋軍所占領的中京道城池,而這些城池並非容易過,必須要從宋軍主帥彭七的手中獲得通關文牒才行。

  所以張儉的第一站便是前往宋軍占下的安德州,因為這裏是彭七駐軍之所在,但他抵達興中府的時候便不能寸進了,興中府的主將王圭和行軍司馬王鶴在得知張儉來到後“盛情”招待他。

  即便王圭沒有政治嗅覺也能看得出張儉是要南下進京麵聖的,王鶴更是在看到張儉之後便猜到了他的意圖,也是遼朝的意圖,他們打算求和了。

  雖然不知道上京城中發生了什麽,但現在求和一定是遼人頂不住大宋的壓力,於是一邊派人快馬向彭七報信,一邊極力的挽留張儉,為的是爭取時間給彭七以思考對策。

  張儉豈能不知其中的門道?身為遼朝文臣之首的他早已看穿了王圭王鶴二人的意圖,連馬車都不下,一點麵子都不給他們二人,而且滴水不進,大有你不讓我走我就餓死在興中府的架勢。

  對待遼朝使者,又是丞相之位的高官,王圭與王鶴二人自然不好用強,畢竟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兩國之間的口誅筆伐,作為先動手的大宋一定討不得好處。

  在第二天下午,看著張儉已經沒有多少力氣的時候,王鶴便派人給他們放行了,王圭還打算拖上一日,不滿的埋怨王鶴的婦人之仁,而王鶴指著飛快離開的張儉作家破口大罵。

  “那老倔頭一副要餓死的樣子,誰敢再留一日?若是死在咱們這,那樂子可就大了!他張儉一下便成為忠於王事的忠臣,而我等甚至連大宋都變成了耍弄陰謀詭計的小人!”

  王鐵鞭撓了撓頭盔有些不滿的說道:“某瞧他還能支撐幾日嘞!說不得是裝的…………”

  王鶴忍不住翻了給白眼:“如今遼朝萬急,他不拚了老命趕往北京城麵見官家?裝?他這是拿性命相威脅,稍有不慎可就真的死了!到時反讓遼朝站在了道義之上,咱們這一仗有多少功勞都是白搭!”

  還真是這個道理,王圭想了想忍不住點頭道:“還是本家兄弟你想的周全,這事某便瞧不出裏麵的門道。可這遼人是暈了頭不成?這時候來求和豈不是羊入虎口!”

  王鶴也露出疑惑的表情望著絕塵而去的馬車道:“不曉得,自從咱們大宋北伐之後,遼朝上京道的消息便全斷了,一點也沒有,否則朝堂的文書中必有提及。看來遼朝這是早早開始提防細作了。”

  …………

  張儉絕食的辦法在王圭和王鶴麵前好使,在彭七的麵前就不好使了,他張儉即便是絕食也要分清目的,他的使命是要前往北京城麵見趙禎的,若是不拿了彭七的通關文牒如何南下?

  麵對彭七的招待張儉實在無法推脫,畢竟是大宋的統帥,身份雖然沒有張儉這樣的文臣尊貴,但也是怠慢不得,何況張儉希望早些出發便更不能輕易得罪他了。

  隻不過他沒注意到,一隻幽藍的信鴿從彭七的帳篷中撲棱棱的飛走,正是朝著他要前往的北京城的南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