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攘外必先安內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8      字數:2161
  當一個人開始恐懼開始懦弱的時候會怎樣?

  當然是拚了命的想辦法保全自己想要保全的東西,比如眼下的遼朝,在他張儉的眼中,遼朝是他的庇佑之所,一旦遼朝完了,他的路也算完了。

  更為重要的一點,他愛惜自己的名聲,這麽多年來他在遼朝的名聲一直很好,自耶律宗真開始他便頂著左丞相的名頭,許多人把他稱為賢相,他雖然也反駁,但有時也默認這一點。

  時間長了,張儉自己就把自己當作是大遼的賢相,可大遼眼下一直在走下坡路,麵對大宋的征伐越來越力不從心,張儉開始擔心自己的名聲了,若是在自己手中遼朝完蛋了,那自己豈不是變成了一代奸相?

  是個人總是有欲望,或是對金錢,或是對權利,或是對美色,或是對名聲,極少有人什麽都不需要的,即便是連聖人都大方的承認自己的欲望。

  所以張儉的欲望便是他的名聲,他把名聲看的比什麽都重要,他希望自己名垂千古,在史書中成為大遼的一代賢相。

  眼下的遼朝需要一個強大的君權,這東西比什麽都重要。

  文臣不光善於內鬥,還善於趨吉避凶,能做到張儉這個位置的人政治上的嗅覺無比敏銳。

  蕭撻裏和蕭惠最終在張儉的勸說下同意與大宋和解,當然大遼提出的議和還是少見的,當初澶淵之盟大宋可是賠了大遼每年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代價。

  現在大遼向宋人乞和,那結果又會如何?他趙禎會要多少的歲貢以暫且罷兵?張儉不敢想象!

  他也知道大宋皇帝不好相與,甚至在國家利益上比最擅長買賣的商賈還要精明,但他也沒有辦法,大遼現在所需要的就是安穩的度過眼前的危機。

  對於張儉來說,耶律洪基的威脅比一切都要來的大,既然已經囚禁了皇帝何不一不做二不休的除掉後患?或是把他囚禁在祖州的蕭家範圍之類,要不然那會有如此事端?!

  這邊是婦人之仁!這便是太後執政的代價,她不似先帝那般的雷厲風行,也不似耶律洪基那般的狠厲果斷,這是在葬送眼前的機會,而大遼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張儉一整天都在纏著蕭撻裏詢問大遼的底線,若是他沒有這份底線,如何與宋人談判?賠多少錢,割多少地,至少要有底線才能和宋人攤牌,若是不知道這底線,自己說了也沒用。

  蕭撻裏思量再三之後道:“一來要從中京道盡量的撤走百姓,我大遼百姓不多矣,二來我大遼不割讓土地,宋人占去的便是他趙禎的本事,我等不要便算是贈與,但宋人不可北進,亦不可出兵大定府!至於錢財之事……你便酌情辦吧!若是沒有足夠的好處,他趙禎不會善罷甘休的。你回去之後便擬一份奏疏呈上。”

  張儉得了蕭撻裏的旨意心中總算有底了,最少最後一句話說到了他的心中,不割地也行,那就多賠點錢財罷了,如今大遼的國庫中還是有不少的積攢,這些積攢可都是百姓的血汗錢。

  宋遼之間的貨幣是不通用的,遼朝的官鈔和大宋的交子完全不是一樣的東西,大宋基本上不承認官鈔的地位,雙方之間隻能以真金白銀相通。

  而遼朝的真金白銀都是來百姓手中的血汗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放在以前他不會同意,但現在他已經顧不得這麽多,對他來說度過眼前的危機才是最重要的,攘外必先安內!

  當初大宋的宰相趙普便最先向太宗皇帝上奏疏,“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這句話也完全能適用在現在的大遼身上。

  大遼如今內外交困,麵臨重大統治危機,這時候為應付危機、維護統治,當以安內為中心,並以“安內”、“攘外”齊舉,方能渡過難關。

  這樣的史實還有很多,張儉提筆在奏疏上寫下倆個最為經典,也最為世人熟知的事件,他要向蕭撻裏和蕭惠說明,攘外必先安內的重要性。

  春秋時期,麵對外部戎狄侵擾,內部王室衰微、諸侯相爭,春秋五霸之一霸齊桓公便提出口號“尊王攘夷”——先“安內”以“尊王”,“尊王”而後才能“攘外”。”

  再有便是西漢時,漢景帝的老師晁錯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內”,引起當時朝廷的激烈爭論,大多數人都不同意或認為時機還未到,以竇嬰為首的認為當時應一致對外,對付匈奴。

  晁錯的政治眼光非常獨到,也說服漢景帝最後選擇繼續和匈奴和親,而將注意力集中到鼓勵農耕、致力本業和守邊備塞以及削藩上。

  結果,漢景帝的削藩除去了內憂,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強了國力,為後世的武帝對匈奴動武、解決邊患創造了條件。

  這是多麽好的例子啊!麵對內憂外患的危機時,隻要完成安內便能得以恢複民力國力,接著便可攘外了,當初的大宋也不是如此?

  澶淵之盟大宋雖然賠錢了,但卻成功和遼朝和解,專心恢複國力,內安之後真宗皇帝便給他的兒子趙禎留下了反敗為勝的機會和本錢!

  張儉的這篇奏疏寫的極好,把求和之事寫的如此高大上,這不是求和,這是在為大遼爭取時間,外敵可以先妥協,內安之後再做打算!

  真正打動蕭撻裏的也就是這份奏疏,好一個攘外必先安內。

  蕭惠看過奏疏之後微微點頭,露出讚歎的目光道:“張相公不愧是我大遼的賢相!字字珠璣!好一個攘外必先安內,先和宋人和解之後,把國內的亂局安頓好,便可恢複往常,再與宋人抗衡!”

  張儉望著兩人張了張嘴不再說話,他知道現在還不是勸誡他麽向草原退卻的時候,大遼的輝煌就在不遠,衰落的也太快了些,以至於現在的遼人還沒反應過來,還以為大遼是那麽的高高在上!

  張儉不明白,為何草原民族崩潰的如此之快,與大宋相比,完全就是江河日下,一日千裏,曾經的輝煌仿佛是空中樓閣,一夜之間便坍塌的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