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7      字數:2227
  趙禎並沒有多少的激動,雖然是被人捧著,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如若經常有人誇讚你,捧你,時間長了也就感覺不出來什麽區別,即便是收複燕雲這樣的不世之功也是一樣。

  班師回朝,大駕鹵薄,這些都是誇耀功績而已,但趙禎最想誇耀的還是自己手下的將士,包括夏竦和包拯,包括蔡伯俙這個外戚,三年的北伐,足足打了三年的戰爭,犧牲了數萬的將士才換取燕雲的光複,如若不是遼朝內亂,大宋將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拿下大同府。

  畢竟這場戰爭並沒有進入到曠世對決的程度,大宋的將士還沒有與遼朝的十萬精銳對決,蕭惠帶著他們匆忙的趕回上京道了,否則痛失君主的遼軍一定會給大宋的將士造成大量的傷亡,甚至連這場戰爭的勝利與否都是個問題。

  腰間的天子劍被王語嫣解下,微微屈膝的向自己行禮之後便把天子劍放入托盤中,趙禎看到的是妻子恨恨的眼神,也難怪,自己現在回想幹過的事情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以己身為有誘餌,鴛鴦泊一戰的火藥數量便嚇的趙禎腿軟,要是擱在以前絕不會這麽做,可自己不光做了,而且當時沒有一絲猶豫與恐懼,這大抵就是所謂的腎上腺素的加持吧?

  當內侍高聲喊出:“禮成——”之後,整個觀禮的人群爆發出山呼海嘯的歡呼聲,以及萬歲之聲,這意味著大宋對外的北伐戰爭徹底結束,國家再次歸於平靜。

  同時這也是論功行賞的時候,如此規模宏大又戰功赫赫的北伐結束,怎麽能沒有封賞?犒勞三軍是必然的事情,何況官家和將士們一起出生入死?

  趙禎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收買軍心的最好環節,當即下旨犒賞三軍,在食物上滿足將士,這是最基本的作法,畢竟征戰許久,現在歸國吃頓好的也算不得什麽,但這種滿足卻是一種相當難得的事情,相當於在軍中開啟一場大型的聚會。

  犒賞三軍之後便是要論功行賞,趙禎自然不會學爺爺太宗一樣,有功不賞,否則不就與自己收買軍心的目的相悖了嗎?在宣布犒賞三軍之後,更是下旨,出征將士在戰場上所獲得的戰利品全數歸個人所有,朝廷一律不上繳,登記造冊的戰功當日便送去三司,由三司根據戰功實數發放,但凡有克扣著,將士可上登聞鼓禦前告狀!

  所有人都被官家的雷厲風行所驚呆,自大宋開國以來,還從未有過如此痛快迅速的獎罰,一陣死寂之後跟隨趙禎的大駕鹵薄將士齊呼:“萬歲!萬歲!萬歲!”

  這是官家對他們的重視,他們豈能看不出來?士兵需要的是什麽?不就是得到應有的尊重嗎?趙禎不光要給他們錢財,還要給他們尊嚴,這些人出生入死,為國效力,總不能在歸國後再次變成賊配軍吧?總不能光給榮譽不吃飯吧?趙禎的收買無疑是很成功的,他能感受到將士們的以心換心。

  揮了揮身上的袞服長袖,趙禎嗬斥道:“莫要如此煽情,做小兒女狀!戰死將士的撫恤,爾等務必送與其家中,其父母當待之如爾等父母,其子嗣,當待之如爾等子嗣,萬萬不可懈怠!”

  有戰爭就會有死亡,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做好安撫工作,其中卻有大文章,趙禎的三言兩語便讓將士們的心中一暖,給他們,給天下人看到大宋戰死之人的待遇,那以後參軍之人還會少嗎?

  當所有的流程都結束之後,東京城的歡慶才算是正式開始,百姓們幾乎是拖家帶口的前往封丘軍營勞軍,這是約定成俗的事情,不用官府朝廷下文,百姓自發也會這麽做。

  和以往的禁軍不同,大宋的禁軍皆是來自普通人家,與百姓關係密切,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子弟兵,也是趙禎故意為之。

  大軍安置好了,剩下的便是官員的問題,燕雲之地的光複無疑給大宋的官員提供了更多的位置,文武官員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他們豈能不高興?要知道大宋的待選官足有數百人之多,這還是在趙禎開發嶺南之後安置了許多官員所剩下的。

  冗官的問題在大宋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一是這些待選官都是從科舉中正式產生的,不能隨便打發掉,二是這些人都有一定的才能不可隨意安排浪費掉。

  現在燕雲之地空缺出大量的官職,正好能妥善安排掉這些冗官,在趙禎眼中這些“未分配資源”都是浪費!他恨不得把每個人都利用起來。

  論功行賞非常的重要,戰爭勝利結束,天子要宴享功臣,論功行賞。上古把這種“享有功於祖廟,舍爵策勳”的禮儀稱為“飲至”,當然在大宋“飲至”享宴不再行於宗廟,改在正殿或宮苑舉行,瓊林苑便是東京城中最佳的去處。

  現在的瓊林苑基本上已經作為大宋皇帝和官員飲宴的地方,等閑人不得進入,自從趙禎把武舉的武狀元安排在瓊林苑賜宴後,武人的地位便明顯得到提升,文臣武將莫不把參加瓊林宴當成最高的榮譽。

  當然飲宴的時間也是在晚上,現在是論功行賞的時間,這才是重頭戲,也是最讓人激動的時刻,受賞將士官員於宣德門外,班列整齊,內官引導至丹墀下序立。

  文武百官皆侍立,趙禎在禦座上坐下,說實話,這些官員的眼神甚至讓趙禎看的有些發毛,“饑渴”的樣子好似多少天沒有房事似得。

  沒辦法,在朝臣們的眼中,這是不單單是一場論功行賞的表彰大會,更是一場關乎自己是否能名垂史書的大事情,誰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在煌煌史書中被提及?更何況這是收複燕雲的大事。

  眾官行四拜禮,承製官小心翼翼的接過內侍遞來的聖旨,他的責任是宣讀皇帝的製命,雖然手中的聖旨輕如蟬翼,但在這時卻重如泰山,所有人都盯著呢!

  受賞官依次到禮案前拜受誥命,由吏部官代授,接受禮物,由禮部官代授。受賞官左側又跪有二侍者,接受的誥命和禮物分別交給侍者,受賞官再俯伏行禮而退。封賞禮畢,眾官鞠躬而拜,三舞蹈,跪而三呼萬歲。相對於榮耀,誥命和禮物便相當的實在,由儀仗、鼓樂相隨,一路送到受賞官員的府第。