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歸,難歸……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8      字數:2207
  那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同樣的道理,哪裏有反抗哪裏就有鎮壓,遼朝的朝堂終於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這些義軍的目標並不是要攻陷中京道的大定府,也不是北上,而是南下。

  這種戰略意圖是瞞不住的,畢竟遼人也不都是傻子,朝中的臣子中已久有一部分的能臣,他們把自己的擔憂和對大宋意圖的猜測匯報給了耶律洪基與蕭太後,麵對這一情況,蕭太後當機立斷,立刻命令駐守在中京道各個重要州府的遼軍四散出擊,務必扼殺這種全麵南逃的勢頭。

  趙禎低估了遼人的決心,劉振所率領的武烈軍在北安州附近遊擊的時候,遼人出兵了,澤州鬆亭關的八萬鐵騎盡出,向四麵八方的義軍隊伍開始了進攻。

  他們很快便摸清義軍的戰力,除了少數叛逃的漢軍外,其他的隊伍大多數是毫無戰力的農民組成的烏合之眾,雖然他們奮力反抗,但對付全副武裝且戰力強悍的正規軍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樣的義軍很快就會被擊潰,義軍主力一旦潰散,剩下的便是婦孺和老人,在契丹鐵騎麵前,他們顯得那麽的渺小無力。

  在這個時候,耶律洪基再次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他下令對這些婦孺老人進行無差別的攻擊,隻要他們在義軍之中,便會慘遭屠戮,無論是繈褓之齡的幼童,還是正值妙齡的女子,無論是白發蒼蒼的老者,還是正值壯年的男子,皆未躲過這場屠殺。

  中京道的土地上流淌了大量無辜漢民的鮮血,哀鴻遍地,屍骨遍野,這是一場絕對強權中夾雜著民族仇恨的災難,而這場災難之中的犧牲者卻是最為平凡的階層。

  消息傳到大宋,傳到遼朝,甚至傳到了高麗,天下震驚!

  耶律洪基的行為無疑是在警告世人,為的也是震懾其他的義軍和整個遼朝的漢民,告訴他們這就是南歸的下場,但這種行為同樣使得遼朝被推上了道德的對立麵。

  張儉率領遼朝的文官冒死與皇城外上諫,身為韓王的蕭惠率領武將漠然的看著這一切,對於他們來說契丹人的利益才是一切,既然這些漢民背叛大遼,那就應該屠戮殆盡,沒有可以商量的餘地。

  看著昔日老友沒有波動的眼光,張儉絕望的發出哀嚎,聲如猿啼,泣血鳴鳴…………仿佛是感受到了他的悲戚,宮門緩緩打開,宮中的內侍出來了,眾人都認識他,他是太後的貼身內侍哲呼魯。

  “太後宣左丞相張儉覲見!”

  哲呼魯的話給了張儉和漢臣以希望,太後賢明,自會知曉陛下的錯處,也會終止這場浩劫,這些漢臣和漢民之間的利益是相關的,或者說是一體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漢民慘遭屠戮,他們也一樣不好受,多少的漢臣是出自中京道?他們或多或少的和漢民有著聯係,並且也和家族有聯係。

  穿過長長的宮門甬道,張儉覺得此時的皇城是那麽的陌生,四周都是契丹的精銳,每個契丹人看向自己的目光都不在有那原本敬畏的神色,反而散發著陣陣敵意,自己可是大遼的丞相啊!

  哲呼魯張儉是認識的,甚至很熟,於是開口問到:“哲呼魯,不知太後與陛下的意思是否一樣?”

  哲呼魯麵無表情的望著張儉半天,最後臉色逐漸緩和,長歎一聲道:“今夕不同於往日,契丹的貴族,將軍們已經開始倒戈,擁護陛下了,這次陛下的鐵血之命便是順應而為,一旦如此,太後怕是以難以幹涉。”

  張儉大驚,明白蕭太後之所以能垂簾聽政,不單單是因為漢臣的支持,更是因為契丹貴族和武將的支持!同時掌握了兵權和政權的太後才能約束皇帝的權利!

  而哲呼魯的話意味著太後失去了兵權,也同樣意味著她失去了軍隊的控製權,難怪駐守在鬆亭關的軍隊會對漢民進行屠殺…………

  張儉如行屍走肉般的走進了臨清宮,這是太後的寢宮,而非處理政事之所,眼前的一切都說明,垂簾聽的政蕭太後的權利被架空了。

  邁步進入大殿,對著上首的太後拜下,張儉悲聲道:“太後!大遼危矣!”

  蕭撻裏望向張儉,慘笑道:“遼朝不危,社稷猶存,吾兒誤入歧途,徒呼奈何!天道不公,聖宗皇帝中興大遼,而先帝戰死沙場,吾兒年幼便即皇帝位,缺帝王引之,本宮亦未盡太後之責!”

  說完還不待張儉答話,她便揮了揮手,殿門緩緩關上,哲呼魯率領一幫內侍從後殿出來,人人著甲,腰挎長刀環衛四周,張儉驚駭的站在原地。

  “張儉,你為相多年,深知漢民為我大遼之重,如今陛下此舉,離心漢民不說,又陷我大遼與不義,大宋皇帝又以仁明出眾,此乃禍端也!為今之計,本宮欲廢其帝王位,另立新君,匡扶我大遼社稷!”

  蕭撻裏的聲音在大殿之中回響,仿佛一把大錘猛力的砸擊著張儉的心髒,沒想到,太後看似失去權利,居然是在宮中密養死士,瞧哲呼魯率領的內侍模樣便知道他們各個都是孔武有力之人。

  蕭撻裏和耶律洪基之間的矛盾已經到達不可調和的程度,耶律洪基認為大遼根本就不需要休養生息,當初太祖建國的時候還沒有現在的大遼強大,契丹人就是在馬背上奪取的天下,以前可以,現在同樣可以!

  他要用契丹人的傳統手段去征服漢民,征服大宋!但他忘了,耶律阿保機在監國大遼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實行南北院,招攬漢臣善待漢民…………

  蕭撻裏的政策正好與耶律洪基相反,她支持張儉等漢臣提出的政策,休養生息的同時積極防備大宋的北伐,善待漢民,利用他們壯大遼朝的國力,這也是聖宗皇帝所做的事情。

  當年聖宗皇帝建在,遼朝國力強盛,傳位於興宗的時候就是這樣的規劃,可惜宋遼燕雲一戰,耶律宗真戰死,燕雲十六州丟失,完全打亂了計劃,蕭撻裏要把已經走歪的大遼扶上正軌。

  既然皇帝和太後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那就需要做出選擇,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即便是自己的親兒子,蕭撻裏也要下手,反正她已經有了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